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五蕴事实上,在佛法中,下士道应该是声闻人所修的四圣谛、八正道的解脱道,中士道应该是缘觉人所修的因缘观解脱道,上士道应该是菩萨所修的般若中道观及一切种智无生法忍,宗喀巴为了想要引人入密宗道的双身法中,避免学人知道意识心虚妄,故意扭曲妄设三士道。声闻人的解脱道中,最重要的是对于五蕴内涵的如实知,然后才能修学五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八正道即是四圣谛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三归是指归依佛、归依法、以及归依僧,归当然是回归或者归向,因为众生无始劫来在三界中轮转生死,佛陀以大智慧觉悟解脱生死的大道理,慈悲为怀,为了救护众生示现在人间成佛度众,就是希望众生回归到无生死的彼岸、归向涅槃。因此想要离开生死流转,必须依佛的开示,依教奉行,那当然必须归依于佛,首先对佛要能信受,相信佛所说的法,也就是说归依于佛的正法,如此才不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地菩萨为什么要修五神通?是因为如果专修无生法忍,将无法满足三地心的现观功德;必须在三地所应修的无生法忍即将完成时,因为最后一分无生法忍的实证,要藉四襌八定、四无量心和五神通作为助缘,才能完成最后一分无生法忍——成就犹如谷响的现观。所以诸地的法道是有次第性的,但是有些人不想照这个次第来,明心或见性之后,就想要修神通;这样修神通或禅定,都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我们这里,菩提真的太易得,所以就生起轻贱想;可是在佛世本来就是很易得的,许多人听闻佛陀开示,当下就悟入了,这样才是!哪有真正的随学很多年以后还是悟不了的?你们看大乘经的记载,佛说一次法,就有几亿人天证悟,也有已悟的菩萨因此证得无生法忍,从三贤位就进入初地去了,这样才是;所以我们应该对众生讲菩提易得,促使他们生起大信心。不过话说回来,在还没有破参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菩萨因实证见道与修道,具有明达的智慧,对于良善正确的说法及偏邪错误的说法,都能真实了解其中的义趣差别而分别简择善恶,正确地受持生与无生的智慧成就,能究竟远离种种烦恼,这就是智慧成熟;智慧成熟,就解脱烦恼障。三种障的消除,当然得经过菩萨五十二阶位修学渐次渐修。但既然报障是由众生过去造作恶业的业障所感生的异熟果报;众生又是因为我见、我执的烦恼障不能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如果从大乘别教来说,则还有另一层面的生缘慈,就是菩萨证悟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发起初品少分妙观察智,而能忍于如来藏的本来无生,也永远不灭。证得大乘无生忍,然后现观各个众生的如来藏都平等平等。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发起了初品少分平等性智,而兴起教导众生同证此永不于六尘起分别,自然离诸苦乐的实相心的慈悲。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圣教:【云何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就开始依着清净真如,说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所以自性涅槃;也就是以隐覆说、秘密说,转无上正法轮,以说空来贯穿整个般若时。但是,空并不是空无一物的断灭,空是空有不二,因为有一个真如真实而如如不动。在般若时中,世尊开示了真如实相,也就是自体的总相智,以及在自体所显现出来的种种的个别的法相,也就是别相智。般若时期中,原本的二乘人开始转变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所谓度众生,则是指度过五阴十八界的生死境界,而到达无生无死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波罗蜜的意思。因此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唯有般若能度众生到彼岸。所谓般若就是指实相心的智慧。修学佛道想要成佛的菩萨们,当以亲证此心为最首要;能够证得此心如来藏,就是证得般若波罗蜜,也即是过越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假使能于五阴生死之中,转依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就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后来因为大梵天的请求,才留住人间,不得不思惟应如何为众生说法,所以观察过往诸佛如何利乐众生,最后才施设三会说法,从浅至深,渐次方便引入大乘了义法中,乃先说涅槃的修证,令得解脱生死,生起大信;次则宣演般若中道,令知法界真相,令知解脱不等于亲证法界实相;末则宣演方广唯识教,令知成佛所凭之一切种智内涵,令得进修诸地无生法忍,终能成就佛道。这是有次第的渐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所要修证的主要内容。一切智的俱足,乃是二乘菩提之极果。大乘菩萨在修证菩提道时,也会附带着完成一切智的修证。一切智是三乘无学通有的,但一切种智的修证却是大乘独有,不共二乘。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十地就是十种修无生法忍而成就道种智的阶位,也就是十种不同圣性的达人。然而每一地都有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三种不同阶位:入地心是指刚开始转入此阶位的菩萨;住地心是指能够安忍及安住此阶位的菩萨;满地心是指成就这个阶位,而且完成一种现观的菩萨,也是该阶位的达人。譬如初地的入地心菩萨,就是由十回向位完成如梦观后转入初地,这样的菩萨名为初地的入地心菩萨。由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切智有十智,也就是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和无生智。这十智都是属于解脱的智慧,也就是三乘无学都有,通教三乘有学、无学依这十智建立果位,来显示三乘解脱果的修证位次。有关佛菩提的另一种智慧,那是属于一切种智的部分。什么叫作“一切种智”呢?所谓一切种智就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故,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求天报,而是将一切功德、福德回向往生诸佛净土,长随佛学,花开见佛悟入无生之后,再回入娑婆广度有情;或是回向在五浊恶世的人间,世世常行菩萨道,扶助真善知识住持世尊正法,荷担如来家业利益众生,超劫精进乃至成佛。 人道人到底是什麽?在哲学、文学、生物学,乃至各宗教中,对人类的讨论很多,至於佛经中,关於人的名称,在《立世阿毗昙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5,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6,第五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7,第五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 (原标题:五十二阶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解释如下:观察真心本来就自在的菩萨,用参禅的方式去找第八识,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找到第八识——本来就自在的第八识,也是《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正观现在前”的道理;菩萨现前观察本来就自在的第八识,共有八个识,祂们和合运作,真妄似一,然而所出生的五阴十八界生灭不已,没有真实我,所以称之为空相;菩萨转依第八识无生的体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故,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求天报,而是将一切功德、福德回向往生诸佛净土,长随佛学,花开见佛悟入无生之后,再回入娑婆广度有情;或是回向在五浊恶世的人间,世世常行菩萨道,扶助真善知识住持世尊正法,荷担如来家业利益众生,超劫精进乃至成佛。 人道人到底是什麽?在哲学、文学、生物学,乃至各宗教中,对人类的讨论很多,至於佛经中,关於人的名称,在《立世阿毗昙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所要修证的主要内容。一切智的俱足,乃是二乘菩提之极果。大乘菩萨在修证菩提道时,也会附带着完成一切智的修证。一切智是三乘无学通有的,但一切种智的修证却是大乘独有,不共二乘。一切种智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他需要有结集史特别辅助,因为他所证的内容,只是生灭的这些法;所以他要把一切的五阴灭掉之后,最后成为不生法(却已不能验证自己已经成就无生),所以二乘法需要有经典来印证,因为他要相信及依止佛的所说。可是大乘不是如此,大乘所证的如来藏,是永恒存在的法,表示祂是过去就已经存在,而且到现在还继续存在,那以后呢?还是继续存在。所以大乘所实证的如来藏,祂是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乃云:如诸菩萨,得无生忍,乃至普入一切平等三昧,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大光王。(无生忍者,谓一切法本来不生。于此法中,而能忍可,即证也。)〔十八参〕,善财承教,至妙光城,参大光王,为说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已。乃云:如诸菩萨慈心普荫诸众生等法,而我云何能知其行,能说其德。复令参不动优婆夷。〔十九参〕,善财承教,至安住国,参不动优婆夷,为说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外道印顺以为诸大乘菩萨无有断除小乘解脱法中的烦恼;这样推测不合乎实际,乃至大乘经典说,大乘菩萨于七地得无生法忍的智慧,断除了一切烦恼的现行种子,但不入无余涅盘,所以取不取后有,如何留一分思惑,得到一分人身,这是菩萨自己于之前时便应该要知道的,所以二乘人执意要灰身泯智如何可说是究竟法,以非如实故!9.二乘人的修学基础是落在蕴处界的虚妄,有助于其坚定舍离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