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发愿不舍人间一切有情,愿尽未来际与人间众生结缘而救度之。舍此无由成佛,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故。4.人间具足一切法种故,不同阶段的现观因缘皆具足故,方能使人具足一切种智而成佛。5.应教导随学者广修次法,否则自身成佛之时节将极久远;但次法的修习,以在五浊的人间最容易成就。 讲记:以上所说的是属于趣向“法”的部分,简略的说完以后,接着应该说明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即使是复名所立,此六识如何引生六根,六根位于触尘法,方有六识可说,如何颠倒建立,破坏自见?所以不当说此「识」即言「六识」,以不能引生有根身,不能为有根身的俱有依,既然不能为其俱有依,如何可以排列在前,为「色」的引生缘呢?如果立论其义,则缘起不成,以紊乱前后,无所安立,然佛说缘起诸义甚深,是以阿难圣者默然,以佛陀所说缘起深义,必当有言于外之者,即是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学人发菩提心远较二乘发出离心殊胜,《称赞大乘功德经》载,佛言菩萨哀愍一切有情于生死中轮转无救,初发无上菩提心时,一切天、人、阿素洛等皆应供养,已能映夺一切声闻、独觉极果。二、见道不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修证,皆有见道、修道、成道之过程。声闻、缘觉所修解脱道的见道是断我见,二乘人见道已,复经修道断除我执,即能成道。菩萨所修佛菩提道的见道是实证第八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有情众生皆有第八识,以有分段生死之染污种子及所造业种,及与所含前七识种子具有集藏分段生死之集藏性(阿赖耶性),故名此第八识为阿赖耶识。闻受声闻解脱道而见道,以及其后之修道断除思惑,不复有阿赖耶性(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种之集藏性),成阿罗汉,其第八识改名为第九识——异熟识,亦名庵摩罗识,其实仍是第八识,唯改其名,不改其体。后闻佛说大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因缘成熟以及诸佛菩萨加持,于一念间亲证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摩诃萨。所以,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曾开示:【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菩萨璎珞本业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亦即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烦恼的势力所生,由业烦恼的势力所起;因此,世间即是受苦之处,俱是苦性,故名苦谛。所谓的苦圣谛,是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这七种苦合起来而说,就是五阴炽盛苦,即是所谓的八苦,这是众生轮回于六道中所受的八种苦果。兹分述如下:一为生苦略有二义:一者生为众苦所逼——即在母胎之中,经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已经到了实相念佛的地步,时时刻刻观照自性弥陀,时时刻刻看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在显现,不思世间的杂事。如果有所思惟,是为众生;如果有所思惟,是为思惟佛法,这个我们称之为理一心,不念世间法。理一心就是定。以上是说明念佛可以让我们俱足事一心和理一心的定学。慧学就是说: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法门,而得到戒学和定学的那些过程和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同体三宝系指真如之理,就是说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根本佛心,一切众生的本心,这叫真如。真如是一切有情众生之最初,也是最后的一个皈依处,最究竟的皈依处。成佛就是要到这个地步来。真如本身不可说、不可现、不可示、不可形容。但他能出现于众生的眼前,众生修学实相念佛而得开悟,即能眼见各种真如的性用,称之为自性开解。所以真如是自性三宝的佛宝。真如佛性显现之后,看见这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是指一切有情众生生命的本源、根源,我们称之为真如、真心、自性弥陀、菩提、涅槃、佛性、如来藏……许多名称,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一般人听到第一义的知见会害怕,当他看到《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到最后连一法也无,心中起了烦恼,认为修行修到后来什么都没有,还修什么?若能深入这方面的知见,且不害怕的人,表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只要你见性了,你就能看见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这便是见到未来一切诸佛。当我们见到一只蚯蚓爬出了地洞,在地上爬来爬去,你说:“啊!我看到了未来佛。”看到了许多人,你说:“啊!我看到了许多未来佛。”未来的佛也是这个真如体性,过去的佛,现在十方正在说法度众的佛,都是这个真如体性。世尊在开示一行三昧之前,指出修学的前提“当先闻般若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它不是生死、也不是涅槃」:因为它不是「有情」,只有「有情」能够有生死,能够取涅槃。一切诸法跟这张画像一样,非取非舍、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大精进菩萨这样观如来之身的时候,如实的了知如来的真实之身---真如的体性,如来的法身。因此经由这样观像念佛的结果,仅仅一昼夜之间,他便具足了五种神通,所谓: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还有宿命通。并且具足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到此地步,明白真如佛心,亲见自性弥陀时,便见自己与十方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所以称为“观一切佛身”,“见十方一切诸佛”。第九观修学完成之后,在这个报身坏掉之时,他一定可以生于诸佛之前,得到无生忍。想无量寿佛的时候,要注意有个要领,要从其中的一种相好先想---先想祂的眉间毫相,这个白毫相要观想得非常清楚,非常分明。如果眉间的白毫之相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无相念佛法门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未法时代的有情众生来参禅。有人觉得广泛阅读经典、能言善道,并著作一大堆谈论佛法的书籍,以此为贵,所以不肯学无相念佛的法门,这也是因慢心而生障碍。还有些人是疑心的障碍:怀疑究竟有没有无相念佛这个法门。因为念佛通常要有名字、形像,没有名号形像如何念佛呢?甚至怀疑这个法门可能不是佛法。那是因为功夫不够的时候不能真正的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三目:闭眼无相忆念拜佛第三阶段:继续练习下去,忆佛的念比以前更清晰,妄想也不会出现,而发觉有比较细微的妄想,譬如弯腰拜佛,脸将临地面之际,地上若有毛发、灰尘、棉絮时,眼睛会去看它,这就是一个妄想,每一拜都会去瞄它一下,这种习气是有情众生无量劫来所养成的习惯,很难断除。这种妄想较轻微,但是很坚固,无法去对治它,所以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将眼睛闭起来不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后呢!体验过一段时间,转过一个方向来思惟:我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而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来面目也是这个。然后呢!就观察到这个真如、这个自性弥陀,从来就不生不灭,从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它从来就没有来来去去,它一向就没有生没有死。有生有死是我们这个妄知妄觉、这个色身,而自性弥陀从来没有生死,所以它寿命无量。我们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一个大劫又一个大劫不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这个实相念佛的人呢,这个时候虽然看见世间有凡夫、有圣贤,可是他也照见凡夫与圣贤都是施设,因为自性弥陀、真心本性、真如佛性,无凡无圣、无取无舍、不来不去,但是却能够在一切的表相上面,随顺于一切的有情众生,示现来去、示现取舍、示现凡圣。实相念佛人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就叫作超凡越圣,而不住于凡夫和圣人的境界之中。从此,体和用非常清楚的分开,体是真如、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人间舍寿后,报身常住色究竟天利乐十方地上菩萨;以诸化身利乐有情,永无尽期,成就究竟佛道。成就究竟佛果佛子萧平实谨制2012.02版 (原标题:29修学佛道次第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详细一点来说: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间,有人、各种傍生、一切无情生命和介乎有情生与无情生之间的生命(天、修罗、地狱、饿鬼等四道暂且不论),有种种分别,乃至人与人间的外表相貌互相差别,各类有情生与无情生,于其同类之间的相貌互相差别,皆因有色身的缘故。若无色身,便无此表相:既无表相即是无相。此物质世间的一切表相、行为、符号、思惟、法则之施设,皆因色身而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这个实相念佛的人呢,这个时候虽然看见世间有凡夫、有圣贤,可是他也照见凡夫与圣贤都是施设,因为自性弥陀、真心本性、真如佛性,无凡无圣、无取无舍、不来不去,但是却能够在一切的表相上面,随顺于一切的有情众生,示现来去、示现取舍、示现凡圣。实相念佛人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就叫作超凡越圣,而不住于凡夫和圣人的境界之中。从此,体和用非常清楚的分开,体是真如、用 | admin 2018-07-20 |
![]() |
为度一切众生的缘故,能够不离一切的烦恼,和一切的众生共住,而无所畏惧;能够陪同一切有情众生,在世间的生死海里面浮浮沉沉,头出头没,而没有畏惧,这个就叫做以安乐乘而度一切有情众生,和他一齐走上无上正等正觉的道路。实相念佛人所护的实相,就是《华严经》(四十华严)所讲的:“佛身非我所,世界亦如是;说心非我所,觉无我菩提;导师无来去,亦复无所住;法身 | admin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