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我们不论要开悟明心,乃至眼见佛性!乃至要入地,菩萨道每一个阶位都有所需要的福德!因此我们应该要努力修集六度,努力摄受众生摄受佛土,摄受众生行菩萨道,如此我们的福德才会增上!才能够慢慢自己的大愿,广度众生、满菩提愿。=====================================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66集:修福报与学佛修道,到底有何关联?正钧老师开示-----佛法长兴博客(原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明心见道后才知道不是大事已办,而是真实认知这时才是修行的开始。换言之,想要成就二乘解脱果,烦恼障一定要断,成就阿罗汉及辟支佛;想要成为菩萨一定要断所知障,才能成就度众的善巧方便的,以及种种相好庄严的佛果。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烦恼障?我们先了解什么是障,障就是障碍、遮障,阻挡在前使我们无法前进,在认识前方在前进的时候,会受到局限无法自在。佛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三缚结继续存在时,想要亲证如来藏的所在而证得明心的见道智慧,就没有可能性存在;没有明心所引发的根本无分别智,却想要发起般若实相智慧,就更不可能了!接着,在般若实相的后得无分别智中的激发与实修,当然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想要亲证诸地的无生法忍,而在佛菩提道中次第迈进,就更成为遥不可及的事了!对大乘法中欲求开悟而实证般若智慧的人来说,断我见绝对是首要之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见所摄;其余的三类烦恼是属于思惑,是修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执所摄。天台宗将见惑跟思惑分别定义为五利使和五钝使,这合称为十使。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见惑和思惑。见惑也就是身我见、边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说,众生贪不到时就会起瞋,如果对五欲诸尘不起贪,瞋就不容易生起,这不就是压伏瞋恚盖了吗?再者具备了基本定力,时时刻刻住心于忆佛之正念中,何来昏沉睡眠?这不就是压伏睡眠盖了吗?因有基本定力故,摄心为戒不会到处攀缘,对欲界诸尘境不贪爱,于心就不起掉举、不起恶作,无恶作就无懊悔,这不就是压伏掉悔盖了吗?菩萨道行者修学至此,已具备少分禅定及智慧二个层面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这个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虽然如是难知难解,连大阿罗汉都无法证解,而这种般若境界却只是禅宗初悟明心的菩萨们所知,但明心悟后的禅宗菩萨们,却对上面所举的少数问题都仍无所知,还得要仰仗大善知识的悟后指导,才有可能渐次观察证实之。由此看来,以佛学的学术研究而想要证知佛法的密意,是难过肉身登天的。所以,一个懂得依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一定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在明心以后,因为知道五阴十八界的虚幻,又已经亲证了实相,我慢的现象就会渐渐的断除了;但是其他的六种慢,则是很难断除。虽然如此,但是只要把握住一个原则,其余的六种慢就不会再犯了,那就是,所想和所说都要如实;只要能如实,就不会产生一切的慢,因为知道自己距离上地、佛地是何其的遥远啊!那么遥远的距离,慢又从何生起呢?如此一来纵使胜过他人,也不会再起念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成佛必须要证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依于一切种子识,种子就是功能,您要成就佛地的一切种智,于一切法无所不知,能够具足一切的智慧、神通、威德,必定是依于您在凡夫已经具足了福德、智慧、定力、资粮;您断我见,乃至您断我见之后,你明心了,证得了这个阿赖耶识第八识,也就是所谓的一切种子如瀑流,这一个阿陀那识──一切种子识;因为一切万法皆从这个阿陀那识所出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的道理,只有胜鬘夫人以及明心以上的菩萨摩诃萨才能亲证及了知;其余声闻相信佛语开示,知道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从佛的开示得到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如来藏亦名藏识,自性清净却含藏了七转识的染污种子,使得众生不断地在三界六道轮回而无法出离。第二个重点: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却含藏七转识染污的种子,只有胜鬘夫人、明心的菩萨摩诃萨相信,以及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找到一个不久又丢掉,找到另一个也是丢掉,一直丢到后来遇到明心见性时:啊!这才是我要找的。然后就一头栽进去了!从此以后打死不愿走了!这就表示过去所熏习的净业种子生长了!所以一遇到了就马上开花结果,舍报前会比过去世的花更大、更漂亮,果实更甜美,这就是以不坚财易于坚财。如果过去世不肯供养三宝、奉事善知识,这一世别想开悟;甚至于亲自遇见善知识时都不会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厌离烦恼境缘就不能明心见性,所以《大集经》卷15里又说:厌离烦恼是为魔业。此外,你自己的烦恼也是道庄严伴。为什么菩萨到七地入地心还不舍思惑?初地满心已经可以把最后一分思惑断尽,为什么他故意不断?一直留着?因为:若没有烦恼而入涅槃,初地满心到六地满心的六种无生法忍的现观都无法证得,这些现观的因缘都是在自己与众生的烦恼中出现的,犹如镜像,犹如光影都是从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入道初门是明心见性,而明心这一法,因为涉及法界最高机密,自古以来均非易证,非无量无数劫,虔恭一心求,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者不能证得。菩萨在初发菩提心到第一次明心前的多劫修行中,难免会遇到专修解脱道的声闻、缘觉师,假使这位菩萨运气不好,常常遇到二乘之师,屡屡被教以厌生死苦,欣涅槃乐的解脱道法,久久熏习之后,有可能就会成为定性二乘人,证解脱后必取灭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四果的证得:有的人先修得第四禅以及五种神通以后,明心见性后过牢关而发明舍心,慧光圆通而后到菩萨四果。从祖师禅的修学过程要证得菩萨四果,是先明心见性,学差别智、过牢关。过得牢关,就能舍了。然后还要再断色界惑、无色界惑、才能断五上分结,才能进入菩萨四果。那么这个是祖师禅悟后起修解脱道的过程,我们要走的路就是这条路。断五上分结称之为菩萨四果。什么叫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明心的人断了三缚结,见性以后,殷勤的舍除贪、瞋、痴以后再配合悟后的思惟修,以及见性的体验,然后继续修学后得智——差别智,而得到牢关的解悟,在因缘具足以后,体验牢关境界,称之为破牢关。那么这个破牢关的人,或者进入三果向,或者还在二果之中,又或者断五下分结进入三果位乃至四果,并不一定。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的习性,配合他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华严经》告诉我们,要明心见性,是要无量无数劫去求,因为今生遇不到真的善知识,来生还是遇不到,可能百千生以后还是遇不到。所以啊,明心见性要修证无漏的智慧,相当的困难。原因就是在于没有辨法遇到真的善知识。那就是说他的福德因缘不具足。信力慧力不具足的人虽明心见性了,如果没有诸佛菩萨或真善知识的护持,时间久了,他也会自己怀疑否定而退失掉。例如《菩萨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此次第的渐渐具足以后,初果见道迹、断三缚结的功德才能成就;更有菩萨种性者,复能亲证法界的实相心,就是明心证真,成为入内门修行的菩萨了。所以阅读书籍、读诵大乘经典,都是在修行过程中必要的功课之一,且大多属多闻熏习的部分,接下来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善加思惟其中的法义,所以如理思量也是很重要的;若单是读诵经典或者看书,却无法如理思量而胜解其义,也就无法更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世人每多忘恩负义,有烦恼,困难无助之时,即求之于人,常有菩萨善人,倾力相助;唯百回中,若有一次不遂其意,便忘却先前相助之恩,轻则埋怨,重则乃至毁谤,恩将仇报,真是人心不古啊!试想,吾人若施予流浪狗一口之食,尔后每皆摇尾表谢,知所感恩,何况为人?世间法犹应如是,何况出世间法?光即一个「明心」,便得永离三恶道之深坑,深心智者便知师恩难报,何况佛恩?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说:这里面有很多妙法是你们从来都不知道的,你们都不想听吗?当时他们不太相信:明心见性就了结了,还要再学什么法?没想到一开始讲,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心不相应无明住地、上烦恼、起烦恼……等讲下来了,他们说:原来悟后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懂的法。我说:对啊!明心、见性只是见道而已啊!最后才欢喜接受。第二次法难时,我们写了《平实书笺》;这次已是第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菩萨初果,明心悟得真,不是解悟,不是以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为我,悟得真如的时候,不但断身见,同时也断我见。因为真如离见闻觉知而不作主,虽然真实存在,但祂真实是无我空性。从真如来比对,便知常寂常照而能知能觉的心是妄。能知能觉常寂常照的心,仍在受、想、行、识之中,那是虚幻暂有的,所以无我可说,没有真实的我在,因此身见断了,我见也断。我见断了便离四相,却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