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为他们是声闻,菩萨的根本大法岂能白白送给声闻人?想想佛世那些定性声闻,已经成为阿罗汉、人天应供了,佛都还不给他们这个大乘妙法;因为他们是声闻种姓,声闻人就该只得声闻法。如果你是菩萨,你当然该得菩萨法。所以,如果我们确定谁是真正菩萨了,就一定要帮他开悟,再怎么辛苦也要帮他。目前最高记录是七次,七次禅三才开悟,至今还没有人能打破;因为他真的是菩萨,虽 | admin 2020-06-20 |
|
当他们有一天把三界习气种子都断尽了,不再有烦恼障来引生他的生死了,又因为修学佛菩提而有无生法忍,可以进入第八地了,八地境界就是“五百由旬中过”的“三百由旬处”;这个地方是远比阿罗汉的涅槃更胜妙的,这是八地菩萨的境界,也还没有成佛。阿罗汉同样是断尽了思惑,同样是可以入无余涅槃的,但是阿罗汉们得要回头去走完那一段断除习气种子的过程; | admin 2020-06-20 |
|
结夏安居是声闻人的事,还是菩萨的事?(大众答:声闻人。)欸!是声闻人,他们是要结夏安居的。可是菩萨就不一样了!说句俏皮话,菩萨就像流浪汉一样到处去。等他哪里流浪完了,像是倦鸟返巢,他又回到佛陀座下来。可是声闻人每天依于佛身而住,每天都住在佛陀身边的,正是声闻人,那些不回心阿罗汉们都是这样。可是你看诸地菩萨们,特别是四地以上的菩萨们,他们都是到处去,不 | admin 2020-06-20 |
|
这里世尊所讲的受持此经以外所修行的六度,跟一般佛弟子所讲的六度有些微不同;这里讲的布施当然不是如同三贤位中所说的初机菩萨的布施,而是悟后能够现观布施时三轮体空的六度万行。因为三贤位中的初机学人还没有实证般若,只能作财施以及无畏施,法布施其实还谈不上;但是能够受持此经的人,既然懂得如何书写此经,也懂得教人如何书写此经,表示他是通达第一义的人;否则便只 | admin 2020-06-20 |
|
可是俱解脱阿罗汉就没有“不善之暗”吗?不见得啊!俱解脱阿罗汉对世间人来说是没有“不善之暗”了,但是从菩萨的智慧来看,依旧是有“不善之暗”。且不说菩萨,从辟支佛的智慧来看他,就说有“不善之暗”了,也就是说,他对于因缘法并不懂。对辟支佛来说,四圣谛、八正道就好像是一个总相智,辟支佛的因缘法才是解脱道的别相智,因为 | admin 2020-06-20 |
|
可是,他们有没有注意到,观世音菩萨不是也现在家相吗?如果以声闻心态的标准来看,根本不能礼拜观世音菩萨的,可是他们为什么还是继续礼拜观世音菩萨呢?这不是很矛盾吗?由此可知,所谓的出家人,并不是以出家表相来认定的,而是以他有没有法可证,他有没有实证三乘菩提的解脱智慧及般若智慧,乃至道种智、一切种智来认定的;如果他没有实证三乘菩提之任何一种菩提及智慧,虽 | admin 2020-06-16 |
|
“不说四众过”这个戒律,主要是指不恶意批评在家、出家菩萨的身口意行,尤其是在人前人后宣扬四众闲话、散播是非。若是在僧团或修行团体中,依据正当合法的程序所为的调查中,据实陈述在家、出家菩萨所犯的过失,并不构成犯戒。例如诵戒之前有人覆藏己过而仍参加诵戒,知道内情的人,或曾耳闻的人,都应该当众举述某人所犯的过失,或当众询问某人是否真有所闻的彼项 | admin 2020-06-16 |
|
因为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所以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阿含正义(一)第002集记忆研究与心理解剖正礼老师 | admin 2020-06-12 |
|
但是声闻教因于各部之所执不同、信受者不同、外道的渗入,而有声闻法分裂后的十八个部派产生,连同根本部的上座部与大众部,共有二十个声闻部派;大乘佛教则因有诸大菩萨的妙法及传承不断而继续一脉相传,并未分裂,前后一贯都以如来藏实相般若智慧及如来藏的一切种子智慧而弘传不辍,并且由于法教及实证境界俱皆胜妙,引生学人更大的兴趣而日益扩大其影响力。但二乘化城的声闻 | admin 2020-06-10 |
|
菩萨于亲证如来藏以后,转依祂的清净的体性而修行,使得菩萨未来能够一一亲证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内涵;也就是菩萨能够亲证真心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法道,不仅让菩萨的智慧可以不断地增上,以此来求别相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而且还可以不断地培养福德,最后得以成就福慧圆满、四智圆明的究竟佛。从这里可以了知,菩提就是觉悟真心如来藏,菩提道就是佛菩提的法道,是让菩萨 | admin 2020-06-08 |
|
他若是执着于声闻身分(出家身分),而不依佛菩提道的法义修证为依止,就只能随从三贤位及凡夫位中的那六位出家菩萨修学到浅显的法义,而无法获得其余四十二位在家菩萨的胜妙法义了。正因为善财大士没有声闻身分的执着,所以只要是有证得大乘法的菩萨们,都愿意拜为老师而登门修学之,才能迅速的成就等觉大士的修证,这就很清楚的为我们举示菩萨种姓的根性了:只以佛菩提的证量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一念无明无始劫以来恒与众生相应,因此《胜鬘经》说︰「起者剎那心剎那相应」-----平实导师《正法眼藏‐护法集》修学无相念佛或修定的过程,还是会有妄念,会分散忆佛或者安住于一境的定心,那要如何看待呢?在心如果散乱的状况下,我们就没有办法止静;当我们打着妄想,我们就没有办法好好的忆佛,那么这个散乱会有哪些样状呢?我们来藉着无着菩萨的分类,略为了解一下。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意根不像意识能返观自己,意根是不返观自己的;从狭义的种智来说,祂没有证自证分(从更微细深入的种智来说,祂也是有证自证分的;但这不是初悟菩萨的般若慧所能知之),因为没有证自证分,所以祂不能返观自己,所以当祂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祂不知自己是存在的;因为没有这个证自证分,所以你在睡着无梦时,意识的证自证分消失了以后,没有意识的证自证分来证知 | admin 2020-06-08 |
|
在佛法中,并不是祈求佛菩萨赐降某种物质,再由这些有形的物质来证得某些境界,或由这些物质来加持你在佛法上的修证;而是藉由佛菩萨的教导,了解佛法修证的方法,付诸于实修,因此而证得解脱道及佛菩提道,与有为有漏的欲界天甘露,都无关系。佛菩提道和解脱道为什么称之为甘露法门呢?这是藉譬喻来说明这两大法门的殊胜;譬如甘露琼浆是欲界中最好的食物,佛菩提道与解脱道则 | admin 2020-06-08 |
|
这是因为菩萨的种性尊贵,菩萨志愿效法过去诸佛,努力的精进成就佛道;这样三大无量数劫的自利利他,行普贤行利益众生,因此最后能够成就最究竟的佛道,未来成就佛道的时候,也同样具足了这十号。但是还在因地当中的菩萨,就是这样少分少分的修证佛陀的功德,而这是二乘独觉及阿罗汉所不能了知的。而且,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在七住位明心的时候,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心;七住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心经密意》菩萨的主修是在般若实相的智慧上,是法界实相体性的智慧,是自心如来藏本来解脱的智慧,而不在事相上去取证解脱果。所以菩萨所证的菩提,不是因为断我执烦恼而去证得的,而是我执烦恼还很深重的时候,就证佛菩提了。这就是禅宗的开悟破初参,所以禅宗祖师破参后的我执习气大多仍很重;而且破参后也不急着求证有余涅槃,而是在救度众生同证般若上在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至心忆念诸佛菩萨,以为自己忏悔来作证,同时自己心得决定而改往修来,同时勇勐地发起菩萨的菩提大愿,这样能够广行菩萨道,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如此至诚心的忏悔的人,一定可以感应诸佛菩萨加持而灭罪。再来,我们来谈谈理忏的部分。理忏就是实相忏悔,也就是说一个证悟的菩萨行者,他可以实践实相忏悔,以自己转依真如体性的方式来忏悔过去的罪业。我们换一个方式来说 | admin 2020-06-08 |
|
也就是说他善知识本身要信受经典,如果这个善知识他根本不信大乘法,他怎么可能发自内心来赞叹大乘经典?所以说这个部分,就算如果你找这个菩萨的法师来帮你来助念--你如果是造恶业的眷属或自己有造恶业的,最后因为善知识的接引,有人来帮你助念--可是来助念这个人,他居然是否定大乘,他就不会赞叹大乘经典,不会赞叹大乘经典,甚至否定大乘,乃至说:大乘非佛说,阿弥陀 | admin 2020-06-08 |
|
但是,从菩萨的道种智来看这个我慢,这其实正是古时南传佛法经典中所说的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意思是:古时的阿罗汉们,都知道灭尽五阴、十八界的自己以后,仍有阿赖耶识心体存在不坏,所以能安心的灭尽自己而入无余涅槃,不会因为恐惧坠入断灭境界而不能断尽我执,所以就没有我慢的存在。若因为对阿赖耶识功能的贪爱执著心态仍然有极微细部分存在,就会成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有人主张:龙树菩萨的《中论》里一定要有‘如来藏’这三个字存在,才有如来藏存在;没有‘如来藏’这三个字存在,就没有如来藏存在。你就知道,这个人说法非常颠倒,根本没有佛法正知见,今生根本不可能证悟;唯除他公开忏悔,跟随真善知识努力修学以及弘扬正法,今生才有可能明心见性,今生才有可能领受龙树菩萨所说的八不中道的道理。既然龙树菩萨在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