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情身心受内外法系缚故,始终有罣碍;如来藏生生不息,变生显现万法,因无执著而任运无碍,故常自在。复次,如来藏第八识一向与众生之心性大异!如来藏于三界万法中,并无如觉知心有境界之领受相,亦无如觉知心之攀缘相、执取相、烦恼相,更无如觉知心有希望相、胜解相、忆念相、专注相、拣择相等。是故,如来藏是寂灭法、涅槃法、无所得法、无境界法,众生一向不熟悉祂,不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他利益众生而去布施持戒等等,累积了众多的功德福德的结果,他都是发愿回向给有情众生的道业增上,并且发愿回向共同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早日成就,发愿共同实证一切智智的究竟。因此这个回向发愿心,也就是要真实证悟而转依成功才能够做得到。若是一个人他的所悟不真,他就不知道佛的境界多么的深广,他便误认为自己一悟即至佛地,也会误把见性成佛的方便说当然究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是因为如来藏心含藏一切法种,祂可以贯通三世而又永不间断,使有情可以透过一世又一世的熏习和修行,渐渐净化如来藏中所含藏的染污种子,乃至究竟清净而成就佛道。接下来,我们就依三种波罗蜜多,为大家介绍佛菩提道的阶段差别。我们先来说说什么叫作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二云:【世尊!佛法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过一切法故。世尊!如实说者,波罗蜜是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非有作用(离六尘见闻觉知而于五位中寂照不灭任运随缘而不动故,醒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故唯如来藏非常非无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名为中道实相,余者皆非。若以一念不生、无思惟时、寂照之灵知心……等,错认为如来藏或真如时,则与外道及民间信仰之常见论者无异,非佛法也。且道:汝之如来藏何在?四、证悟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心就是:对于宇宙万有的本源——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本体的根源,能够真实了解,证实祂,明白祂,那就是明心。明心时,如果定力和智慧够的话,也会同时见性。所谓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但是不在别相上而在总相上见,这叫做见性。我们说,禅悟明心,明的是真心。真心是无分别心,是指一切有情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密严经》中又云:「藏识一切种,习气所缠覆,如彼摩尼珠,随缘现众色;虽住有情身,如鹅王无垢,是决定种性,亦为大涅盘……。」又云:「真如非异此,诸法互相生,与理相应心,明了能观见,此即是诸法,究竟圆成性。」《密严经》中又云:【阿赖耶识(即如来藏)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克勤圜悟禅师多有此类开示于学人者:既得旨(证真如妙旨)之后,绵绵相续管带,令无间断,长养圣胎;纵逢境界恶缘,能以正知见定力融摄之,打成一片……当平持此心,无我人、无爱憎、无取舍、无得失,渐渐长养三十、二十年,逢顺违境得不退转,到生死之际自然翛然,无诸怖畏,所谓‘理须顿悟,事要渐修’……却须先悟了本来,明见‘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心体无形无相、性如金刚,合十方诸佛威神之力,也无法破坏任一低贱有情的如来藏识,这才可以说是不灭的。反观意识心,只要从后脑勺忽然打一棒,保证证严法师一定会闷绝而使意识断灭,完全无知无觉,她怎能违背常识经验而说意识心不生灭?难道不怕慈济医院的医师们暗中说她无知吗?如来藏从来不在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上面生起分别,从来离六尘中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受蕴:有情皆有领纳苦、乐、忧、喜、不苦不乐等受,故名受蕴。对于诸受的境界,能加以了知就是想蕴。因想而起身口意行,出生善念、恶念,起贪、瞋、痴、慢、疑,造诸善恶业,以及为了生活而有行来去止等动作,都名为行蕴。如来藏若不先出生色蕴,就无法变生六尘,也就无法出生识蕴六识及受、想、行蕴。若如来藏不出生这五蕴,众生于此世间便不能生起承受果报、造作新业的作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三种邪见之结,能系转一切人、天人、天主……等有情,轮转于三界中而不得出离生死……由是系缚缘故,说此三结为三种系缚之结。三缚结之初结即是我见,我见摄属五利使中之身见;我见若断,五利使其余四使亦必随之一一灭除;五利使者即是身见(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然而五利使之根源即是我见,我见若断,五利使随之皆断,成大乘通教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楞严经说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了不起了,但是下一句话,「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还是意识心所感受的法尘境界,不论是这法尘境界都么殊胜,有光有影,有宁静,有自在,有不执着,有平等慈悲,有菩萨,有空,有虚空,有念,无念,这些都还是法尘,还是在意识心的分别所知境里面,所以只是这三界中的相貌是认取,这还是境界相,不能算是实际理地!真心是从本以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来没有哪一个有情如来藏生过病,你找不到这么一个有情。生病时其实是有病、也有不病者,所以病只是一个法。可是病,有一个禅门典故;禅师不论什么都可以拿来利益众生,德山宣鉴有一天病了,弟子们就问:“和尚病!还有不病者否?”他说:“有!”弟子就问:“如何是不病者?”德山就:“哎哟!哎哟!”(大众笑……)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第十中说: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而真正的慈悲须缘于对众生平等的深刻体验。但如何说众生平等?唯有从众生各个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如来藏,才能说众生平等。如果只看一切众生的五阴,必有美丑、高矮、胖瘦乃至聪明愚痴,如何说其平等?假使要强词夺理而说:一切众生终归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品位为何,皆是仗着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大愿,让已度至极乐国者之有情,迈向成佛之道,次第而住:下从造诸不善业、五逆十恶者,下品下生花开后,听闻实相除灭罪法,发菩提心,证果时劫,长不可知。毁犯戒律、不净说法者,下品中生花开后,听闻大乘甚深经典,发无上道心,证果时劫,长不可知。作众恶业、无有惭愧者,下品上生花开后,信解甚深十二部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法界体性是说诸法的根源如来藏;祂既是涅盘--空性,而又具足轮回性--有性,所以能生七转识、五十一心所法等,能生万法等,所以才有有情能轮转世间;它具足空性与有性,这两种体性的本来具足就是法界的体性。了解法界体性、有这种智慧,依据这法界体性智慧去修学种智,有了初地道种智就可了知三界九地所有众生心行。有人向你瞎扯淡--胡乱解释死后是怎么回事(譬如度亡经、生死书)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再依这空性心的般若智慧,依空性心的法界体性智慧,再回头现前观察蕴处界自相共相--观察自己的蕴处界无常空、缘起性空,有情与我同样有此自性自相,这叫「共相」。如是依空性心观察蕴处界无常空及缘起性空的自共相,然后才能说是般若,如果违背此一原则,而说般若就是一切法空--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就成为断见论外道。密宗中又有人说:虚空之中有一种殊胜的体性能量,它能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到此地步,明白真如佛心,亲见自性弥陀时,便见自己与十方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所以称为「观一切佛身」,「见十方一切诸佛」。第九观修学完成之后,在这个报身坏掉之时,他一定可以生于诸佛之前,得到无生忍。想无量寿佛的时候,要注意有个要领,要从其中的一种相好先想---先想祂的眉间毫相,这个白毫相要观想得非常清楚,非常分明。如果眉间的白毫之相能够观想得很清楚的话,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这个实相念佛的人呢,这个时候虽然看见世间有凡夫、有圣贤,可是他也照见凡夫与圣贤都是施设,因为自性弥陀、真心本性、真如佛性,无凡无圣、无取无舍、不来不去,但是却能够在一切的表相上面,随顺于一切的有情众生,示现来去、示现取舍、示现凡圣。实相念佛人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就叫作超凡越圣,而不住于凡夫和圣人的境界之中。从此,体和用非常清楚的分开,体是真如、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观我会中十余人,亦能在平实教导之下,如平实一般,在山河大地上、在有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并非明心亲证如来藏者所能眼见,因为并不是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如来藏;是故,明心不同于眼见佛性,是故方有我会中学员于明心之后撰写见道报告;后来眼见佛性之时,又复写作眼见佛性之报告以呈,由当代明心之后又复眼见佛性之事实,证明眼见佛性之异于明心者,二关之差异极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观我会中十余人,亦能在平实教导之下,如平实一般,在山河大地上、在有情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并非明心亲证如来藏者所能眼见,因为并不是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如来藏;是故,明心不同于眼见佛性,是故方有我会中学员于明心之后撰写见道报告;后来眼见佛性之时,又复写作眼见佛性之报告以呈,由当代明心之后又复眼见佛性之事实,证明眼见佛性之异于明心者,二关之差异极大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