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换句话说,你身中有如来藏,而你的如来藏本来就是不生灭的;不生、不灭就称为涅槃,无生、无死就称为涅槃;而不生也不死的境界,是灭掉了五阴的生死以后只留著不生灭的如来藏自住之境界。所以,阿罗汉的涅槃其实仍然是如来藏啊!可是这个如来藏不是阿罗汉入了涅槃以后才有的,而是还没有入涅槃,还在凡夫位的时候,或者你进入到贤圣位的时候,你身上本来就有如来藏,而你的如来 三摩地

2018-07-21

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种智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智慧,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的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即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只带旧种,成佛后不受熏 三摩地

2018-07-21

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种智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千万法……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 三摩地

2018-07-21

此是真正成佛之道,首要乃在明自真心——成就中观,而后随入初地无生法忍及二地三地无生法忍,依三地无生法忍般若而修禅定,禅定成就具足之后始修习五神通;乃是以般若慧为主,未得三地无生法忍前,不修五神通。(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21—22,正智出版社。)佛菩提道之修证,始由六度万行之熏习,外门之广行六度万行;复由四加行之断除我见,双 三摩地

2018-07-21

声闻菩提之一切智容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然不能触及法界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者,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法明门,乃至千法明门、万法明门 三摩地

2018-07-21

可是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并不是完全的赞成,因为我们所说的佛法,它是在研究法界(中本来无生)的实相,既然它是研究法界的实相,法界的实相不应该是由不同的部派,然后说不同的佛法;不可以由不同的部派,说不同的声闻菩提。所以整个声闻菩提,事实上它是有一个总相的;所以在研究声闻菩提的时候,不可以说这个部派用什么,那个部派用什么,然后每个地方说法不一致,这样是不 三摩地

2018-07-21

四圣谛这一部分,佛世尊开示四圣谛的正理,是为了让众生先观察世间的真相,而了知人生的苦、空、无常、无我;然后紧接着欲让众生探究生死苦果生起的原因,接着开示生死因果灭尽的涅槃,于此无烦恼之扰乱,亦无生死之过患;最后则开显通往涅槃的无漏正道。如果佛弟子要修学解脱道,如果能够依止着佛世尊所慈悲开示的苦集灭道圣谛,而能够如实的思惟、如实观察、如法地受持,一定 三摩地

2018-07-21

可是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并不是完全的赞成,因为我们所说的佛法,它是在研究法界(中本来无生)的实相,既然它是研究法界的实相,法界的实相不应该是由不同的部派,然后说不同的佛法;不可以由不同的部派,说不同的声闻菩提。所以整个声闻菩提,事实上它是有一个总相的;所以在研究声闻菩提的时候,不可以说这个部派用什么,那个部派用什么,然后每个地方说法不一致,这样是不 三摩地

2018-07-21

可是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并不是完全的赞成,因为我们所说的佛法,它是在研究法界(中本来无生)的实相,既然它是研究法界的实相,法界的实相不应该是由不同的部派,然后说不同的佛法;不可以由不同的部派,说不同的声闻菩提。所以整个声闻菩提,事实上它是有一个总相的;所以在研究声闻菩提的时候,不可以说这个部派用什么,那个部派用什么,然后每个地方说法不一致,这样是不 三摩地

2018-07-21

有人言:从得无生法忍来,得诸法实相故,一切烦恼及习尽。有人言:佛从初发意来有烦恼,至坐道场,于后夜时,断一切烦恼及习。问曰:如是种种说,何者为实?答曰:皆是佛口所说故,无有不实。声闻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现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热、饥、渴等;无人生而无烦恼者;是故佛亦应随人法有烦恼。于树王下,外先破魔军,内灭结使贼;破外内贼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三摩地

2018-07-21

”当众就骂了,这个时候你有无生气的念头?如果无,那就是你真的瞋恚断了。可是瞋恚断了还会有余习,比如说你当下笑不出来了,这就是瞋的余习。有时又觉得他好可怜:“明明是真的,你不相信。”你觉得他好可怜,你的眼眶就湿润了,这就是瞋恚的余习还未断尽。但是很清楚知道自己没生气,这就表示你的瞋恚断了。还有给诸位建议一个断瞋恚的最好方法,那就是见性 三摩地

2018-07-21

阿罗汉如果直接翻译就叫作应供,又称为杀贼,或称为无生,一般民间有时也会把阿罗汉简称为罗汉。如果以声闻的修行果位来讲,是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当他证得四果,也就是在声闻人的最高果位时,他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是依照佛所教导的四圣谛、八正道,他在蕴、处、界里面去作观行;他去观一切法苦、空、无我、无常,渐渐地、慢慢地去断尽三界贪爱;从断我见断掉我见烦恼, 三摩地

2018-07-21

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无我、无生的智慧,所以不能得解脱。解脱是发起无我、无生的智慧之后,断除见惑、思惑烦恼及我所烦恼而得到的果报,不是因为世间禅定而能使人证得解脱。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发起舍心,慧光圆通,证灭受想定,这样才因定而得到现世的解脱;但即使是已证无漏慧的阿罗汉不修不 三摩地

2018-07-21

是以依此真心,而得无分别智,以如是真心,本自相随,从来无失,悟前悟后,只是明白此中道理,此中虽有密意,然而一切不增,虽然不增,却分出云泥,以是而知,众生有情,福慧不可相强,若非多生佛前礼敬,此生盖无有证得此真心可能,所以随缘依止,如是现观不观,都已经无有碍于正法思惟,于自虚妄,更是由此现观确立,至此方知佛语真实真实,果不我欺,如是知有此事,虽然俨然 三摩地

2018-07-21

为令急求解脱出三界者,令其先证解脱果——二乘菩提;证解脱果已,方信佛语真实无虚、佛法真实可证,乃敢回心大乘,修学别教之佛菩提果——无生法忍一切种智,以慈悯及智慧善巧故,佛于唯一佛乘,一分为三,遂有三乘菩提之异同,然实唯一佛乘,无二无三;如此方是《法华经》终教之真实义。《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二:【尔时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 三摩地

2018-07-21

已成就十信位修习对于三宝以及因果具有信心而进入住位的菩萨,经过初住位到五住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福德资粮的修集后,进入六住位中,一方面先要证得声闻解脱道的见道,就是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另外一方面,才能够经由般若中观的熏习建立知见,再藉着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成唯识论》卷九),这大乘四加行的寻思与现观,在六住位满心时,一念 三摩地

2018-07-21

而明心之后的菩萨,依循著别教法门,修证如来藏的人无我智,并且转修《楞伽经》、《解深密经》当中的法无我智,就会渐渐经由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而进入初地;再依如来藏修学增上慧学,也就是诸地的无生法忍,以及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次第再由二地、三地地地增上,一直到十地,乃至等觉位、锚点妙觉位。在最后身菩萨位的时候降生人间,成究竟佛的时候,在如来藏当中所含 三摩地

2018-07-21

明心后,若不遇大名声之假善知识摄受,不被其邪见所转而退失;亦不自我否定所悟者,即不退失见地,能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名为证得大乘无生忍,获得法智及类智,成位不退菩萨。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 三摩地

2018-07-21

后闻佛说大菩提道,乃又回心大乘、进修佛菩提道,经由明心之七住位证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经》所说之般若别相智,复又不起自满之心,进修诸地所学之一切种智而起无生法忍、进入初地,能断尽思惑而不断之,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向诸地进修。从此以往,开始进断分段生死之习气种子,并进修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地地增上:至初地满心时能取慧解脱果而不取证,至三地满心时能 三摩地

2018-07-21

佛世尊开示四圣谛正理,让众生先观察世间之,知人生之苦、空、无常、无我;次欲众生探究生死苦果生起之原因,继示生死因果灭尽之涅槃,于此无烦恼之扰乱,亦无生死之过患;终则开显通往涅槃之无漏正道。佛子若能于此佛世尊所慈悲开示之苦集灭道圣谛,能如实思维、如实观察、如法受持,定当转迷为悟,亲证涅槃解脱之境界。【问题讨论】一、苦灭道圣谛中的道是指什么?依此道修,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