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当您不是选择阿含解脱道,而是选择了函盖阿含解脱道的大乘佛菩提道,想要真的实行菩萨道而广度有情众生时,首要之道就是先断我见及求明心开悟。想要明心的话,对于参禅悟道必须具备的正确知见,必须先熏习。如同采摘中药草,须要先了知药草的形状、特性等等才能去采摘,否则茫无头绪,如何来采?证悟明心也是一样,您想要证悟明心,究竟是要悟得什么心?真心有什么特性?有什么 | admin 2020-02-18 |
![]() |
但是无余依涅槃也不是修来的,阿罗汉他只是把自己灭掉而已,就好像是一样;有情众生的,只是杀掉这一世的身体,而定性声闻阿罗汉舍寿后的无余依涅槃,则是把自己永远灭掉,完全消除自己未来世再投胎六道轮回的可能性。因此这位已入无余依涅槃的定性声闻阿罗汉,以后就再也不会有意识觉知心的我,也不会有处处作主的第七识意根存在,也就永远不会在这三界中出现了,这个就是阿罗 | admin 2020-02-18 |
![]() |
每一个有情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常住在涅槃的境界。例如证悟的菩萨看见地上一只蚂蚁,会说蚂蚁菩萨也是本来常住涅槃;涅槃是根据我们自己阿赖耶识的体性而说的,不是依于七转识的境界而说的;绝对不能外于自心阿赖耶识而说涅槃。------《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第015集胜义根处之内相分>林正仁老师 | admin 2020-02-18 |
![]() |
想想看,众生善恶业行造作完成,而成就业种以后,如果不是由各人真实不坏的第八阿赖耶识执持集藏,那业种如何能够存在而不灭失?如果不是由各人的阿赖耶识自己集藏,而是由外于各人阿赖耶识的法,例如施设物质色法边际外无法的虚空来执持一切有情众生的业种,那就变成一生劳苦修福、修净业的人,福德和功德可能去到来世在他人身上现行受福报而唐捐其功,对自己则毫无利益。反之 | admin 2020-02-18 |
![]() |
先说本来性;阿赖耶识的本来性,祂不是父母生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佛菩萨所给的,而是每一个有情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有的;祂不是后来才出生的,所以说涅槃境界不是有生之法。有生的东西将来一定会灭掉,没有生就没有灭;因为祂本来就无生,所以祂不灭,这叫作本来性,所以涅槃是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具有这本来就有的涅槃境界,所以说这个涅槃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接着 | admin 2020-02-18 |
![]() |
当有情众生舍寿的时候,就会促使阿赖耶识产生一个中阴身出来,所以上一世的肉身死了,意识不再能借着上一世的身体而现起的时候,意根和意识就会借着阿赖耶识移转到中阴身上。中阴身的意识不像这一个有情上一世的意识那么灵光,因为中阴身是一些微细的物质;中阴身的大脑,不如有情上一世的大脑是由粗重而完整的物质所构成,因此藉由中阴身所现起的意识,功能就不如有情上一世的 | admin 2020-02-18 |
![]() |
有情众生觉知心所见的五阴相、六尘相也都是相分所含摄,譬如六尘诸法的色、声、香、味、触、法等法相与五根身;甚至于七识心自己的心行等,全都是我们的七识心所识别的法相,由见分七识心所见、所觉知、所了别。对于正在探究生命实相、欲求开悟明心的菩萨来说,见分就是见分,没有相分;对已明心的菩萨而言,明心时所找到的第八识如来藏,是离见闻觉知的,从来都不了别六尘;因 | admin 2020-02-18 |
![]() |
由于有情众生的如来藏中,含藏着无量世以来所造作的染污种子,遇缘产生现行就成为烦恼。如果想要伏断烦恼,就必须对烦恼有所认识,尤其是根本烦恼,就像是贼王一样,能引生无量无边的随烦恼,因此擒贼先需擒王;必须透过善知识的教导,对根本烦恼有彻底的认识,才能将烦恼一网打尽,得到解脱功德受用。这六根本烦恼总共有六个法,也就是贪、瞋、痴、慢、疑和恶见。接下来我们就 | admin 2020-02-18 |
![]() |
一切有情众生由于无量劫来所熏所习之不同,导致根性千差万别,当然对于六尘的领受和执着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应对万缘的时候,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迥然不同了。假使有人之前造作恶业,能生起后悔、忏悔之心,并能发愿永不复作,就称之为善;或者在应当要行善的时候,没有及时去行善,后来产生追悔的心,这也是称为善。相反的,如果先前造作善业,后来却产生后悔,懊悔自 | admin 2020-02-18 |
![]() |
这意根所触的乃是五尘上的法尘,有情众生为了想要觉知的缘故,乃令意识及眼等五识现行;这六识现行之后,便有六尘相出现于有情心中,乃至法处所摄色亦得现起。在十一种色法之中,除了五色根和内外五尘之外,还有法处所摄色。所谓法处属于十二处之一,也就是意根所对之境,意识所缘之相分,总名为法处,通常说为法尘。由于处具有生长的意涵,所以说眼等六根以及色等六尘,为生心 | admin 2020-02-18 |
![]() |
当有情众生舍寿的时候,就会促使阿赖耶识产生一个中阴身出来,所以上一世的肉身死了,意识不再能借著上一世的身体而现起的时候,意根和意识就会借著阿赖耶识移转到中阴身上。中阴身的意识不像这一个有情上一世的意识那么灵光,因为中阴身是一些微细的物质;中阴身的大脑,不如有情上一世的大脑是由粗重而完整的物质所构成,因此藉由中阴身所现起的意识,功能就不如有情上一世的 | admin 2020-02-18 |
![]() |
此心是有情众生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证得这个无形无相人人本有的真实心,便能如实了知此心不是妄想、分别、思惟、觉观的心,不是能听能知的心,也不是一念不生时还能观照分别的心;而且能够时时刻刻观照此心,确定此心是真实不灭的本来面目,也是《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也能够现观此心藉缘能生万法,与蕴处界及一切万法非一非异,现前领受阿赖耶 | admin 2020-02-18 |
![]() |
实际上,佛陀的报身现在还常住色究竟天,继续的利乐十方的地上菩萨;佛陀的报身也是常常会在诸界现身,来利益十方的有情众生,所以这个也是跟一般人所看的不太一样。再过来,我们也顺便要提醒大家,按照佛陀的开示的话,下一尊成佛的即将就是弥勒佛。所以,从我们知道现在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之外,下一尊佛就只会是弥勒佛;从释迦牟尼佛到弥勒佛之间,按照正确的佛经解释,中间是 | admin 2020-02-18 |
![]() |
这猪八戒就好像有情众生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每天都在五尘的中打转,无法克制一样;而观察敏锐、武功高强的孙悟空,又是那一识呢?他就是第六识的意识心。意识心随时对外境作深细的了别分析,而且醒着的时候跳来跳去,一刻都不会静下来,真的就像猴子一样;至于沙悟净呢?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好行李;因此在沿途中,他都死抱着这些行李,深怕会把它们弄丢了。沙悟净这个角色,就 | admin 2020-02-18 |
![]() |
各个有情众生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才是唯一能执持众生各自业种及无明种,去到来生酬偿因果的心,祂才是有情生命的本源、万法的根源,才是因果法则赖以成立而运作不辍的所依。而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于六尘境界都无了别,也不于六尘、身根、器世间起任何执着,是无覆无记性的心体,所以能够一体收藏众生过去生造作善恶业、无记业的种子不漏失;并且带着这些种子,从过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们在学校学过天文学,知道一个太阳系就是有许多行星围绕著一个太阳不断的运行,而我们这个地球旁边还有月亮围绕著地球运转,地球上的环境正是适合要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类及动、植物生存;而我们现在也知道宇宙中有无量无数的银河系,更有无量无边的太阳系,当然在其他的太阳系中也会有适合有情众生居住的星球。而这个观点,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于《起世因本经》中就开示过: | admin 2020-02-18 |
![]() |
佛教中说到:有情众生流转轮回于三界。所以,所谓的宇宙就是三界,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重欲,以欲而养性命。例如说欲界的众生,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等,所以叫作欲界。欲界里面包括了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譬如在人间之上,有着四大天王与忉利天,护持着人间的众生;忉利天主叫作释提桓因,也就是民间说的玉皇上帝;忉利天主他的四个方向 | admin 2020-02-18 |
![]() |
但其实仍然有最原始的记忆,仍然有最原始的爱憎,仍是最原始的有情众生类,否则祂们如何能变种而对抗人类新发明的医药呢?只有不会变种、不会滋生新种下一代的病毒,才可能是真正的无情─即是一般人所说的无机物的毒药。)-----真假开悟第二章第1~2节◎〈真假开悟3〉说:“滤过性病毒虽然没有记忆,没有爱憎,似非有情;但那是因为果报而使它们无法产生记忆,似乎无爱憎, | admin 2020-02-11 |
这里所说出生于六道世间的有情,与前面所引《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所说在六道中辗转轮回的众生,显然所指称的对象是相同的;所以佛教中所说众生,又称为有情,也有合起来称作有情众生,指他是有情性、情爱,而在六道中不断辗转生死的。而有情性、情爱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有记忆、有感情,也就是能记忆曾遭遇的事情,然后会有喜怒哀乐等喜好及厌恶的反应。然而能够记忆及有好恶 | admin 2020-02-06 |
|
![]() |
彼等成为如大伏藏故,对有情众生宣说未曾闻之因相、喻因、能作因及事业,是为具无碍勇气之大藏库施主。彼等成为诸多佛法—力与无畏—之库。 善男子!(E.52)如来、应供、正圆满佛以如来清净眼观一切有情乃如是,为诸菩萨说法,令彼等彻底修炼如来之智、力、无畏及不共佛法之库。(注9) 复次,弥勒之《无上续论》(SublimeContinuum)(注10)及无著之《释论 | 三摩地 2019-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