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原标题:衹树给孤独园的由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必须刷牙、洗脸,它本身就是烦恼。有时小孩急躁的时候,会抱怨:刷什么牙,抹什么脸?上课都来不及了!有的懒,认为何必刷牙?吃过东西不是又脏了?这是烦恼。我们规规矩矩不急躁,醒来还是刷牙、洗脸。虽然不觉得烦恼,但这件事的本身就是烦恼。刷牙、洗脸以后上厕所时,觉得人真是麻烦,还得要上厕所,能够不上厕所的话,岂不更好?有的人抱怨每天要吃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在声闻戒当中,淫欲戒放在第一;如果是在家人,是不杀戒在第一;但是出家人,淫欲戒一定要放在首先。有关于这个戒律的摄持,《大般涅槃经》说的最严谨,它这样说:如果你隔着一个墙壁,然后你听到外面有女人戴着璎珞、环钏、种种的珠宝,彼此碰撞发出声响,于是你就知道那是一个女人,这时候你心里产生了一个爱着,这样就成就了欲法,这样就毁破了净戒。《大般涅槃经》这样严格的规定,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位智者都洞察到了存在本身的不安性,而积极寻求证悟第一义諦。龙树菩萨曾造《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又名<亲友书>),道尽了他发心的因缘:禅陀迦王应当知,生死苦恼多众过,悉为无明所覆障,吾欲为彼兴利益。譬如刻画造佛像,智者见之宜恭敬。我依如来说,大王亦应深信受。汝虽先闻牟尼言,今若听受转分别,犹如华池色清净,月光垂照踰輝显。佛说六念常修习,所谓三宝施戒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智度论》卷14里面也提到说:当观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嗔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大智度论》卷14)从经论中佛菩萨的开示,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嗔恚心念对我们的伤害真的非常大!嗔恚的果报会导致自己现世失去善缘而痛苦,死后还会下堕三恶道。假如您是从自己身上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很快就有了第一个男孩。表嫂在家带孩子,表哥工作,男耕女织。隔了几年,又有了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儿。儿女双全,羡煞旁人。表嫂在家带孩子,开过一阵子网店,卖婴儿服装,生意还不错。后来有了第二个小宝贝,就没时间打理了,关了网店全心全意照顾家庭。表哥在石油口上班,待遇也不错,两个人在北京有车有房,跟邻居处得好,常常一起喝酒聚餐,交换育儿经。表哥有假期,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佛陀在《菩萨地持经》当中的〈四摄品〉有如此解说:如何是菩萨一切行利呢?大略说来有两种:第一种是一切众生善根尚未成熟者,方便令熟;第二种是善根已经成熟者,令他走向解脱。另外一种说法又说,菩萨一切行利有三种:第一种是给予现世利,第二种是给予后世利,第三种则是给予现世以及后世利。所以,佛菩萨摄受众生,是为了让众生逐步能得到解脱的功德,乃至于得到无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主持人:那我们正觉(同修会和基金会)祂具体是怎么实践的?活动是什么?张公仆老师:因为我们是从根源上着手,那加上平实导师他自己的身教,就是他不受供养的,他完全不受任何供养,他也不领任何的薪水,他反而自己拿钱出来护持,来帮助,就像刚才陆老师讲的,川震的时候他第一个站出来,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所以我们正觉同修会跟基金会,大家都受到这个感召,所以我们大家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种就是要发起惭愧心。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还是互相沉溺染著在六尘中,流浪生死永无出期。想到这件事情,应该感到这个是天下最为惭愧羞耻的事了。第二种生起恐怖心。指的是说,既然是凡夫身、口、意业会常常与罪业相应,以这样的因缘来看,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西方哲学也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所以在佛门中一旦涉及到第一义谛的真理时,你就要抛开人情,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否则你在学佛法时,掺杂了个人「情感因素」在里面,皆不在「法理」上计较,而是在「情感」上计较,只在个人利益上计较,不在佛教前途大是大非上计较,常在心里面觉得「某师对我特别照顾,特别包容我的过失,我作错事、说错法也不骂我不纠正我,还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上面标准来看,菩萨这个名相含摄了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能够觉悟有情;第二个标准,在佛法上有所实证,并且以自己所证的来摄受有情,让众生有所受用及实证。说明如下:第一个标准,既然菩萨能够觉悟有情,菩萨是不是应该对佛菩提道的内涵以及修学次第要清楚了知?如果菩萨不知道佛菩提道的种种内涵以及修学次第,还能称为菩萨吗?当然不能称为菩萨嘛!所以说,对佛菩提道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还有所谓的「实义菩萨」,则是指已经实证甚深佛法的真实义——第一义谛的菩萨;也就是指已经明心证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的七住位以上的菩萨。例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世尊曾开示说:【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復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这段的意思是说:当六住位的菩萨,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首先说,布施的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就是食、衣、住、行所用的种种资生之具。第二种有智慧的布施,是要能舍内、外物。也就是说,他不但能舍身外之物,而且连身体以及器官,也能够施舍出去。第三种是能在施舍外物以及内物之外,并且还能够趁机以解脱智或般若智来教化众生。这三种布施都有不同的难度,对于一般具有因果知见的人来说,第一种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中佛这么说:【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优婆塞戒经》卷六)我们来先看这一段,这段佛说,一切的布施里面,无畏施是第一;因此佛说,这个五种最大的布施就是五戒。这五戒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教主这么喜欢生人,把人出生以后,却没有好好地来教养,那你说没有好好地来教养,是怎么一回事呢?理由很简单,也就是说:第一,可能是你品管不良。那你说什么叫品管不良?就是你不会生人,你没有生人的技巧,你在出生人这个种类的时候,你的能力是失败的,你的能力是有瑕疵的。所以你把人生成有世间所能看到的好人、坏人,还有身体健康的人,还有身体残缺的人。第二,如果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124─125页中解释:如果能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或者生病时以汤药供养父母,乃至有能力的人以财宝供养,并且要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才是如法的供养东方,具备了受戒的第一个条件。佛门中常常有这样的在家:克扣父母的供养而去外面布施,这是假名布施,后面佛会说到。真修布施的人,应当克扣自己的享受来布施,对父母的供养绝对不该减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界六道之中,地狱饿鬼畜生以维持生命为第一要务,整日为生存而奔波劳累;人道中的福薄之人也有如此的状况。可是那些衣食无忧之人,就会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但这方面的需求会因人而异,有人无事生非,有人谈古论今,有人寻觅仙迹,有人寻求佛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这多半是对精神食粮的需求。现在想知道的是,他们究竟在吃什么?!物质食粮和精神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阿难请问佛陀说:请问如何是慈?佛陀告诉阿难说:第一是对众生仁慈,就如同母亲爱孩子一般。第二是对世间生起悲心,希望令众生得到解脱道的意旨。第三是心常欢喜,第四是能护念众生,一切都不侵损违犯,这就是有慈心的人。佛陀又告诉阿难说:长得高大的人,是由于前世对人恭敬之故。长得矮小的人,是由于前世轻视傲慢他人之故。长得丑陋的人,是由于前世喜欢生气怨恨之故。对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百卷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面卷第一这么说:【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邪命自活的这个邪命,在《大智度论》当中有提到,说有四种邪命:第一是下口食,就是种植田园、调合汤药以求衣食;第二是仰口食,它指的是要仰观星宿、天候变化,以术数之学而求得衣食;第三则是方口食,是说曲媚权贵、阿谀富豪,巧言而求食;第四则是维口食,就是要研习咒术、卜算吉凶,以求得衣食。出家人如果为了获得衣食资具,而以这四种方式来为人说法,那就称为邪命说法。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