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另外一部经,在《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也有一样是说:【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刹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毁谤及诸圣人。】所以五逆十恶的人在《无量寿经》及《大宝积经》有讲是阿弥陀佛不摄受,可是我们这里《观无量寿经》里面却有说五逆有摄受,这当中是没有矛盾的。这当中有一个很 | 三摩地 2018-07-20 |
![]() |
7、问、还是做功夫重要,忆佛可以欢喜地忆,也可以悲切地忆,或定定的呆呆的没有情绪色彩的忆念,这对功夫的提高有无影响呢?答:无论欢喜、悲切,或定定呆呆的,都是与意识心相应的法尘境界,都是有相的境界。修持无相忆佛的人,不要着在这些相上面去忆佛。忆佛的功夫越单纯越好,也应该是在正念分明的状态下忆佛──无相念佛──功夫才容易增长。8、正觉同修会诸位师兄好: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一次无意中发觉进出讲堂的菩萨、师兄、师姊个个气定神闲、敦厚和善,不禁又让我想起之前网络上,有人批评只有善良和想开悟的人才会上当进入正觉同修会,大家果真都上当了吗?这样荒谬的说词确实需要澄清呀!事实上应该说只有善良的人才有福报听闻、相信了义,修学六度万行;又能在福德因缘具足下,迅速找到不生不灭的真心,证悟如来藏成就位不退,成为真正的菩萨,也才能利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说: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剎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号,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无间恶业、诽谤及诸圣人。在这里又加上一个诽谤圣人。十念可以往生极乐,但是造五逆重罪、诽谤及诽谤圣人的念佛人不能往生极乐。证悟的人从来不以圣人自居,但是他从宗出教,他所说的法乃是,所以不应当诽谤。诽谤证悟者以及他所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乃至于说能够眼见佛性,那么已经到达了实相念佛的地步的话,这个时候时时刻刻都能够照见自性弥陀,时时刻刻都能够看见自己与一切有情的佛性在显现,当然不会再去思索世间的琐事,那么如果有所思索的话一定是为了佛法、一定是为了众生,这个我们就称为理一心,这样子不念世间法,说它叫作理一心的定。以上说明的念佛法门可以具足事一心、理一心的定学,接下来就是慧学。经由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此特别呼吁大家,将禅法与净土法门加以简择和圆融,互相赞叹!互相学习,并且转相告知,使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都能迅速成佛,广益有情。至于中辈往生人是属声闻种性,不论成佛,所以我们不加以详论。我们认为修学佛法不该偏执一边,应该禅净圆融,撷长舍短,则禅与净土相得益彰,娑婆与极乐互相辉映。有智慧的人必定不会执着禅而毁弃净土,也不会执着净土而毁弃禅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到那边去,你说要作无畏布施,人家本来就无畏——譬如极乐世界有情众生都是无畏啊!你能作什么无畏布施呀?你说我去那儿弘扬佛法。用不着你啊!阿弥陀佛自会说法,他化现的许多树呀、林呀、鸟呀、水呀,都在说法,用不着你啊!所以这个世界法施容易。这个地方持戒功德很大,你去极乐世界持什么戒?没有戒可持了,你去到那边,你就一定清净了,不清净的话莲花不开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到此地步,明白真如佛心,亲见自性弥陀时,便见自己与十方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所以称为「观一切佛身」,「见十方一切诸佛」。第九观修学完成之后,在这个报身坏掉之时,他一定可以生于诸佛之前,得到无生忍。想无量寿佛的时候,要注意有个要领,要从其中的一种相好先想---先想祂的眉间毫相,这个白毫相要观想得非常清楚,非常分明。如果眉间的白毫之相能够观想得很清楚的话,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到那边去,你说要作无畏布施,人家本来就无畏——譬如极乐世界有情众生都是无畏啊!你能作什么无畏布施呀?你说我去那儿弘扬佛法。用不着你啊!阿弥陀佛自会说法,他化现的许多树呀、林呀、鸟呀、水呀,都在说法,用不着你啊!所以这个世界法施容易。这个地方持戒功德很大,你去极乐世界持什么戒?没有戒可持了,你去到那边,你就一定清净了,不清净的话莲花不开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心就是:对于宇宙万有的本源——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本体的根源,能够真实了解,证实祂,明白祂,那就是明心。明心时,如果定力和智慧够的话,也会同时见性。所谓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但是不在别相上而在总相上见,这叫做见性。我们说,禅悟明心,明的是真心。真心是无分别心,是指一切有情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今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又舍利子,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舍利子,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处皆有七重行列妙宝栏楯、七重行列宝多罗树,及有七重妙宝罗网,周匝围绕,四宝庄严,金宝、银宝、吠琉璃宝、颇胝迦宝,妙饰间绮。舍利子,彼佛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著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纶音即圣旨,)今之欲报佛恩,利有情者。在宗则专阐宗风,尚须教印。在教则力修观行,无滥宗言。良以心通妙谛,遇缘即宗。柏树子,干屎橛,鸦鸣鹊噪,水流花放,欬唾掉臂,讥笑怒骂,法法头头,咸皆是宗。岂如来金口所说圆顿妙法,反不足以为宗耶。何须借人家扛子,撑自己门庭。自家楩楠豫章,何故弃而不用。须知法无胜劣,唯一道而常然。根有生熟,虽一法而益别。然则教外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则其虑尽未来际,其孝遍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则在迹不无欠缺,约本大有余裕矣。惜乎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眼圆见,若视诸掌也。(原标题:佛教以孝为本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何碍幻除结习,幻坐道场,幻化有情,幻臻极果。岂不了世出世间之幻法,调御丈夫之事乎!昔天衣怀禅师,亲见明觉,尽佛祖不传之妙,常修净土,垂问学者曰: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又违佛语。修净土者,当云何修?乃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二句交互语也)。无过此语也!余谢事闲居,作怀净土诗若干首,劝同袍之士,及同社之人,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何碍幻除结习,幻坐道场,幻化有情,幻臻极果。岂不了世出世间之幻法,调御丈夫之事乎!昔天衣怀禅师亲见明觉,尽佛祖不传之妙,尝修净土,垂问学者曰:“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舍取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又违佛语。修净土者,当云何修?”乃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无过此语也!有心者,悉当念佛。前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菩萨自身入定,他身起;一身入定,多身起;有情身入定,无情身起。如猛虎起尸,跪拜作舞,唯虎所欲,而尸无知。四、菩萨于小众生身中转轮,燃炬,震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如天帝乐人,逃入小女子鼻孔,而女不觉知。五、菩萨欲久住世,即以念顷衍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欲少住世,即以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缩为念顷。如小儿看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关于人以及其它道的有情众生,在死了之后怎么去投生的问题,在经论当中有不少的开示,我们今天就依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的开示来作说明。一般的凡夫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我见、无明、贪爱,不明了一切世间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就会贪着世间的种种境界而无法放舍;再加上无始劫来,所形成的善恶业因、习气,这些无明业习种子,统统都收藏在自己的如来藏当中,所以就 | admin 2018-07-20 |
![]() |
六道有情大部分是有中阴的,除了两种情况没有中阴。哪两种情况呢?第一种情况是出生到无色界。因为出生到无色界,他本身在人间的时候,是一定要证得四空定的;证得四空定本身就是属于精神状态,已经可以脱离这个色的系缚,所以才可以证得四空定;四空定本身的果报,纯粹是一种精神状态,所以受生于无色界,是不经过中阴的。第二种没有经过中阴的情况是造极大的恶业。造极大的恶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