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四禅八定的第一步就是修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会有各种境界。比如触,未到地定里面的触,出现的时候,有二支功德:第一支一心,第二支乐(此乐劣陋,难比初禅)。在未到地中还有觉明、轻安、清凉,但这个不是初禅。在未到定中,有触皆伪,都不真实。不要把未到地定里面的轻安、清凉,那些触觉,误会是初禅的境界。初禅有八种的触,这八种触出现的时候,每一种触,都有五支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十大弟子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探病,虽然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而且贵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不敢去探病,反而是由文殊菩萨去探病。由此可知,佛法应该在智慧法门用心,而不是在神通用心。虽然菩萨也要修学神通,但不是这时候修学,如果属于戒慧直往的菩萨,就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这有经典为证。《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如下:“菩萨行大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先来讲,第一种:散乱攀缘心。所谓的散乱攀缘心,就是以日常生活中或课诵中,能知能觉的心为真心。那么能知能觉的心,一定是能分别六尘的心,能分别六尘当然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法。为什么说能分别六尘的境界就是有所得、有境界法呢?譬如说,一个人拿尺去量东西,那么他所量的结果是不是显示在他的量具上面,也就是这个尺上面?又譬如说,一个人他想要称体重,他把体重计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个阶段就是参究真心,参究的方法是运用思维观的能力,在自己的五蕴身中去发现真心如来藏到底是什么。由于真心不是色法,无法眼见,其行相又极其细微,所以虽然祂与五蕴身在同时运作,没有一刻不在一起,但是如果参禅者没有正知见和极为细微的观察审思能力,是无法从五蕴十八界法中把祂辨认出来的,而这种观察审思的能力却不是我们平时在心中用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论曰:顺决择分中,暖、顶二种,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总结一下上述经论的意旨,根,是指种子,也就是功能差别。五根的力量明显显的生起了,就是五力。譬如信根,讲的是众生对佛法的信心是否具备?若是具备了对佛法初分信心,就是发起信根了!信根渐渐了,就会开始出生信力。信根具足了以后,才会开始真的进入修学佛法的熏习阶段;否则的话,会只在迷信的阶段信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学的菩萨,也就是修学十信位的菩萨们,这些菩萨们虽然修行信心满足一劫乃至一万劫,但是由于过去世以来有很多的重罪,以及许多的恶业来障碍他的缘故;这是第一种初学菩萨。第二种初学菩萨则是为魔邪所恼,是被为鬼神或天魔所扰乱,或者有邪道修行者来扰乱他的佛道修行。第三种初学菩萨的障碍,是被世间法上的种种俗务所缠缚住了,所以无法精进的修习佛菩提。第四种则是被种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云:此如来藏甚深微妙,所说圣谛亦复深妙,难见难了不可分别,非思量境,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之所能知。若于无量烦恼所缠如来之藏不疑惑者,于出一切烦恼之藏如来法身亦无疑惑。……如是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藏。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如来藏者,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见,亦未曾得。《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无等等精进。彼菩萨。不为贪欲所乱。不为瞋恚愚痴憍慢恼害悭嫉嫌恨谄曲无惭无愧之所恼乱。菩萨复作是念。我不欲恼诸众生。乃至不欲恼一众生故。勤修精进。但欲舍离诸烦恼故。修行精进。欲害一切结故。修行精进。欲离一切习气故。修行精进。欲悉分别一切众生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烦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也不会有一天,所有的菩萨都入圣位了,结果其中有一个人他还在谈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还在对于他过去的世间故事还在津津乐道,这样的人根本还离圣位很远很远,所以我们的眼光要远大啊,不要这样懈怠啊!那什么时候,这个跨越第一大阿僧祇劫的光景才会到呢?答案是这很快就会到,你要去想,那个光景很快就会到!就是说,你会在菩萨摩诃萨的位次上,和其他同见同行的菩萨摩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忍辱波罗蜜分为四种忍,第一生忍,什么是生忍?生就是众生,生忍是说对于众生不好的行为,或不合理的对待都要能安忍。就像故事中的猕猴,对于忘恩负义的人,仍然心怀慈忍,希望他未来世能值遇诸佛而得度。又譬如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委屈,或者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在作事,可是还被人家嫌东嫌西的,这些都要安忍。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忍辱波罗蜜分为四种忍:第一生忍,什么是生忍?生就是众生,生忍是说对于众生不好的行为,或不合理的对待都要能安忍。就像故事中的猕猴,对于忘恩负义的人,仍然心怀慈忍,希望他未来能值遇诸佛而得度。又譬如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委屈,或者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在作事,可是还被人家嫌东嫌西的,这些都要安忍。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帮助众生证悟佛菩提的第一步,也是菩萨自觉觉他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事情;因为,如果不告诉他那是错误的知见,那他就永远无法走回正确的修道之路,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证悟的因缘了。经中说“自觉觉他”时“得无违拒”,才是真正的无瞋恨行。譬如有人过去如果一直是在毁谤你,后来他来向你忏悔,你就应该告诉他说:“我接受你的忏悔,忏悔过后罪业就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辱,修学忍辱的内容有三种:第一个是耐怨害忍。也就是说,对于他人的损害恼乱,都能够堪忍,而不生起嗔心,反而生起慈悯心要去饶益他。例如不信受如来藏的人,他们对平实导师不理智的谩骂以及毁谤,平实导师都能够不起嗔心,反而想要饶益他,广作种种法义的申论写作成书,让不理智生起谩骂毁谤的人,能够藉由书籍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这个悲忍,我们把它分为六点来说:第一、因为悲心的缘故,所以不应该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你如果忍受那些破坏佛法的人,不加以辨正,众生就会被那些人误导而走入歧途,佛法就开始在人间渐渐的灭绝了。如果你不知道某人的开示、著作、所为,是在破坏佛法,那么这个人的破法残害众生慧命,也就跟你无关。可是你明明知道某人或某一些人,他们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发行流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忍辱波罗蜜分为四种忍:第一生忍,什么是生忍?生就是众生,生忍是说对于众生不好的行为,或不合理的对待都要能安忍。就像故事中的猕猴,对于忘恩负义的人,仍然心怀慈忍,希望他未来能值遇诸佛而得度。又譬如日常生活中,如果受到委屈,或者说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在作事,可是还被人家嫌东嫌西的,这些都要安忍。所谓历事炼心,境界来了,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功课,当作是逆增上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是连如来藏在哪里都不知道,哪有可能证知如来藏的种子?所以入初地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亲证如来藏,再进修相见道位的般若别相智慧,再进修一切种智而发起初分的道种智,才能进入初地。不是每天很欢喜作善事就是初地的欢喜地了。那是愚夫的欢喜,不是初地的极喜。唯有能这样去修观的人,才能真正的修忍辱;真正修忍辱的人才能心得欢喜,才有忍辱也有波罗蜜。但是,在世间忍中还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按语: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二、故事的发生地,《相应部第七相应第二经》作「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但考量憍萨罗国為雅利安人為主的城邦,婆罗门势力较大,对佛陀尊重度也许较差,发生婆罗门骂佛陀可能性较高,所以採用《杂阿含第一一五二经》与《别译杂阿含第七五经》所记载的舍卫城祇树给孤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这十种菩萨生起大悲心的因缘:第一,是看到众生的五阴身心,其实是虚幻不实不可依靠,但众生却执着不舍,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二,是看到众生不知道修正自己造作善恶的业力和习性,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三,是看到众生没有深不可拔的坚固善心,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四,是看到众生在漫漫的无明长夜中昏睡不知醒悟,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信佛、法、僧是佛开示持戒清净的第一个妙法,能够深信佛法僧三宝,是迈向佛菩提大道的第一步。修学佛法最基本的行持就是信,信则能入,佛说那是菩萨因的初发心,能长养最胜智慧门,长养一切善根。我们对佛法僧要有信心,生活在这个五浊世间,不论遇到的是顺境、逆境,知道那都是本无今有,一时因缘假合相,不会对三宝的功德和真实义产生动摇,以佛法僧三宝为我们总持的戒体,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个,对方一定是人;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杀人戒,说对方一定是人,而且你杀的不是自己。那的这一部分,为什么不犯杀生戒呢?因为这个戒律里面,是要戒菩萨不要去干扰众生,所以不在戒律杀生戒里面。但是菩萨不应该。菩萨知道因果,他来人间,如果他觉得人间这个生活的环境实在太恶劣,受到了欺负,受到了逼迫,感觉很苦恼,他应该想到的是因果,也就是说你就趁这个机会来还债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