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不但眼见自己的佛性,也眼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这就是观经里面所讲的见十方一切诸佛。当他眼见佛性真实不灭的空性时,他便亲证了一切都无所得的境界。因为真如佛性虽是本然不生,永远不灭,但是在三界六道之中,一向没有任何所得,因为他是空性。所以对于时间、空间、色身以及能知能觉的这个心、处处作主的这个妄心的真实感,就顿然消失掉了。因此菩萨二果虽然并未离开世间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是因为如来藏心含藏一切法种,祂可以贯通三世而又永不间断,使有情可以透过一世又一世的熏习和修行,渐渐净化如来藏中所含藏的染污种子,乃至究竟清净而成就佛道。接下来,我们就依三种波罗蜜多,为大家介绍佛菩提道的阶段差别。我们先来说说什么叫作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二云:【世尊!佛法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过一切法故。世尊!如实说者,波罗蜜是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相反的,如果你出来弘法时,有人无根毁谤你,你心中生起了瞋恨心,不想要帮助他,那你的道业就是往后一步了!如果能够详细思惟这一进一出的后果,菩萨就能安忍于众生的毁辱,对一切有情都能生起慈悯心,为救拔众生远离邪道、开显而努力;当然也就不会因为瞋、因为恨而造作不当的弘法事业,而自障障他了。以上所介绍的是三行位菩萨的无瞋恨行,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第四行位的修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已经具足发起菩萨性的有情会显现出怎样的性相以及特质呢?无着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无着菩萨并且解释说:具足发起菩萨性的人会显现出四种的性相。第一种是大悲之相,就是会哀愍一切受苦的众生。第二种是大信之相,就是会爱乐一切的大乘法。第三种是大忍之相,就是能够安忍于一切难行之行。第四种的大行之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法欲,再加上思心所的确定:决定想要利乐有情众生。然后加上遇到善知识的助缘,才能发起佛菩提的菩提心来。所以说,就像众生他本来没有菩提心,但是后来有因缘熏习了,才会有菩提心啊!菩萨的心性也是一样,所以菩萨性也是先无后有,所以不可说菩萨性一定有:不可说众生本来都有菩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缘觉法也是一样,要求三界生死之苦能够解脱而不再受生;但是缘觉辟支佛有一个特点就是说,他虽然所得的智慧比这个声闻解脱道的智慧还深,可是缘觉辟支佛有个慢心,他的慢心就是说,他希望能够在没有佛世的时候,自己能够因为自己去成就这个缘觉的解脱道,他不愿意在佛世的时候成就解脱道,这是缘觉的慢心;可是他终究还是只求自己的解脱,而不是为了要利益有情。那佛菩提它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可是没有一个有情的七转识是可以无取的,“如果想要证得无取的佛法真实境界,只有证知您的阿赖耶识一条路。”《大乘起信论》说明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为大乘修行的阶次,要入华严法界,亲证释迦牟尼佛常住于十方无量世界,必由此论为入法界之门也!“一心有二门:心生灭门,心真如门,还是一心,真妄和合。末法众生,多有未证悟者,不知不证,纯以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欲成就无余一切诸有情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系属一切受生之处名色所摄为令趣入于佛法中。为令永断一切趣数。为令安处一切智智。广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一切劫数有情界数无有休息。为欲成熟诸有情界发第五大愿。为欲无余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覆住仰住帝网差别。入于十方种种异相。皆以随行现前。知见广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双具十行阳焰观及亲证牢关境界,救护一切有情回向正道,护持世尊了义正法,进于十回向位成就如梦观(现观自己所行菩萨种种自利利他无量行,犹如梦中所作一切事行一样)。于成就十回向位如梦现观后,发起十无尽愿、修习百法明门;复同时修集布施波罗蜜多,以法施为主,进而永远伏、除性障如阿罗汉,成就初地犹如镜像现观(现观一切六尘相,皆是如来藏阿赖耶识所出生之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近波罗蜜多则是指次无数劫,菩萨在此第二大阿僧祇劫中,修习十度波罗蜜中的前七度,也就是:初地、初心,生起增上意乐,修无生法忍;二地生起清净心,修持增上戒学;三地于一切境生忍,而修增上心学;四地起大誓愿,方便进趣勤化众生;五地依增上心学,起无厌倦任持心,起六通成满任持心,起成办利乐有情心;六地圆成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七地起修以诸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自到境界”:如来无上正等菩提功行圆满,上品转识成智——第六识起上品妙观察智,第七识起上品平等性智;前五识起成所作智,第八识起大圆镜智——此是如来自觉圣智境界,能令真如与别境五心所法及善十一心所法相应,任运圆成利益有情成熟有情事业,于己皆无功用。菩提道及解脱道皆唯利他,于己皆无功用,故名圆满无功用行。又复能于真如相 | admin 2018-07-21 |
![]() |
一切生命又称为一切有情,因为一切生命各自有种种不同的情感与遭遇,所以又称为众生。一切众生所居住的环境不出三个地方:欲界、色界,与无色界。欲界最低下,无色界最高,色界则处在中间。欲界又有十个不同的居住环境,色界有二十八个不同的环境,无色界则有四个不同的居处。我们一般人所向往的神仙天人们,他们大多分布居住在欲界里的上面六层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由下面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为了庄严佛土,必须要利乐有情;利乐有情的结果,就能庄严自己的佛土。当未来自己的佛土成就的时候,自己成佛了,那个佛土其实是与众生共有的,因为不是单单靠自己的如来藏变生出来的,这样才叫作庄严净土。当这样庄严佛土的时候,因为所庄严的佛土都是大家的自心如来,这样的庄严佛土,其实是没有表面上看见的佛土可以庄严,但这样才是真正的庄严佛土。可是自他佛土都庄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佛的应化身,则是随顺众生得度的因缘,在一切世界六道中,化现无量无边的诸化佛身,在没有佛法的地方来建立,让有情众生能够归依佛法僧,而且受持清净的禁戒;另外也常变化成佛门四众,以种种善巧方便,将无量无数的有情安置于人天善法之中,乃至于让他们得到三乘佛法的涅槃解脱果证。虽然说佛共有三身,但全部都要摄归于无形无色的清净法身。因为法身就是因地的如来藏,只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其中像地狱、畜生、饿鬼这三恶道的有情,他们是报障深重,众苦逼恼,不能够修清净梵行,所以也难学佛闻法;想要度化他们,当然也很难。长寿天是指色界及无色界诸天的有情,虽然寿命长久,却喜好住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寂静境界中,甚至以之为涅槃,不求佛法,所以也称之为难。边地则是指郁单越洲,这里的有情都有殊胜的乐报而没有种种的苦事,都贪著享乐而不受教化,不识佛法,也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人天应供的简称就称为应供,是说佛陀无量修行已经成就,福慧具足,能够饶益教化一切有情;所以应受天上人间以种种的香、花、璎珞等等最上的物品来供养,因此称为应供。正遍知也称为正等觉,是说佛陀具足一切种智,对于一切世间法,二乘人所修的出世间法,乃至菩萨进一步修学的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无不觉悟、无不了知,因此称为正遍知;又能以此正知的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诳一切诸众生故。是故先得眉间毫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不欺骗一切众生,所以得到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时其心不动。是故先得足下平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能布施持戒,修道时心不动摇。所以得到足下平满相。(足里无凹处。)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说同时有两个有情,彼此有不同的五阴身,却说甲去造业,乙来受报,这是不对的。佛身与天人身虽然都叫作色法,都叫作五阴身,但是佛身与天人身之间,其实是有差异的。例如同一个果报之法,佛所得到的是无所染着的白法,而天人所得到的则是有染着的黑法;如果以五阴身表面上的名称相同,就说他们是同样的内容意涵,那么每一个人都是五阴身,难道一个人出生,则其他的一切有情也应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什么佛要这样来区分呢?因为这样才能够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有情?因为在佛陀的境界来说,可以把这个有情的真正最后所成就的境界,能够让众生了解。所以我们要来简单说明一下佛的三身。譬如佛的法身,法身所指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个真心。这个法身是一切众生也都有,所以佛陀常常依于自己的法身跟众生的法身是完全相同,所以祂会说:心、佛、众生是相同的;心、佛、众生是不二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诸佛的第二个名号叫作正遍知,对于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的一切内涵无所不知。有哪一些有情就会成就哪一些世间,对于一切有情诸法既然全部了知,当然对一切世间也就全部了知。所以真正成佛时,当祂见到一个人就知道那个人的来历,因为诸佛可以了知众生心中的种子,这才叫作成佛。正遍知一定有这个功德,对于世间法具足了解之后,再进一步了解出世间法;也就是对二乘菩提具足了知,然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