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切的有情都有八个识,这八个识和合在一起,才能够有三界的有情在世间生存与活动。在这三界中,欲界人间的众生有八个识,但是到了色界初禅天的众生就只剩下六个识,那是因为色界不需吃东西,那里的众生以禅悦为食,所以不会有鼻识和舌识。如果再深入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则只剩下知道定境法尘的意识,以及不知定境法尘的意根和阿赖耶识,总共只有三个识,眼识、耳识等前五识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即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八)如是之疑,亦是今时一切大师与错悟学人之疑,当先语译之,然后再举大慧之开示,以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意根所触的乃是五尘上的法尘,有情众生为了想要觉知的缘故,乃令意识及眼等五识现行;这六识现行之后,便有六尘相出现于有情心中,乃至法处所摄色亦得现起。在十一种色法之中,除了五色根和内外五尘之外,还有法处所摄色。所谓法处属于十二处之一,也就是意根所对之境,意识所缘之相分,总名为法处,通常说为法尘。由于处具有生长的意涵,所以说眼等六根以及色等六尘,为生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有情众生由于无量劫来所熏所习之不同,导致根性千差万别,当然对于六尘的领受和执着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应对万缘的时候,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迥然不同了。假使有人之前造作恶业,能生起后悔、忏悔之心,并能发愿永不复作,就称之为善;或者在应当要行善的时候,没有及时去行善,后来产生追悔的心,这也是称为善。相反的,如果先前造作善业,后来却产生后悔,懊悔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是指一切有情自心藏识所显的体性双具有性与空性。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本来就已经存在,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除了具有能辗转出生三界万法的有性以外,也具有犹如虚空的空性,就称之为自性。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妙相庄严圣种类身:此谓九地菩萨之庄严报身也,亦名种类生无行作意生身,简称变化身,能随意变化不同种类之有情身相而度众生;此是九地菩萨至究竟佛地所皆有之出世间果报。戒定直往之地上菩萨及戒慧直往之三地满心菩萨有二种法身:法性身及应化法身,此是出世间果报。法性身者,以法性藏识为本体,集藏第一义谛实相般若慧法,应缘能雨水,普润众生,以能集藏故名为身,是名法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一、心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哲孟子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是指一切有情自心藏识所显的体性双具有性与空性。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本来就已经存在,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除了具有能辗转出生三界万法的有性以外,也具有犹如虚空的空性,就称之为自性。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众生能够如实看见,自他有情没有觉观、本性清净的真实心,他就是证悟明心的菩萨,亦名如法安住清净心的菩萨。从这里可以了知,这个真实心没有觉观,也没有能所,不在六尘分别,如果菩萨能够这样现观,才是如法安住的菩萨,亦名证悟明心的真实义菩萨。从上面说明可知,一切有情真心的识大,本身离见闻觉知,没有众生所了知的见闻觉知的体性存在,所以不会对六尘起分别。会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三界有当中,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以无色界有的四空定,四空定当中的非想非非想定,我们称它为第一有定,是三界还在轮回,还在业道不断的沉沉溺溺当中的众生而言,这是最殊胜的有情,他已经是入于非想非非想定了。欝头蓝弗,跟佛当世的一个著名的外道,他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他有神通;他每天中午依于他的神通,飞行到王城接受国王的供养。结果有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例如:无色界天境界,必须有意识安住其境,方有无色界天境界现前,方有无色界有情;然意识于此四天已极微细,名为意识细心,乃至非非想天意识名为极细心,要皆不离第七识意根。若离第七识意根,意识不得现起,意识要依意根触无色界天境界法尘、而后能起故,以意根为根故。意根非自在心,不能持无色界天业种(异熟种),要依第八识阿赖耶方能现行运作故(此理详见平实居士所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成唯识论》卷三又接着说:【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菩提果之修证,全部都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在这些法里面,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因为它含藏着让我们将来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它又叫做如来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因此有的祖师说:如来藏中藏如来。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上面分析可知,一切境界都是如来藏所显现,一切有情都活在如来藏里,从来没有离开过如来藏,都是在如来藏表面生住异灭,从来没有接触外境,所接触的外境都是由如来藏变现出来的。既然吾人都在如来藏表面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如来藏,所以地上菩萨要完成某一阶段证量,就需要证得某一个现观或者有意生身作为证明,譬如初地要完成镜像观,二地要满足光影观,三地要完成谷响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何为不生不灭?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自体本来而有,没有一法能出生第八识,故云不生;第八识永不坏灭,集三世诸佛之神通力,也不能毁坏任何一个有情的第八识,故云不灭。何为非断非常?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是常住法,其体永不坏灭,故名非断;阿赖耶识(异熟识)虽不坏灭,然有异熟性,识体内种子能受熏变易,故云非常。何为非一非异?蕴处界诸法虽由第八识阿赖耶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该派不承认有第七识、第八识的存在,认为有情只有六识,将佛教所说的万法唯识的识局限于六识之内。第七识末那识即是十八界所说之意根,若无意根末那识,意识也不会存在(意根、法尘因缘意识生故),则整个十八界法将无从成立。如果只有六识,那么人死后,肉体、六识灭了以后,若无第七识、第八识连接前后世,不就是人死如灯灭了么?若无第八识住于无余涅槃中,那么阿罗汉舍报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法的修证更是如是,需从自身五阴十八界的观行去印证佛语,也验证自身,并且能验证一切有情,而不是如佛学研究者,由古时的断简残篇中拼凑出大象的尾巴,就说这是科学的证据,就说它是大象。这还不打紧,有些人根本是拿着狐狸的尾巴,就说是大象的尾巴,简直是龙蛇不分、是非不明。这都是不事修证,以佛学学术研究自娱所产生的邪思、谬见。 第三章制约与习气此处所说的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1,第六识意识: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意识是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诸法后而起作意,想要仔细分别法尘,而由如来藏生出来的。意识须以如来藏为内因,以根尘触而起分别作意为缘才能生出。这就是说,能见闻觉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都是意识心,都是因为五根接触外五尘,然后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而有。若五根全部毁坏、或全身期间,五根不能接触外境,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无作用——如阿赖耶识能执持色身,一切有情顿成死尸。何故非一非异?五蕴虽因如来藏而生,然非即是如来藏,五蕴若即是如来藏者,老死之后,如来藏应坏,然实不坏,故名非一。如来藏虽非即是五蕴,然离于五蕴则不能觅得如来藏;五蕴由如来藏变现,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异。如来藏非断非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非空非有,不生不灭,非一非异,故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异熟识到达佛地以前,有情之第八识具有异熟性,故皆可称异熟识。异熟识之名含摄阿赖耶识,所以有时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然有情在断尽烦恼以前,其第八识之所以被称为阿赖耶识者,以其含藏烦恼障现行之种子,能令众生受分段生死之苦,此烦恼障特重,故从重立名,称第八识为阿赖耶识。阿罗汉、辟支佛、八地以上菩萨,烦恼障已断,分段生死已断,但仍有变易生死之法种现有异熟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