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信因果者复有二事:一者从他闻法、二者内自思惟。亲近善友复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贪着财复有二事:一观无常、二不自在。】(《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三件事情:第一是明信因果。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第二是亲近善友。因为从善友处,学习到了正见正理,所以就能够不谘承邪见了。第三是不贪着财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有为我们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少人都行世间财施,相对来说行法布施的人相对应该比较少!首先讲讲什么是法布施,所谓法布施就是布施佛法,比如劝人学佛发菩提心,劝人读佛经,劝人念佛,劝人往生净土,教导别人学佛法,对适当的人宣传佛法等等,就是法布施.具体来说大家对世间财施的果报很清楚,也知道法布施有大功德,但是具体法布施有什么功德呢,大家都不太清楚,我以前也不清楚.昨天看到一本佛经<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云: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一)正念成就。(二)智慧具足。(三)有坚持力。(四)住清净行。(五)生觉悟心。(六)得出世智。(七)不为众魔之所得便。(八)少于贪欲。(九)无有嗔恚。(十)亦不愚痴。(十一)诸佛世尊之所忆念。(十二)非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发觉净心经》尔时,世尊复告弥勒菩萨言:善男子,法施有二十功德,不求果报,不著利养及与名闻,而为说法。何等二十?(1)得正忆念,(2)得胜妙趣,(3)得好正意,(4)得强志力,(5)得多智慧,(6)觉悟出世般若波罗蜜,(7)当得少欲,(8)当灭嗔恚,(9)当灭愚痴,(10)一切诸魔不得其便,(11)诸佛护念,(12)非人守护,(13)诸天与力,(14)一切冤家不得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法施有三十二功德名称。何等三十二?1.有正忆念。2.有于智慧。3.有于进趣.4.有离悭结。5.有少淫欲。6.有少嗔恚。7.有少愚痴。8.降伏自他所有结使。9.多人爱敬诸天赞叹。10.诸龙夜叉乾闼婆等常随守护。11.不空受用人之供养。12.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求而得。13.名称远闻十方世界.14.诸恶鬼等不得其便。15.诸佛世尊之所赞誉。16.守护持佛法藏。17.不堕一切诸恶道中。18.生于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西天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施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释种住处迦毗罗城尼拘陀树园。与苾刍众俱。尔时有一苾刍尼名摩诃波阇波提。持新氎衣来诣佛所。到佛所已顶礼佛足退住一面。即白佛言。世尊。此新氎衣我自手作奉上世尊。惟愿纳受。令我长夜得大利乐。尔时佛告摩诃波阇波提。汝可持此氎衣施诸大众。所获胜利同供养我等无有异。是时摩诃波阇波提苾刍尼。重白佛言。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还真的是妙用无穷呢!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为何人们会起瞋心?瞋心的本质是什么?瞋心对修道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来避免火烧功德林呢?接下来,我们将一一为您解说,希望您在听完我们的说明之后,能够很快就能观照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一有瞋心生起,马上就能察觉,并且能如理作意的思惟和观察,很快就能找到对治的方法来安顿自己的身心。所谓火烧功德林是指经过长时的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即听许:「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懃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诸天世人,所见敬仰。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须菩提比丘,宿造何业,虽得为人,常怀瞋恚未曾休息?值佛世尊,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善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叶。于彼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劝化,一万岁中,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不会有报复的想法,如果众生对菩萨行恶事,菩萨也不会以恶事回报。譬如,如果有人用恶口骂过来,菩萨也不会用恶口骂回去;因为如果同样用恶口骂回去,那就失去菩萨的格调;有智慧的人,不会用互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何况世间人的骂有两种:一种是真骂,一种是假骂。真骂是说我真的作错事了,确实该骂,那就接受吧!接受了就不会生起瞋心。如果别人骂的是假话、诬赖的话,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首先,要先赞叹提问题的这位学人,因为一般人通常不一定会自己承认或者是观察到自己有上述的问题,这表示说,这一位学人已经能够去观察到自己的问题,进一步也愿意试着去改正它;这不妨是一件善行,所以是应当要随喜而且要赞叹的!说明瞋恚之法的意涵之前,因为瞋与贪往往是相随而行的,所以就先略说贪的这个法;这是说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或者是财、色、名、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们既然以正信的心离世俗的家,而出家修学解脱道法,更应当要效法释提桓因赞叹不瞋的功德,应当如是的学习安忍不瞋之行。佛陀说完此经之后,诸比丘们听闻佛陀的教诲,各个都心生欢喜,决定依法奉行。经文的大意我们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来简单介绍出现在这则故事的几个名相。首先我们来介绍夜叉鬼,夜叉鬼虽然称为鬼,但也有人称他神。夜叉的往世其实是乐善好施的,但是由于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因为亡者生前签署器官捐赠卡,因此医生通常会尽快进行移植手术,以免器官败坏无法移植。 换句话说,在器官捐赠者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断灭前,就得要开始进行器官移植手术,而医生也未使用任何剂就进行动刀,此时犹如生人在未使用剂的状况下动刀一样,是非常痛苦的;并且此时的他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任何痛苦感受,那种的痛、那样的苦,絶非常人可以想象的;此时往生者将会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单元。透过演述解说各种佛法故事的内容,教导如何来看待真实佛法义理,希望能为普罗大众种下学习的因缘,欢迎您收看。今天所要为各位菩萨演述的佛典故事,是有关于《众经撰杂譬喻》卷上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其佛典故事内容,主旨是在提醒众生,人命在舍报的过程时,并非全无觉知,当医生判定死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何避免火烧功德林呢?这主要是在讲:在面对众生给我们的恶事境界时,应该如何生起忍辱之法,这叫作众生忍,简称为生忍。想要发起生忍,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著手:第一、当恶事加于我们身上时,不以恶事回报。但这很不容易,一般人都是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愿意恶人没有恶报,但他们不会自己去动手报复,这算是中等人;如果是上等人,他心里想:不论善恶,我统统用善法来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在因地时,如果不种下这样的种子,未来如何能够成就无上佛果呢?因此菩萨若能好好修学忍辱之法,对成佛之道,将会产生莫大的帮助。然而忍是什么意思呢?忍又分为哪些种类?我们应该如何来修忍呢?所谓忍,就是能接受、能安住于一切境界之中。忍可分为:世间忍、出世间忍和法忍等三种。能够忍受饥渴、寒热、苦乐,能够安住于世间法中,不会动不动就闹著要,这就是世间法上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嗔在五位百法中,归属于五十一心所法的六根本烦恼所含摄。根本烦恼也叫作缠,会缠缚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这六种根本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种种的烦恼,就好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叶花果一样;譬如十个小随烦恼中的忿、恨、恼、害等法,就都是因为嗔的缘故所引生。所谓嗔,就是嗔恚、忿怒,也就是在逆境当前时,由于不顺己意的缘故,所以脸上就显现出忿怒的表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还真的是妙用无穷呢!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为何人们会起瞋心?瞋心的本质是什么?瞋心对修道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来避免火烧功德林呢?接下来,我们将一一为您解说,希望您在听完我们的说明之后,能够很快就能观照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一有瞋心生起,马上就能察觉,并且能如理作意的思惟和观察,很快就能找到对治的方法来安顿自己的身心。所谓“火烧功德林&r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即听许:「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懃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诸天世人,所见敬仰。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须菩提比丘,宿造何业,虽得为人,常怀嗔恚未曾休息?值佛世尊,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善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叶。于彼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劝化,一万岁中,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为我们开示修忍的要领:想要安忍于世间法中或无生法中,应当先破除憍慢心、嗔心及痴心。破憍慢心,在世间法上就能忍,在出世间法上也能忍。......在世间忍中还无法作到时,该怎么办?总得给个方便法,佛就教导我们方便法说:有世间智慧的人,如果遇到别人恶口骂詈,他心中应该这样想:‘对方骂我的那些字词不是同时出生的’,譬如大骂:你是忘八蛋!忘八是指对方忘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