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此一来,只需修学粗浅的解脱道,即可称为成佛之道的实修了;并且也可以不必断除我见,只需认定意识是常住不灭的,保持意识觉知心住于放下一切的境界,住在离念灵知、放下我所烦恼的境界中,就是有余涅槃境界,就是实证阿罗汉果了。 如是证境,同于假藏传佛教应成派中观的六识论邪见,以意识所住离烦恼、离语言妄想之境界,作为无余涅槃中的境界;冀望死后以意识自 三摩地

2019-06-25

 以上诸问,所有所谓学习了藏密十二年乃至被印证为活佛嘛的之流,都可试答答看,若能不荒腔走板的太严重,末学甘愿公开忏悔,还你脏密好名声!决不食言,立此为证! 这位同修很有善根,通过如此不客气的交流之后,反而开始反思自己学的藏密的本质到底是些什么,打算回去好好检验梳理一番,如果彻底确定下来,藏密确实完全荒诞不经,一定彻底放下,而且一定会回头救护 admin

2019-05-05

因为一切凡夫众生一直都在漫漫无明长夜当中,由于没有办法觉察到无明的本质与内容,所以不断地执著五阴身心,执著有念灵知、离念灵知的觉知心;因此,一念无明烦恼障的我见始终断不了,更何况能打破无始无明所知障,而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实相心的一实境界、真如法性?因为不能觉察,所以马鸣菩萨说之为“甚为可愍”,真是可怜悯的人啊!那么众生为什么自从无始劫以来, admin

2019-04-24

无色界有者,谓执着四空定之微细离念灵知心,以之为常住不坏法,误以为如是安住于四空定境界中时即是无余涅槃;如是安住不舍,故名有爱住地。由如是错误认知故,堕于无色界有之中,致令不能出离无色界境界,致令不能取证无余涅槃。凡此四种住地烦恼,皆能障碍学人取证二乘菩提之解脱果,令人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故名四住地;必定令人常住如是四种境界而常住于三界中轮回生死故。 admin

2019-04-24

见一处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蕴空的实相,堕于颠倒见而执着离念灵知的意识心,误认为常住不坏法;在大乘法中,如果以世间的颠倒知见来看世间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测涅盘实相而产生的错误见解,误认意识心的种种变相境界作为如来藏,也是摄归见一处住地,这种恶见是由错误的见解而产生故,住于恶见一处中故。欲界爱住地,是说对于欲界六天和物质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以及由这五尘引生的各 admin

2019-04-24

执着无色界有,就是执着四空定中的微细的离念灵知心,以之为常住不坏法,误以为安住在四空定境界中就是无余涅槃,这样的安住不舍就称为有爱住地。执着贪爱无色界境界的禅定修行人,以为有身就必定有坏,因此舍寿后灭掉了对色界天身的执着,生到无色界天中,长时住于觉知心一念不生的境界中,乃至极微细的念也都没有。然而,觉知心还是有生之法,有生则必定有灭,不是真实能出离 admin

2019-04-24

譬如依眼根与色尘为缘所出生的识,出生后专门了别色尘的心,那么就依所缘的眼根,把祂命名为眼识;乃至依意根与法尘为缘所出生的识,出生以后专门了别法尘,也能了别其余五尘细相的心,也就是觉知心离念灵知,那么就依所缘的意根,把祂命名为意识。所以识阴六识是因缘所生法,必须依靠别的藉缘才能存在的心,不是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心,当然是生灭心。眼识等前五识,学佛人比较容 admin

2019-04-24

境界受是身根本有的苦、乐、舍受,即是尚未由觉知心、尚未由离念灵知心(注5)生起对境界欢喜或厌恶的心行时所得的身根、身识上的所有觉受;苦、乐、舍等觉受是身根、身识一经触痛尘、转由意识领受身根痛触的粗相、细相而产生的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这些觉受之所以被称为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因为这些觉受必须先有色蕴及识蕴,然后才可以在人间生起;所以这些觉受,必 admin

2019-04-24

如今再以阿含圣教量来证明:当年在《邪见与佛法》书中所说的佛法才是正见;间接地证明:那一些想要以离念灵知心,进入无余涅槃中安住的大法师、居士们都是不肯断除我见的人,证实他们想以意识觉知心进入无余涅槃中的说法,都是误会阿含解脱道的邪说,都是未断我见、未断三缚结的凡夫。有智慧的南传佛法学人与法师们,如今都该清醒了,不该再妄想意识觉知心可以进住于无余涅槃中 admin

2019-04-24

)大悲无悲 “此经”金刚心既然离六尘,怎么可能有悲?只有住在六尘境界中的心才会有悲;譬如离念灵知心住在离念中,却是了知六尘的,所以看见可怜人时就会生起悲心。所以你如果发起菩萨的大悲愿,那是你的妄心意识心所发的,而你的真心“此经”不会发起这个悲愿。因为祂无慈也无悲,祂无苦也无乐。你的离念灵知心转依了“此经”以后虽然没 admin

2018-12-27

)佛陀出世弘法以后,常见外道由于听到佛法中说觉知心是虚妄的,是应该灭除以后才能入涅槃的,所以阿罗汉们入涅槃时都必须灭掉识阴六识觉知心;常见外道们听了这个说法,心中恐怕落入断灭空,所以死抱著觉知心——特别是离念灵知意识心,怎样都不肯否定离念灵知意识心,一再地宣称意识心是常住的;于是就无法断除常见,永远住在常见外道的无明境界中。如今各大山头住 admin

2018-12-27

如是“修证”,迥异多罗那他之以证得如来藏作为空性也,焉得说为多罗那他之所修者?所以者何?谓一切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之佛弟子,绝对不会再认密宗所说之空性为正法,必定会起而破斥密宗所说之空性故,必定会起而破斥密宗所说之“双身法乐空双运之离念灵知心为空性”也。宗喀巴所造《密宗道次第广论》所述内涵,亦完全相同,无少差异,行者欲知其详,可迳阅 admin

2018-12-27

[2]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二、未到初禅地之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常处于不明白一切境界之暗昧状态中之离念灵知;三、住于初禅等至定境中,不与香尘、味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四、住于二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五、住于三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六、住于四 admin

2018-12-27

或者教人放下自我丶消融自我,而却教人保持无念之意识觉知心,教人死时应能以此觉知心自己作主,如是返堕意识自我中,而自言消融自我,以之为禅宗佛法正修,堕於常见外道之常不坏我之中……亦令徒众认取离念灵知为常住不坏之真如法身,或令人认取直觉心为真如,悉堕於意识心境界,成为常见外道见者;或者教人认取处处作主之心,作为常住不坏法,堕於意根之遍计所执 admin

2018-12-27

以此缘故,此十年间,证如来藏阿赖耶识之法道已成当代中国佛教实修人士之显学,不再有人宣称证得离念灵知意识境界为禅宗证悟之内涵了。 此十年间,亦因平实各方面著作之逐年增加,依如来藏演绎而说的佛法,广及禅、般若、净土、阿含、密宗喇嘛假佛法、楞严真密(真藏传佛教觉囊巴的如来藏妙法)、唯识增上慧学、戒学之后,而今不再有人谤称如来藏是外道神我,亦不再有人主 admin

2018-08-16

静坐中的离念灵知(包含与五尘同在的离念灵知,以及离五尘的第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与喇嘛们乐空双运中不离五尘的离念灵知心,都是意识心。意识依意根与法尘才能从如来藏中生起,意根与法尘也是从看似痴呆的第八识中生起,生起后的意识、意根、法尘,都要在第八识的支援下,才能继续存在及运作。简要来说,佛法修行人证悟的心,是指第八识,不是意识心。也因此故 admin

2018-08-09

慎重慎重!古时纵有大机大用之祖师(不以知解示人者),亦曾喝斥此「离念灵知」之说,认为有乖宗风。而喝斥之原因只是怕学人落于知见,成为解悟之弊而已,并非如今人所评判的「离念灵知」为未到地定之境界也。】谨答:大德以「离念灵知」作为真心本性,因此对于平实导师公案拈提《宗门道眼》书中所拈提「圭峰宗密所悟非真」而不能安忍,只因为圭峰宗密之所悟同于大德,都是以离 admin

2018-08-08

像这样的出家人,在佛门不是没有,譬如有人主张:“离念灵知的意识心是常住法,也就是要保持一念不生的状态,能够这样就是明心见性了。”像这样不离意识所行境界的人,就是佛所说的常见外道。又譬如有人主张:“心已经灭了是不能再生起,心生起了就是灭相;生是刹那顷都要灭的,灭相却是不灭的。”像这样的人,就是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又譬如有人主张:&ldq admin

2018-08-05

虎丘绍隆一脉,由于兼弘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数传而至大慧入灭后六十余年,已堕入离念灵知意识心中!更何况明朝中叶以后之虎丘后人所住持之天童山道场,当知更难以远离默照禅所堕之离念灵知意识境界也!然而天童宏智正觉禅师,却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为证悟之标的,不是弘扬其默照禅的虎丘后人所堕的离念灵知心也!有语录为证:【祇如四大坏、五蕴空,六根昏塞,七识舍尽〔注〕,平生 admin

2018-08-01

」永明禅师此处说:达摩所传者即是第八识如来藏,故知永明禅师亦是以如来藏作为证悟之标的,绝非以离念灵知意识觉知心作为真实心。因为永明已经指明如来藏才是了了常知的自性清净心,离念灵知非是「常」知,而是夜夜断灭的知,不可名为「常」知也。又离念灵知心不能了了而知众生心行,如来藏能知,众生七识心都不能瞒祂,方可说「了了」常知者。又众生七识心纵能以离语言之心想 admin

2018-08-01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13   14   下一页»   共274条/14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