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般来讲,我们说五戒,它是从哪里?它就是以杀生戒为首,就是要戒杀,因为有情的众生,都是以自己的正报这个身——这个身命为我。就是众生往往都是以身——我们的身体来认为是我,所以叫身见。所以如果能够救他的身命来戒杀,这个众生能够长养他的身命,那这个福就大。所以我们布施,当然就以戒杀,甚至乃至护生,这个福德就会特别大。至于修慧呢?佛法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佛出世难值难遇,再加上菩萨们秉承世尊的教授,乃至说虽然已经有能力可以出离三界,却发愿继续留在世间不断地利乐有情,所以法布施才愈显得珍贵。也许你这个时候会想说,辟支佛在世间示现的时候,也是无佛之世啊!也能说解脱道之法。然而,所以会有辟支佛示现在无佛之世的缘故,其实仍然是在往昔听闻过了世尊所说的解脱道法,只是因为慢心的缘故,不愿意在有佛的时劫中,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表面上看来,他是为了利益有情而布施,其实想的是要藉此在天堂上挂号。又或者他也许在想:某甲布施那一点钱算不上什么啦!我的布施可以比他更多!他此时想的是:希望名声要比某甲更响亮。有时候他又想:听说布施饮食给众生,来世可感得色身强健的果报。为什么他会这样想?因为他此世病歪歪地,不想要来世还是这个样子,所以才发心布施。又或者是某乙在作了大布施之后,同时又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真实的我是无蕴处界我性的如来藏,祂不会被任何一个法所坏灭,乃至是十方诸佛合力,也没有办法毁灭任何一个有情的如来藏,这才是真实我。而计着意识心变相为我者,都是非我计我的我倒。因为意识觉知心是根尘二法为缘才能出生的心,所以一旦现行运作的同时,就一定会与六尘在一起,不可能离开六尘而独自存在的;既然是与六尘在一起的,就一定是有染污,必须非常努力地修行到佛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了要维护环境的清洁卫生,有时候难免会遇到必须要处理蟑螂、蚂蚁、蚊子或是老鼠等等的问题;有许多的学佛人,认为已经受了五戒或是菩萨戒,不应该轻易地杀害任何的有情众生,所以遇到有虫蚁等问题时候,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感到很困扰。其实佛陀在世时,已经有教导过该如何处理这些状况:有一次比丘们的浴室,由于有一段时日没有用了,所以就长满了许多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有的一切世间法都是生灭无常的,包括一切有情的五蕴身也同样都是生灭无常的,唯有世间万法的根本——一切有情的如来藏心,才是永不生灭的波罗蜜彼岸。如果我们不教导众生依止自身永不生灭而安隐的如来藏,表面上看来好像很慈悲,不断地在救济众生,但是众生在被救济之后,仍然不知道要如何依止究竟寂灭安乐的如来藏波罗蜜,而让众生仍然永远不断地在生死法当中沉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因为没有慈心,所以不愿意利乐有情,别人对他有恩德时,他也不懂得要感恩、报恩,所以他也没有兴趣追求圣人所有的般若德与解脱德,他的心中只关心爱惜自己的色身、性命以及财物,贪着心非常的重;像这样的人,他是不可能会去布施的。如果这个人如此的悭吝,不能施舍财物给他人,那么我们就应当知道,这个人一定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菩萨利益众生是多方面的,就好像说菩萨戒的内涵是分为三个大部分——叫作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就说明了菩萨应该不但要去能够帮助有缘的众生,还要不去做会伤害有情的事;因为谁也不希望在世世修福的过程中,不小心与众生结下了怨仇,未来世虽然受用了一分福业,却也要酬偿这一分的怨仇!不如说在可以化解的时候,就赶快去把它化解;这样子的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问题来了,既然菩萨也证得这样的三昧,为什么还会有生生世世继续在三界利乐有情的事实?而定性声闻人却都是要入无余涅槃的,到底这个差异在哪里?前面说过,菩萨也证得如同二乘人所证的出世间法的三三昧,却又证得另外一个层次的出世间法,称为世出世间法。换句话说,正在世间示现的时候,祂本然就是出世间法,所以称为世出世间法。菩萨证得这个层次的三三昧,却是不共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因为没有慈心,所以不愿意利乐有情,别人对他有恩德时,他也不懂得要感恩、报恩,所以他也没有兴趣追求圣人所有的般若德与解脱德,他的心中只关心爱惜自己的色身、性命以及财物,贪着心非常的重;像这样的人,他是不可能会去布施的。如果这个人如此的悭吝,不能施舍财物给他人,那么我们就应当知道,这个人一定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菩提之入道,则须先除我所之执著;我所执著已除,继断我见及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之法道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证如来藏已,进求眼见自他一切有情之佛性,复再进修一切种智,如是菩萨,自能通达二乘菩提,亦能修证二乘菩提,断除我执及我执之习气种子,渐证诸地无生法忍而渐超诸地,渐次成就佛道。凡此大乘佛法之修学,皆须以亲证如来藏为先,而后始能次第求成其功、修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这些曾经造作的业,在一世一世的继续的过程里面继续熏习,因为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就会将这些业储藏着,不会改变而且不会毁灭;然后一世一世的熏习过程里面,如果说畜生道的业,增长了比较重了,那么就会先去受畜生道的业;如果在未来世,这种生天行善的善业,他造作比较重比较多,那么就会先去受欲界天的果报;如果说在未来世,因为这个烦恼或是恶友的关系,造作了恶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五这里面告诉我们,这个贫穷的人虽然能够布施,为什么呢?为什么能够布施,这一世又贫穷呢?因为这个人在过去世,对于三恶道有情、对一般的凡夫、对于凡夫贫穷者,这个可怜的人,这些非福田,心中没有信心,认为对这些人布施,能够得到什么回报吗?所以他不会布施给他们。如果布施的时候,他又不至心,都不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是拿这个粗糙的,他可能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种情况之下,有人呢,也就是外道,以及这个佛法中的学人,他没有信受佛陀所说的一切有情皆有如来藏的,不信受一切有情皆是具有八识心王如来藏,误解了《金刚经》的所说。他们仅是以现象界五阴缘生缘灭的无常法六识论,来想象佛陀所说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一切法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他们认为说: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无常、空,最后终归坏灭;所以,把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样地,物品的价值也随着人们的喜好与需求的不同而会有着改变,做生意的不就是依于这个原则来赚钱的吗?然而财物只是有情受用福德的表征而已,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价值。无常道理的思惟、观察以后,再来思惟观察无我的道理,就不会像一般人那么难以接受了。这里所说修无我、修无常的道理,可是要在菩萨法的基础来说,虽观照无我、无常的道理,却不是要你把所有的东西一下子都舍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种是邪见,什么样的邪见呢?就是一般人都会落在邪见,就是说没有三世,认为只有这一世;会认为只有这一世的人,大部分是落在六识论中,认为一切有情只有六种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有这六个识的存在,那当然会觉得这六个识,这一世死亡舍报以后就没有了,所以会认为就没有未来世;既然认为没有未来世,就会认为没有过去世,所以既然没有三世,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这种不会疼痛,在舍报以后,只有在每一位有情的自心如来藏舍离以后,大约在舍报八小时以后,才会没有疼痛,因为那时候已经是尸体。可是在即将舍报的时候,他还是有情,所以在那时候,如果要对身体器官做移植,仍然要把他看待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来处理;这样子才不会让这位即将舍报,当时的这位布施者,因为在割除身上的器官的时候,因为疼痛,疼痛可是又没办法表达,在即将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有自心如来,所以才能成就三世因果,才能成就一切法;可是自心如来本身,祂是不观察自我,不观察自我存在的,在这种真如无我的情况之下,却仍然在这个三界中,一世一世地出生有情的五蕴身心,而去成就一切有情的果报,还是让法生生不息地运行;可是自心如来是永远不求自我要得到什么,永远不观察自我需要或不需要什么的。对于菩萨接受佛陀的教导以后,因为实证而对于佛陀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此之三心令诸菩萨勇猛不退,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面开示说,因为菩萨有大悲心以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