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也许你会问:这是受戒,为什么要从布施度开始熏习修学?因为这是菩萨养成教育的第一步,一定要经由布施度中,一方面体认真正的菩萨情怀,一方面也应该思惟:「我行布施行以后,来世将会有可爱的福报,我会不会仗着福报、福业去欺压众生呢?假如有可能的话,我应当要如何去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气呢?」最后你还是会发现,这得要靠持戒才能够转易这个部分,乃至说增益自己的福德。所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目的也可以说,就是学人开始从内心中更为具体地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因此依著四宏誓愿的核心精神,就建构了菩萨戒持守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不违背解脱;第二、不违背菩萨的慈悲;第三、不违背大乘第一义。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加以说明。首先是不违背解脱。佛道修学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求解脱,常听学佛人说要自度度他,度是指度到解脱的彼岸,就是要了生脱死。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欲受菩萨戒者。先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圣人想。第二观十方一切众生。如父母想。第三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师长想。第四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国王想。第五观十方一切众生。如奉大家想。次兴三愿一愿自己三业所作功德。与十方一切众生同共。二愿我共十方一切众生。早度生死烦恼大海。到涅盘彼岸。三愿我与法界众生。通达十二部。经文义了了分明。一切善法因戒增长。具足六波罗蜜三十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业品>》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什么呢?要制鬼神,不再让鬼神来骚扰他,所以说要去制一制。同理,制就是制止别的恶法继续作用,所以才叫作制。戒为什么叫做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嗔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xù)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也有人轻罪作重,譬如伊罗钵龙;伊罗钵龙受的是第一义戒,但却违犯佛语,所以轻罪作重。伊罗钵龙诸位知道吗?你们不晓得他,如果讲另一个名称就知道了,叫做大树紧那罗王;有一部经很有名叫做《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他就是缘起者;佛还为大树紧那罗王授记,说他将来成佛时的佛号、国土名称等;他已经被授记了,修证都在我们之上。不要说现在已经明心、见性了,就算你到了 三摩地

2018-07-23

这里要说明的是,八关斋戒又称为八关戒斋,是指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于一日一夜暂时离开家庭去到出家僧团中居住,以学习出家人的生活;在这一日一夜中必须严守八种禁戒,就是: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因为是学习出家生活,当然就连夫妻间的正淫也不可以;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鬘及歌舞观听,就是不涂脂抹粉、插花、戴珠宝,不看不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叫我们不可以杀人,也不可以杀二十八天的天人、天主、天神、天子、天女,都不可杀。还有诸佛——如果有幸,遇到应化身佛不可杀,遇到了诸菩萨也不可杀。那你说菩萨不可能遇见啦!我怎么可能杀得到?那可不一定。也许你遇到个人或是你遇到一只有神通的狗猫,他受了菩萨戒,那就是菩萨,你杀了他也就是杀菩萨,所以要很小心。第二:不可以窃盗。凡是有主之物,不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想要受菩萨戒,那么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第一,先受三皈依,然后发四宏誓愿。发了四宏誓愿以后,你就取得受菩萨戒的资格。那么你还要注意第二件事情:不可以在不是的道场受三皈依及受菩萨戒,那些不是的道场?第一个它是破坏佛法的道场。譬如说大乘非佛说,如果大乘非佛说,一个人受了菩萨戒,然后说大乘非佛说,那他受菩萨戒的目的是要干什么呢?所以你不可以在这种道场受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受持菩萨戒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是第一个理由,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2、令修学善法菩萨戒有戒不得作,还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受持菩萨戒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是第一个理由,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2、令修学善法菩萨戒有戒不得作,还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受持菩萨戒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是第一个理由,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2、令修学善法菩萨戒有戒不得作,还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佛说:善男子!有三个法可以清净优婆塞戒:第一、是信受佛、信受佛法、信受僧宝。第二、是从深心中真的相信因果:深信持戒的因果,以持戒为因,必定有未来世的可爱异熟果报;以犯戒为因,必定会有未来世的极不可爱异熟果报;如果深心信受佛法僧,就能清净戒法,知道以持戒为 三摩地

2018-07-23

就像这个道理,五戒有五种果报:第一是无作果;前面讲过无作戒,未来世没有受戒也照样可以不犯性罪,不堕恶道,这就是无作果。第二、报果,报果就是正报;持五戒者未来世一定可以保住人身,这就是报果;不持五戒而杀盗淫妄,一天到晚醉醺醺的,舍寿后就会堕落三恶道;但是受持五戒不犯,一定可以保住人身。第三是余果,余果是说,持五戒的人保住人身,未来世在人间不会有横逆之 三摩地

2018-07-23

问、自从受了本会的菩萨戒以后,末学就一直有一些困扰:第一、每二个月要诵一次菩萨戒,末学在第一次诵戒时却忘了,成为违犯小戒;从此以后,常常为了恐怕忘记诵戒,心里就很惶恐,不知该怎么办?第二、有人说:「菩萨戒应该每半个月就诵一次,但我们二个月才诵一次,不如法。」学生因此觉得很惶恐,不知道我们这样是否真的不如法?是否违犯戒律了?末学是否应该考虑舍戒?第三 三摩地

2018-07-23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令差;而菩萨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见病不救济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战之具,及恶罗网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况杀一切众生?不得畜杀众生具,若故畜者,犯轻垢罪。如是十 三摩地

2018-07-23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05、不舉不教他懺(攝屬重戒6說四眾過、9故瞋)眾生違犯,五戒十戒,知而不舉,不教懺悔,犯輕垢罪「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同一眾住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云何名為善能諫舉?謂若有餘,於增上戒, 三摩地

2018-07-23

】《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八輯,頁37戒相:十重、四十八輕世戒和義戒【世戒和第一義戒不同,有智慧者應當觀察戒有兩種:一種是世間法的戒,另外一種是第一義法的戒。如果不是依三寶而受戒,那種戒就叫作世間戒。我們可以舉例說明:譬如在藏密法中受了三昧耶戒,這叫作世間戒;因為那不是佛施設的戒法,是藏密祖師自己施設的……(中略)………他們 三摩地

2018-07-23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若諸菩薩為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瑜伽師地論》卷40〈10戒品〉【菩薩為貪利故,自歎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菩薩地持經》卷5〈10戒品〉8故慳「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受持菩萨戒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是第一个理由,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2、令修学善法菩萨戒有戒不得作,还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属于恶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让菩萨去修学善法,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善法,能够令自己迈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学,你不去学就是犯戒了。菩萨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定要去修学善法,所以说菩萨戒能令菩萨修学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