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卷1:【饿鬼道中苦亦然,诸所须欲不随意,饥渴所逼困寒热,疲乏等苦甚无量。腹大若山咽如针,屎尿浓血不可说,裸形破发甚丑恶,如多罗树被烧剪。其口夜则大火燃,诸虫争赴共唼食,屎尿粪秽诸不净,百千万劫莫能得。设复推求得少分,更相劫夺寻散失,清凉秋月患焰热,温和春日转寒苦。若趣园林众果尽,设至清流变枯竭,罪业缘故寿长远,经有一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卷1说:【于畜生中苦无量,或有系缚及鞭挞,无有信戒多闻故,恒怀恶心相食噉。或为明珠羽角牙,骨毛皮肉致残害,为人乘驾不自在,恒受瓦石刀杖苦。】傍生苦受甚多:弱肉强食、鞭打、驱赶、被圈养、被买卖、被杀害、负重、耕耘、被乘骑、剪毛、锯角等等粗重苦。其寿命不定,短者一日夜如蜉蝣,长者达一中劫如龙王。傍生之苦,是我们亲眼可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我要来跟各位菩萨谈一谈“学佛与三归五戒”。什么叫作学佛呢?有些人会认为说,这个题目很简单啊!学佛不外乎吃素、到处拜忏、念佛,或者是去救济贫困的众生,乃至于打坐修禅定,其实真正的学佛并不仅于如此。吃素,有很多人是因为色身的健康因缘,乃至有的人只是为了发愿,即使是真的慈悲众生,然后来吃素,那也只是学佛的一个基本的心态而已。至于有些到处拜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整段的经文,如果我们把它跟正觉同修会一般会跟学员菩萨们在演说的时候,用四种修来容括这一个我们初始修行的重点,那就是:第一个、修学知见,第二个、修习定力,第三个、修集福德,第四个、修除性障,也就是四种修。经文里面第一个我们说“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这个就是我们刚刚说的四种修当中的修集福德。“若坐禅时”,很清楚的就是修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们想要在佛菩提路上顺利前进,一定要知道:我们绝对不能远离三宝及善知识,这是修学能够成功的基本条件。我们也可以再从道理上思惟:“自己是自愿受戒的,也发心要在戒法及佛道上能够成就,而自己也是深信因果的。那如果犯戒作恶,岂不是将来要去承受恶业的果报,或者落入三恶道中;那与自己当初设定要成就佛菩提的目标,岂不是违背了吗?”因此有智慧的人,不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关于六字大明咒的起源与流传,索南才让(许得存)说: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咒语是观音菩萨的明咒,密教莲花部的根本真言。它从吐蕃赞普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传入西藏,七世纪随著藏文的创制,有关经典如《宝箧经》、《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心要六字大明陀罗经》等陆续翻译过来。也就是说,六字真言在西藏,是从拉脱脱日年赞时代(三九四–五一三)的“传说”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透过上面的解说,也许有人还不是很能够体会,我们不妨再来探讨一下:佛教跟的宗教信仰究竟有什么差别?用这样的探讨来加深诸位菩萨对这个信念的理解。一般人常常认为佛教其实只是种种的宗教信仰中的一种而已,跟宗教信仰并没有差别。常常有人认为修学佛法的目的跟信仰一般的宗教一样,就是要求平安、要求快乐、要求健康富足。所以说在家的学佛人就是追求家庭和乐、事业顺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间者以有所得法观望佛法,期待如来,但对于自身无始劫来所造之业,却无有一丁点偿还之意;于少行用功之后,即是自认三关齐破,妄比诸圣;后有少殃即至,则怨天尤人,同诸凡夫,自受其殃!然诸佛菩萨非不慈悯,以当前有少殃在,即能发省身心过患。是以从上诸贤,无有怨怼于诸病苦者,乃至圣玄奘菩萨受剧大病苦时,唯一所想者,在于担心所翻译者是否无有合乎佛意;众圣贤者之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是以在各个小世界内,最后身菩萨都是在南瞻部洲(地球)示现成佛,说法度众。人类是胎生,需要借助父母的因缘,有入胎、住胎、出胎的过程。生而为人者,多为前世能持五戒,积德行善,奉公守法(行中品十善)的众生,如《佛说业报差别经》载: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人趣报: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绮语;六者,不两舌;七者,不恶口;八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十二种〖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假名菩萨、二者实义菩萨。云何名为假名菩萨?善男子!众生若发菩提心已,乐受外术及其典籍持讽诵读;即以此法教化众生。为自身命杀害他命,不乐修悲、乐于生死,常造诸业,受生死乐;无有信心,于三宝所,生疑网心,护惜身命不能忍辱,语言粗犷、悔恨放逸。于己身所生自轻想:我不能得无上菩提。于烦恼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坏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10种〖实义菩萨者:能听深义,乐近善友;乐供养师、父母、善友,乐听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思义。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固;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于自身所不生轻想,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常乐修磨利智慧刀,虽习外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善知方便、调伏众生,于大众所、不生恐怖。〗——《优婆塞戒经》(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精进波罗蜜就是到一个阶段上,菩萨就知道经过了十住位,经过了十行位、十回向位,不断地修学以后,他就能够将这身命财都可以作种种的布施,不再吝惜。而且他在入地以后,会起不可思议的精进法,所以就会顺着佛法的安排来成就这个佛道。 而我们三贤位的菩萨要如何能够修学呢?经典上也是勉励我们,我们不应该贪爱自己的身命,应当去想:自己如何威仪能够如法,然后在四威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学佛人一般在家课诵用功或参加,常会诵念回向发愿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其中三障指的是哪三障?意涵是什么?三障,一般指的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如《佛说佛名经》有这样的圣教: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障、二名为业障、三是果报障。(《佛说佛名经》卷1)《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也说: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报障。(《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大的极微类似于这种能转化为物质的能量,但是四大极微不是自然而有的,而是由本心第八识所变现的,是以四大极微不能外于自心藏识而存在,故《大智度论》卷三十六,龙树菩萨言:是微尘有大有中有小,大者游尘可见,中者(微尘)诸天所见,小者(极微)上圣人天眼所见,慧眼观之则无所见,所以者何?性实无故。有人认为生命完全是依物质聚合而有,若物质分离,生命即坏,并无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佛道修学,尤其是修大乘佛菩提的菩萨道,就特重慈悲。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因为菩萨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归依三宝,然后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长久的修学过程,乃至最终成就究竟佛果。可说无一时一刻不悲愍着众生的苦痛,不问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为,都是为了救济众生的苦痛。看待众生的苦痛犹如自身的苦痛,不只拔除众生的苦痛,更须令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无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好像说,不论有人在认为说到底有没有天龙八部,但是世界之中,始终会因为种种业力的交感而产生天龙八部;当然,有一部分是菩萨发愿往生的。那么到底这个佛教相信阎罗王的题目,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思维什么事情?或者是说,我们来想想看说,佛为什么要为我们宣说阎罗王这一位有情?可是再进一步思维之前,我们得先要了解一下,阎罗王在这个世间到底是扮演什么角色。而经典中提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也可以在《阿含经》的《大本经》里面,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说祂之所以能够成佛,是由过去诸佛一起传承下来,而且也说到当时毘婆尸菩萨,他也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观察人间的生老病死苦之后,出家修行。所以修菩萨道之后而成就佛道,所以很明显的佛陀祂能够成佛,就是因为修了菩萨道,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有了大乘的菩萨的法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在之前的吠陀哲学当中,已经有如此多的东西它跟佛法的内容是非常相近的,这是为什么呢?上一次也说到,那是因为有许多的菩萨们,他们在佛陀降生人间之前就先来到人世,为佛陀未来的弘法作准备,把基础给打好。这些比佛更先来到人世的菩萨们,包括了佛陀成佛前曾经教授佛陀禅定的两位老师,或者像是劝告阿阇世王要归依佛陀的御医耆婆,他们都不是佛,而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修学佛道想要成佛的菩萨们,当以亲证此心为最首要;能够证得此心如来藏,就是证得般若波罗蜜,也即是过越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假使能于五阴生死之中,转依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就可以永远不受生死轮回之苦,同时也可以开始迈向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的佛菩提道,究竟成佛将是指日可待。相反的,如果不证此心如来藏,则将永远徘徊于成佛大门之外,永远都只能停留在资粮位培植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简序目前的佛教界,错解佛法的情形很普遍,平实导师以道种智的证量,领导正觉同修会胜义菩萨僧团,介绍佛法二主要道:解脱道、佛菩提道,让佛教的法义与道次第,清楚呈现于世人面前,在当今佛教界中,极为稀有难得。解脱道的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以断我见为基础,进一步断除思惑。佛菩提道则以明心为基础,由于福、慧的,最后证得究竟佛果。关键词三缚结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