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么为什么作布施,可以得到这么好而又长远的善报呢?世尊接着就作了很详细的说明。世尊说:【何以故?众生闻,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断诸放逸,以是因缘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什么是施呢?世尊开示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施。】(《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从世尊这一段的开示,就可以了解到:原来世尊祂并不认为,布施是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专有的权利;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男女居士,只要 三摩地

2018-07-23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 三摩地

2018-07-23

五、解脱道内涵及其修学次第佛之内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除此以外,无别佛。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驭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项恼之贪著,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听了佛陀的开示以后,他就认为说,那这样的话,那不就是认为作的与这个受果报的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因为这个过去世的五阴造作生天的善业,然后未来世去受天福的这个五阴不同啊,所以叫异作异受啊!但是佛陀告诉这个外道的道理是这样的:【是义汝有,非我所说,何以故?如汝中,作者是我,受者是身,而复不说异作异受。受不杀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缘,身得妙色;是 三摩地

2018-07-23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变成说没有办断除三界中的生死苦,因为本来有芽的话,它一定会滋长啊!不管你贪不贪爱,它都会滋长,那是错的!虽然说这个譬喻好像很简单,可是它的道理是很深的,我们要来思考它。当然外道听到佛陀这样说的譬喻,认为还是说子中先有芽,只是说这个了因有差别,所以又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中这么说:【若言:了因二种:一多、二少,多则见大,少则见小。犹 三摩地

2018-07-23

以般若的实相的智慧来看待:是因为这个金刚心如来藏,祂所出生的五阴身是无常、它会坏灭、它不是常住的,所以这样无常的,不能说它是一个能够去到未来世的。可是这一世的五阴,以及未来世的五阴,都是金刚心如来藏所生;金刚心能够持续过去世到这一世,以及这一世到未来世,都是同一个金刚心如来藏。可是这个如来藏,自己从来不反观自我,不觉知自我的存在,所以没有觉知: 三摩地

2018-07-23

那这个人就心里面起这样的疑心说:假如说真正有这种布施能够得这个福报的话,这一位这么贪悭的人,不应该富有;因为这个贪悭的人,他每一世每一世都在熏习这种贪悭的,这么久以来,他不可能布施;他没有布施,为什么会富有呢?在这里他心中就有疑问,同时他也生起疑心认为说:这一位能布施的人,不应该这么贫穷啊!因为他能够这样子一直布施,应该是他在过去世就一直经常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说的前提,是以般若智慧来观照诸而说。就像《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菩萨于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一切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这里菩萨所说的,指的是什么呢?这里所说的指的是:以金刚心如来藏出生五阴十八界诸为前提而说,金刚心如来藏与所出生的五阴十八界同时同处运行的般若实相而说。也就是这个菩萨他开悟以后,转依自己的实相的而来行布施;所以在这 三摩地

2018-07-23

就像波斯匿王他当了转轮圣王,可是仍然对他的库藏的量还是不能满足;还是不断地要去堆积、累积,对于五欲乐还是一直追求,没有办知道什么时候是满足的时候。因此有智慧的人,应该要为将来成就佛果而行布施,不是为了人天之乐。为了求证佛果而行布施,最重要是要累积这些福德资粮,将这些资粮当作智慧的基础,以这些基础来生起智慧,同时再运用智慧,来运用自己的资粮去利益众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四在这段经文中,佛陀说:有智慧的人要经常观察,在世间如果有这种持戒多闻的让大家学习,有的人因为来受持佛戒不犯戒行,乃至于乐于听闻佛中的正解脱的要;因为这个持戒多闻,这种因缘的势力让他能够随着所听闻的正知正见,也能够修学断我见、断我执,乃至最后获得四果的解脱果——阿罗汉果,解脱于三界的生死;这样得阿罗汉果的人,是不能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除了布施以外,没有办能够得人天乐以及无上乐。这个部分尤其是菩萨应该要注意,菩萨所修学的解脱不同于二乘的解脱;菩萨的解脱是要入于三世,能够解脱于三界生死,同时要再入于三界中。二乘人的解脱是:他就要解脱于三界中的生死,不再入于三界中。所以菩萨的解脱,一定要通过布施来修除自己的贪悭的烦恼。可是这一句的意思,并不是说:菩萨永远只要修布施就好。也就是这 三摩地

2018-07-23

在佛中对于真正的贫穷的定义是什么?佛陀这样告诉我们:【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如果有人他没有钱财,然后看见他人在广行布施,对于他人布施,心里面不会欢喜、不会信受,他不相信这样子布施真的有福吗?受布施者真的是福田吗?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四佛陀继续这样告诉我们:很贫穷的人,谁没有衣服可以穿呢?倘若有衣服,难道没有办布施一条棉线,让这个身上长脓疮的人来绑着脓疮,让这个脓疮能够干掉而病能够痊愈吗?难道拿不出像一个手指头那么小的材,来给需要点灯的人当灯柱吗?天下的人有谁贫穷到没有身体呢?如果有身体的话,看到有人在布施植福,应该要前去佐助、要欢喜无厌;这样的也叫施主,也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说:有智慧的人常常这样来思惟着,世间的财物都是无常、都会毁坏的,只是属于这一世五蕴身的受用而已;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能够随着我的五蕴身这一世受用,乃至后世的五蕴身能够受用,这样最好的办就是要布施。因为在布施的时候,将自己的世间财物布施给众生,让众生得到利益,这样的利益的果报是在未来世;菩萨道未来世有另一个新 三摩地

2018-07-23

因是二施获得二: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善男子!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行施之人见来求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告诉我们:布施的人也就是经常学习布施的菩萨,应当要来试炼自己的心,对于财物是否能够去除这样的我执以及我所执;要来试炼自己是否对财物有执着的烦恼,最重要就是要透过布施。对于自己的财物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就是对于大乘的佛,第一义谛的了义乐于听闻,乐于听闻然后乐于熏习。接下来就是能够布施,将自己的财物拿来布施利益众生;当然最重要就是能够在佛道中真正的解脱智慧生起以后,自己能够实证。接下来就是在佛菩提中,真正的佛道上的解脱智慧也能够实证,当然,最后所求是最后能够成佛。这七种称为圣财,是因为这七种,不会受到任何世间的因缘、世间的生死所毁坏。这七种 三摩地

2018-07-23

财施,不求现在后世果报。施已常观烦恼罪过,深观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无所求。施贫穷时,起悲愍心。施福田时,生喜敬心。施亲友时,不生放舍心。若见乞者,则知所须,随相给与,不令发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无量果。】菩萨有时候会以不清净的物品来作布施。不清净的物品指的是什么?譬如说有一只流浪狗,也许是跟你有缘的,因为那么多人在一起,它偏偏就跑到你的跟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名为一切施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恒以净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名一切施;所爱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施不求报,名一切施;施时不观田以非田,名一切施;怨亲等施,名一切施。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悋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为我们开示了两个方,就是修无我、修无常。为什么菩萨要修无我呢?前面所修学布施的四种是拖累,其中的内涵,其实是与自我的执取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譬如从悭贪心来说:有悭贪心的不就是我吗?怕我损失了财物,怕我没有了财物之后就无所依凭;真的都是为我!但其实我是假的。可是这对于一般人而言,根本就无信受的。也许就会问:你说每一个人的我是假的,那我现在打你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