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又譬如《度亡经》说:在死后的第一天到第十四天,每天都会看到不同的抱着佛母的双身佛来显现。他们说:你只要勤恳地观想抱着佛母的毗卢遮那佛,或是阿弥陀佛等等,并且跟着祈祷,祈求加持,就可以在虹光轮中,进入这些密宗佛的心里,而证得报身佛果,或是往生极乐世界。但是这些喇嘛教手抱女人交合的佛,其实都是喜欢邪淫血食的鬼神、夜叉,或者是罗刹所化现的。 而 | admin 2018-07-23 |
![]() |
世尊曾经在《契经》中说过:在四天下中,我们南阎浮提洲的人,有三件事情胜过其他三大洲:第一是勇健、第二是有忆念之心、第三是身口意行清净。什么是身口意行清净呢?就是说,他虽然没有天眼可以看见未来世的果报,但是却能够为未来世的善净果报,预先种下清净因、福德因;他看不见果报却愿意去作,所以叫作身行、口行、意行清净。第二个念心,就是念念想着布施,因为有这个心 | admin 2018-07-23 |
![]() |
夜叉的往世其实是乐善好施的,但是由于他在往昔熏习造作生为夜叉的种子和行为,所以出生为夜叉;夜叉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称为“地行夜叉”,这类的有情虽然喜欢布施,但是他的嗔心很重,所以夜叉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嗔心重。这一类的众生都有他的众同分,每一类的众生都有他的众同分,每一类的众生也都有他形成该众生的因。当他们前世的时候造了一些善业,这些 | admin 2018-07-23 |
![]() |
2010年六月底,第一次购得《优婆塞戒经讲记》,当时也是家母生命渐渐走向尽头之时,读到讲记中平实导师所提到的布施,心里总有很多的澎湃与感想,却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整理出心里的思绪,因为太粗心;而在同时,身边却有件事情发生而有所心得。家母是一位不喜吵闹、人声鼎沸环境的人,当最后在医院时,家母总是告劝家人不要找人来探病,她想要安安静静的休息。住家周围的邻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首先说,布施的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就是食、衣、住、行所用的种种资生之具。第二种有智慧的布施,是要能舍内、外物。也就是说,他不但能舍身外之物,而且连身体以及器官,也能够施舍出去。第三种是能在施舍外物以及内物之外,并且还能够趁机以解脱智或般若智来教化众生。这三种布施都有不同的难度,对于一般具有因果知见的人来说,第一种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是六度波罗蜜的第一度,如果这一度修不成,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甭提了!因为六度之间息息相关,六度万行是以布施为基础;如果布施不能成就,持戒也就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因为布施修足了,有了舍心,就不会想要从众生那里去贪,这样持戒才能持得好,持戒的因缘才能成熟。同样的道理,如果布施不能成就,瞋就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有为我们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正藏》册25,页140,上23-下14)-----正觉电子报第98期《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第二章第一节为何要修布施?》张善思居士 (原标题:布施的利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中佛陀的意思是说,开悟明心的菩萨摩诃萨,从第一次发菩萨心开始到未得到不退转地(初地或八地)时,因为一直都行布施波罗蜜多与持戒波罗蜜多,所以这样的菩萨永远都不堕入三恶道中。另外开悟明心的菩萨摩诃萨也常不舍离十善业道,并时常布施众生以及教化众生修行十善。《维摩诘所说经》卷上〈1佛国品〉也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说:善男子啊!菩萨行布施的时候,要远离四种过失罪恶之法:第一种,用破戒的手段所获取的财物拿来布施,这是不对的。第二种,心中存着种种的怀疑之心而行布施;怀疑自己、怀疑别人,怀疑布施这一件事,种种怀疑的心交错在一起,这就叫作疑网。三者,心有邪见而布施。例如为了生天享福,为了获得大势力,为了来报仇等等而行布施。第四种,心有悭悋而行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古时候收卷评分以后,虽然说可能会有几位不同的评分官,一般评分者都已经知道所评的是谁的卷子,最后也许再经过更上位的大官来作决定,决定什么呢?决定谁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等等,那为什么要特别说明这一点?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谁的名次高与低又多加入了一个因素,也就是说与评分官的善恶因缘的差别;所以假如说发生了本来某甲应该是状元的,却因为某一些因素,结果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布施的因果相,《优婆塞戒经》中有很详细的说明,这部经的详解可能会在年底出版第一辑,请您自行阅读,应该会有更深入的了知。另,政府依法课遗产税,是世间法律所定;政府依法保护人民,人民依法纳税;这是相对的义务,应算是交易的一种,并不是布施,与来世福报无关。——摘录自《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原标题:钱财交税或给子孙,算不算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要以至诚心来布施。第二、要自己亲自行施,不要假手于别人。第三、要信心施。第四要时节施。第五、要如法财施。先说至心施:不要像某些达官富贾,为了显示身分地位,就颐指气使的行施:某某人!帮我从钱柜中拿五万块钱去某某寺供养三宝。这有些颐指气使的味道,那可不好!已经不是至心施了!而且是透过别人而布施,这是有后世因果的:不是自已亲自去布施,后辈子得到福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有为我们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种布施是眼施。这是说:我们应该要常常以柔和恭敬的眼神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而不是以轻慢鄙视的恶眼来观视他们,像这样的布施就叫作眼施。能这样作的话,舍寿后再次受身的时候,就会得到清净眼的果报;而未来成佛时,也会因此得到天眼以及佛眼,这就是第一种眼施的果报。第二种布施是和颜悦色施。这是说:对于父母、师长、在家与出家的修行人,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亦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念佛法门之殊胜与前方便〉当中有如下开示: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能。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真慈悲,把这三个因缘也说了,也就是种福田时特别要注意到的三件事:第一、所布施的食物、财物都应该清净。第二、布施时心中要清净。第三、所种的福田也应该是清净福田,而不是染污、不净的福田。为何不净田也是福田?譬如有人是虚妄说法、滥膺信施,你去那边施财、施力也算是种福田;就算是个凡夫众生,你施与财、力,也是福田。除非他谤法、破法,如果不谤法、不破法而示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种布施是眼施:常常以柔和恭敬底好眼光来观视父母、师长,以及出家、在家的修行人,而不是以轻慢鄙视底恶眼来观视他们,这样的布施就名为眼施。舍寿后再受身时,会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即得天眼与佛眼,是名第一种布施的果报。第二种布施是和颜悦色施:对于父母、师长、出家修行人与在家修行人,不是皱眉嫌恶的表情面貌,而是常面带笑容。这样布施的人,当他舍寿后,未来世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6、不退弱施:云何不退弱施?谓诸菩萨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闻诸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时,不自轻蔑恐怖退弱。菩萨布施之前,心诚意悦,布施之时,心乃清净,布施之后亦不生后悔之心,听闻到菩萨能够行广大第一最殊胜的惠施行时,也不会心生轻蔑、恐怖、退怯之想,谓己无力达成。7、不下劣施:云何不下劣施?谓诸菩萨于诸施物,勤数简择,最胜最妙饮食、车乘、衣服等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因为布施能破除烦恼:众生最多的烦恼就是我所烦恼,众生对于我见烦恼,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时,一般烦恼都是我所上面的烦恼;譬如这是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田地、我所有财产、我所有的名声、我所有的权利、我所有的power,这就是众生的我所烦恼。如果能布施,就能渐渐破除这些我所烦恼,他会开始认清这些都是无常之物、无常之法,何必悭贪?如果能布施,就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