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我们前面说过,所谓的善根一定是趣向第一义的功能;你自己要能趣向第一义的功能,就要第一个先培植福德,先调柔心性,长养自己对的信心。因为第一义本身不同于意识心的见闻觉知,不同于世间法世间禅定的境界法。如果不能建立正知正见,以意识心为首去修学,一定会落入意识心的境界,以及思惟想象中。所以只有真实的善知识能够引导你往能够见道的路上走,所以见道的路上,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始从获得四加行的暖法到顶、忍、世第一法,其中的暖、顶、忍是属于初果向,世第一法就已经是初果人了。初果向也是有功德的,因为已能了知所取六尘缘起性空,证得所取空了,从此不会再因为求取财物、享受五欲而造作恶业了!虽然还没有断我见,仍不入初果,但是初果向者不会造作恶业,因此有功德在身。从初果向到阿罗汉,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萨道从六住满心位开始到成佛为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公主在路上就问她的夫婿说:「你先前的父母还在吗?」穷夫婿回答说:「我父亲原先是舍卫城中第一豪富的长者,现在父母及居家亲眷都已死尽,使我失怙、无所依靠,以至于穷困贫乏到这般的地步!」善光公主再问说:「你可还记得旧家宅院在何处?」回答说:「知道,但是房舍围墙都已倾颓毁坏了,所以现在只拥有空地而已。」善光公主即与夫婿相偕前往故居宅院所在,巡行四周各处;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其中隐藏着两个问题:第一,印顺法师不承认初发大心者的修行是菩萨道的本意,果真如此?第二,人乘的菩萨行是否能确保未来世一定再转生为人而继续修行?在此,我们将以此为突破口,探讨菩萨道的真义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人菩萨行是否是菩萨道的本意的问题,我们必须探究印顺法师本来的观点,因为人菩萨行是印顺法师所提出的概念,而且他对此有相当多的论述。比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前两种人是不可能修学佛法的,乃至人天乘的善法都不可能修学;第一种是人间贪财造恶的众生,或是贪财而不造恶,以正当的手段努力积聚资财而不肯行善。第二种人是愚痴无智而无法修学佛法的众生,再怎么教导都无法理解佛法的人。第三种人适合修学人乘善法,他们愿意受五戒,但是心中对众生并无悲心,不肯发愿为众生的救度而努力,只想保住后世的人身而已。第四种人如同教中专门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前两种人是不可能修学佛法的,乃至人天乘的善法都不可能修学;第一种是人间贪财造恶的众生,或是贪财而不造恶,以正当的手段努力积聚资财而不肯行善。第二种人是愚痴无智而无法修学佛法的众生,再怎么教导都无法理解佛法的人。第三种人适合修学人乘善法,他们愿意受五戒,但是心中对众生并无悲心,不肯发愿为众生的救度而努力,只想保住后世的人身而已。第四种人如同教中专门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目闲暇《亲友书》说:【执邪倒见,生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懱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亲友书》是圣龙树菩萨写给禅陀迦国王的一封信,劝国王要修善去恶,信中有提到八无暇。在大正藏中乃是《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卷1:【邪见、生鬼、畜,泥犁法不闻,边地蔑戾车,生便痴痖性,或生长寿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你们应该建立的第一个知见,你应该去观察你的导师、亲教师还有没有深重的众生习性?如果悟后还在习种性位里面,那就表示说这个人悟后没有进步,但并不是法有错误而使他这样。法有没有错误?引据三乘经典来印证,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们要说的是:证悟了也只是发起见地的菩萨,他的般若见地还没有通达,离通达位的初地还远着;解脱果上的证量也还没有到达薄地(二果)、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佛说,修学大乘菩提以四种法作基础,要依这四种法为基础,才能成就大乘菩提:第一要不贪财物,如果来到同修会学法,还想从同修会里面得到世间法中的利益,那叫做贪财利。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人这么笨吗?来到这里本来就是要学了义法的,还在同修会中贪什么财利呢?但就是有!从我们出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哪八个法呢?佛说:第一、寿命长远。依现在人类的寿命大多可以活七十几岁。除非别有因缘:佛说某个世界急着需要你,你要先赶快走,不然总是可以活上七十几岁;如果能活八十几、九十几岁,就可以为众生做更多事。若能活久一点,就能自利也能他利,如果只活三十几岁、四十岁就走了,当你修证即将到达最高峰时就突然走了,连自己都很难得到利益,又如何能使众生得到利益呢?就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戒,却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作为第一依止,菩萨戒只是作为方便用的。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然不是说,你证悟,以后就永远不会证悟啦,或是说,今天遇到导师所说的这殊胜的第一义谛法,以后就再不会遇到,不是如此。只是说,你又要重新再累积福德资粮。当然,如果过去生累积福德资粮多了,那你今天呢,你是有因缘可以得到出世间的智慧,这个没有办法用世间的一切、金钱来换的证悟。可是,你用过一次以后,你如果不珍惜,你就要重新再累积一次,那你这样的话,到底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这是自己对自己的抉择,这佛道是自己甘愿的,如果你夹杂着一个不情愿的念头,在这第一大阿僧祇劫的过程中,你还是要与这时所种下的「不情愿」的念头来对抗,那可能是一件你今生会发生的事情,也可能让你未来的辈子很难释怀,给你带来心境上面的死结,给你带来你作意上的冲突,可是你的未来辈子永远不晓得为什么修道这么困难,而这个源头就是每一辈子都轻忽放过的「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要想说,这些的路,如果我可以同时具有世间法的一些殊胜,又可以具有出世间法的殊胜,不是很好吗?这里要再次强调,这可没有办法,因为你的作意中的贪婪性会障碍你,你的作意一定会障碍你,你绝对没有本事可以安然地走过这第一大阿僧祇劫!当你抱持这要命的杂染,那你就永远地生在这三界中,你再也不可能到如来家,法界的第一大阿僧祇劫修行对每一位众生都是平等的,不会让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欲界众生最重要的受用的境界法就是男女贪,男女贪第一个就是色——容貌;然后声音、香味,最后到男女的淫触。所以呢,这五种就代表你从众生去取的。不管你说是有情或是无情,你都是以这五种取来作为目标的,那现在就把它开始转变过来。可是菩萨总是会想,这些境界法要舍弃,真的是很难,而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心舍,不是身舍。我们可以讲白一点,释迦如来现在也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说经典说菩萨呢,第一条、第二条……,你看有的经论它就这样列的:菩萨不会怎么样作,菩萨会怎么样作,菩萨不会怎样、起哪种心念,菩萨会怎样、起哪种心念……。你想,奇怪,这样看起来都很像戒行,因为有的菩萨不是那么敏锐,所以如来可以一口气说一百多个,讲到一个地方的时候,说菩萨一定在这个地方有十个法,这时候他会怎么样。接下来又讲,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你现在要取世间的东西,你要开始懂得把顺位调整,以前你总是把自己排在第一,那你就从现在开始慢慢地调整为第二或第三或第四;当你要做什么之前,你要先观察,这个东西是不是众生需要的?你要开始考虑将这世间物品先让给他们,因为这世间法是他们要的,不是你真正需要的;这些世间法是他们所热爱的,可是却是佛陀所指责的。那你在这个学佛的历程中,是希望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正是因为不管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第一个理由。2、令修学善法:菩萨戒有戒不得作,还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而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善法,然后渐次迈向成佛之道。3、令快速累积福德和智慧资粮:菩萨戒既是属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