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些人就是因为无智,所以错误连篇的理解佛经的法义,还要误导论坛学佛者,诽谤第一因阿赖耶识如来藏是神我外道,诽谤弘扬的善知识萧平实,阻止人们学习,知道这个罪业有多重吗?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以不觉故三缘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执为作者。【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念佛人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呢!他来重新阅读念佛圆通章的时候,他的所知所见又是另一番境界,和以前不相同了!-----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二篇第八章第一节<欲入实相念佛的体究方向>(原标题:「一句佛号概括事理」的真正意涵)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一阶段称为远波罗蜜多,这是指菩萨修学佛菩提道最初的无数劫,也就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主要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的修行;菩萨在进入三贤位之前,必须先十信位之功德,具足菩萨种性,才能次第进修佛菩提道。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在五根发起之后,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针对密宗的严重误解佛法,提出法义辨正(见法义辨正的丛书《狂密与真密》第一辑第六章〈如来藏见〉)。以期重新弘扬世尊,并开导那些出佛身血者速速转念、坏其极重之业、而得冀真乘。我们当效法无著、世亲二位菩萨、同修会亲教师们及萧导师赓续佛陀的菩萨行,努力护持正法。众多菩萨种性的学人济济一堂,同心协力弘扬大乘佛法,则今时正是佛教未来万年基业之转折期,于此际令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里还有说到,如果要满足初地,入了初地之后要满足初地,还要修百法明门,因为这是别教菩萨的增上慧学,是不共通教菩萨跟二乘的;除此之外,还要对于百法明门一一验证,而能够通达虚妄唯识门跟真实唯识门的内容,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在入地之后,要永伏思惑而且要把它断除,成为慧解脱,也就是入地的时候就是真正要把声闻的四果能够有所实证;然后实证之后,再依于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是帮助众生证悟佛菩提的第一步,也是菩萨自觉觉他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事情;因为,如果不告诉他那是错误的知见,那他就永远无法走回正确的修道之路,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证悟的因缘了。经中说自觉觉他时得无违拒,才是真正的无瞋恨行。譬如有人过去如果一直是在毁谤你,后来他来向你忏悔,你就应该告诉他说:我接受你的忏悔,忏悔过后罪业就清净了,从此就把它丢掉吧,不要老记挂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是你们应该建立的第一个知见,你应该去观察你的导师、亲教师还有没有深重的众生习性?如果悟后还在习种性位里面,那就表示说这个人悟后没有进步,但并不是法有错误而使他这样。法有没有错误?引据三乘经典来印证,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们要说的是:证悟了也只是发起见地的菩萨,他的般若见地还没有通达,离通达位的初地还远著;解脱果上的证量也还没有到达薄地(二果)、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一种是大悲之相,就是会哀愍一切受苦的众生。第二种是大信之相,就是会爱乐一切的大乘法。第三种是大忍之相,就是能够安忍于一切难行之行。第四种的大行之相,就是能够遍行六波罗蜜多。这是因为性种性菩萨的本性中,善根具足的缘故,所以就会显现出大悲、大信、大忍以及大行这四种性相出来。佛陀也在《菩萨地持经》当中曾经这么说:具足发起菩萨性的有情,会显现出六波罗蜜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事实,那还情有可原;你知道了,而且和这个名师有缘,就应该救他;他误导众生,害那么多众生走错路,你也应该要救那一些众生嘛!应该这样才对!这就是说十回向位中的第一个初回向位之所应行,也就是救护众生离开众生相,也就是破邪显正而使他们能断除我见;如果初回向位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你做得下去,二回向、三回向的菩萨行就都不是难事了,都可以一步一步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戒,却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作为第一依止,菩萨戒只是作为方便用的。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好了!这样介绍完了以后,诸位可以来分析及了解了:这五十三参中,现声闻相的出家菩萨总共有七位,其中六位是比丘、一位是比丘尼,这六位身穿僧衣而示现声闻相的比丘菩萨中,前五位的比丘,有四位比丘还在十信位中、一位比丘是十住位中的第一住初住位,都还没有明心。但是有一位比丘尼证量蛮高的,她已经到了十行位中的第四行了!也就是说,她已经明心而且是眼见佛性(眼见佛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陀接着说,要供养智波罗蜜,要供养智方,事实上还有四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要庄严菩提,庄严菩提,佛陀就有说,是因为修智慧而获得初地,也就是说在佛法的修证上面,如果要获得初地以上的证量,他一定要有修智慧的法门,获得智慧才有可能。其实不只是初地,其实在三贤位的七住位以上,也都要有实证智慧,这样才能够说他能够获得三贤位的智慧,才有可能入于初地,依于见道的通达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是从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所证的人无我来现观,因此他已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由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再去修断烦恼,可去修学一切种智,就是唯识、如来藏的增上慧学;然后这样次第转进;当他有一天到达初地--初地是法无我,什么是法无我?佛告诉我们说:「证得人无我的菩萨现观蕴处界空、无我、无我所,这叫法无我」;换句话说,法无我就是你从七住所证得的真如,反观得比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说大海里面有十种相,所以称它为大海,而不可移夺,有哪十种相呢?第一个是次第渐深,海水它是次第渐深的;第二个、不受死尸,死尸一旦落到海水里,就会浮到水面,或者是被漂到岸边的;第三个、余水入中皆失本名,任何江水、溪水、河水一入到大海都称为海水;第四个、普同一味,一切的海水都是同一味的;第五、无量珍宝,海水中藏有种种无量的珍宝;第六、无能至底,也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里还有说到,如果要满足初地,入了初地之后要满足初地,还要修百法明门,因为这是别教菩萨的增上慧学,是不共通教菩萨跟二乘的;除此之外,还要对于百法明门一一验证,而能够通达虚妄唯识门跟真实唯识门的内容,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在入地之后,要永伏思惑而且要把它断除,成为慧解脱,也就是入地的时候就是真正要把声闻的四果能够有所实证;然后实证之后,再依于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本篇主要是参考梁建初寺沙门释僧佑所撰《出三藏记集》〈上卷第十三‘安世高传第一,支谶传第二’,中卷第十四‘鸠摩罗什传第一’〉来介绍:这位伟大的万世译经师──鸠摩罗什菩萨,最后成为姚秦的三藏法师,传承了如来藏法的这一世事迹。又由于他此世处于篡位弑君、残民暴戾的暴君政权当道的年代,所以弘法非常困难,更令人敬佩。本篇有部分叙述,亦参考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将以佛陀的第一义谛作为检择标准,来阐述龙树的菩萨行之典范。正如导师所说,今天的龙树菩萨修持境界,经由地地增上,当然更高于此间所述者。龙树菩萨行化事迹公元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了《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目前所见最早有关龙树生涯的描绘。龙树菩萨生于公元二世纪左右,南印度国婆罗门种族的后裔,自幼接受非常严格的婆罗门僧侣教育,天资聪颖,博学多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基于本同修会旨在弘扬正法,不宜将西密或佛门外道妄攀之伪经例如《释摩诃衍论》有关马鸣菩萨的说法在此介绍给大家,我们将以是否符合“佛陀的第一义谛”为检择标准,来阐述马鸣菩萨之事迹典范。本篇是根据《摩诃摩耶经》,佛灭度后六百年代来述说,当时是马鸣菩萨弘扬佛法的迦腻色迦王年代,根据明确的正史记载是公元一世纪顷,其相关的数据比较完整故。《摩诃摩耶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说十地经卷第一大唐国僧法界从中印度持此梵本请于阗三藏沙门尸罗达摩于北庭龙兴寺译菩萨极喜地第一之一复次菩萨住于极喜地时。引发如是诸大誓愿诸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他第一次进入这个三昧的时候,十方诸佛现前为他说法开示。而一个明心的菩萨称为菩萨初果,虽然他具备了初地的入地心菩萨的解脱智慧,可是仍未具足初地的入地心菩萨的种智智慧功德。所以明心见性,乃至已经过了牢关,都还不能自称为初地菩萨,也不可以因为过牢关、证四果成阿罗汉,就说自己是初地菩萨;因为阿罗汉完全不知不解初地菩萨无生法忍的智慧。也不可以去恭维人或奉承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