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很多法师、居士们解释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其实他们误会了!《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是指已经建立真心本来自在正知见的菩萨,因为他遇到真善知识为他开导、为他建立正知见,譬如:真心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真心本来就自在;菩萨认同并接受真善知识的教导,建立真心本来就自在的正知见而去参禅。所以观自在菩萨的真实意思,就是指真善知识为菩萨建立真心本来就自在的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这里可以看出,菩萨亲证真心以后——也就是亲证如来藏以后,现前观察如来藏实际理地是没有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境界,祂离见闻觉知,祂不在六尘起种种分别,可以证明以及禅宗祖师开悟是正确无误的。譬如在《大方等大集经》卷11,过三恶道菩萨曾开示:一切诸法无作、无变、无觉、无观,无觉观者名为心性。(《大方等大集经》卷11)已经很清楚告知,真心如来藏没有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心经》这一段继续描述,真心的体性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所以无所得。也证成《金刚三昧经》所说真心无所得的道理,经中心王菩萨向世尊禀白: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金刚三昧经》)从心王菩萨开示可以得到下列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真心离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菩萨亲证真心后深入去观察,发现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祂离见闻觉知,不会六尘,所以无智亦无得,因此菩萨转依无智亦无得的真心,才是《心经》所说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菩萨以真心无智亦无得的体性深入去修行,他会渐渐发现已经没有种种罣碍来阻碍菩萨的修行,所以菩萨心里不会有种种恐怖事情出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大乘般若诸经中,则称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并且说这个心是实相心,说这个心从无始劫以来不曾暂起一念,说这个心从无始劫以来不曾忆念一切法,说这个心从无始劫以来不曾住著一切法,说这个心从无始劫以来不曾示现见闻觉知心的心行法相,说这个心不是众生所理解的心----祂乃是非心之心。因此,三乘佛法所说无我的真实义,应该要善加分别。首先,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禅宗名之为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无心(无见闻觉知)、真心、金刚心、佛、法、莫邪剑等。佛教基础与核心的教义,以及佛证悟的常住真心,都是指这个第八识。证悟祖师十几岁就悟得如来藏的玄奘大师,为了求取悟后进修的成佛之道次第与内涵,前往天竺取经。主要是想得到《瑜伽师地论》,玄奘菩萨停留印度期间,应戒日王之邀,召开了法义辨正无遮大会,大众信服,名震五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有情生命之所以得以延续,乃是赖于有真心如来藏的执持,祂本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量无数劫生生世世默默伴随着我们,依其大种性自性等因缘化现众生七转识心永无疲惫,而我们的见闻觉知意识心在死后再去投胎时即会永远消失,不能到未来世,所以来世定为另一个全新的意识心,张三变成了李四,此世为人来世变成猫狗猪羊,自家难认自家人,此就是生死轮回的定律。想想看,曾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依真心所出生的七转识妄心及由其见闻觉知性所缘的六尘万法都不能外于如来藏而有,但祂的法相依他而起终归空无。七转识妄心与如来藏真心在三界中皆为空的法相,合在一起来说即是诸法空相。于真心妄心的诸法空相合和现观法界的中道实相即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心如来藏为三界万法之缘,根本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原本不生不灭;妄心七转识的见闻觉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遍满虚空无见闻觉知的心。(7).遍满虚空而能觉知的心。(8).打坐进入定中能知能见之心。(9).打坐入定时不闻外声、不见外境之灵知心。(10).打坐入定后无见闻觉知之心。(11).证得神足通,能离开色身飞来飞去的心。(12).神通之心。(13).十方唯一虚空,是吾人共有之真心,是常,祂有殊胜之体性及能量,能生吾人之知觉心等变易作用。(14).无相念佛之心。(15).能看见话的前头的心。(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只有远离见闻觉知的知,确实现观见闻觉知的知,正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才有可能摆脱恶法习气的制约,渐渐迈向成佛境界;这是一切大乘佛法修行人的首要之务,所以在《楞严经》中佛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正是此意。而在意根末那与意识觉知心互动的过程中,如来藏的配合是不能缺席的,也是必备的,而且如来藏才是储存所有档案的海底深处,也是让一切运作的根源。祂虽储存了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你来到了讲堂,听到老师说法起了胜解:原来是这个意思,我听懂了!当你对所听到的佛法的内容,能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懂了,这就是起了胜解心所有法;可是胜解的是你,阿赖耶识祂不起胜解,因为祂离见闻觉知,连法义都没有听到,如何起胜解?你听到了法义,祂却没有听到;祂没听到,那祂在作什么呢?在睡觉吗?没有!祂没有在睡觉。那祂入定了吗?没有!祂也没有入定。祂从来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如《列祖提纲录》卷十六,大慧禅师曾有开示:【大慧杲禅师:钱计议请普说,师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既离见闻觉知外,却唤甚么作法?到者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除非亲证亲悟,方可见得。若实曾证悟底人,拈起一丝毫头,尽大地一时明得。今时不但禅和子,便是士大夫聪明灵利博极群书底人,个个有两般病:若不著意,便是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识蕴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上面说明可知,一切有情真心的识大,本身离见闻觉知,没有众生所了知的见闻觉知的体性存在,所以不会对六尘起分别。会分别六尘的就是识阴六识,而识阴六识乃是生灭不已的法,是藉著种种因与缘而从真心出生。正如佛在《中阿含经》卷54开示: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由佛的开示可知:眼识的生起乃是眼根与色尘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次如无学菩萨与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即是七八二识,仍不能离八识心王之二识。有漏法之无想定亦如是,凡夫位之佛入四禅中,不解三乘菩提故不断身见,而断意识心我见,恐堕断灭故不舍色界天身,以断灭「觉知心我」为涅槃,遂于四禅位中灭除觉知心我,定中息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古时候的印度,一直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在探讨的这些唯心的问题,它所探讨的这个唯识是哪一个识呢?基本上他们所探讨的这个识,都离不开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六识——也就是见闻觉知心的六识,这个识根本不是佛所说的这个唯识。佛所说的唯识为什么祂是妙义呢?为什么说唯识祂妙呢?祂是妙在何处呢?因为唯识是出生三界万法的根源,祂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只有远离见闻觉知的知,确实现观见闻觉知的知,正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才有可能摆脱恶法习气的制约,渐渐迈向成佛境界;这是一切大乘佛法修行人的首要之务,所以在《楞严经》中佛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正是此意。而在意根末那与意识觉知心互动的过程中,如来藏的配合是不能缺席的,也是必备的,而且如来藏才是储存所有档案的海底深处,也是让一切运作的根源。祂虽储存了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就是说,能见闻觉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都是意识心,都是因为五根接触外五尘,然后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而有。若五根全部毁坏、或全身期间,五根不能接触外境,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之前五识悉皆不起,五根不能作用故末那不触法尘,则了了常知之意识心亦不能起。故知以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为真实心的诸方大师,其实都是落在意识心的境界里,把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阿赖耶识虽然能生万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也没有思量性,没有证自证分(依狭义的种智来说)——所以它不知道有自己,它也不作主;它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所以无余涅槃之中只有它。此阿赖耶识非断非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无形无相,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与五蕴和合似一,然非一非异。故名中道。何故非断非常?如来藏性如虚空,无形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诸入不会故,不与见思惑等烦恼相应;若不与见思惑相应,如何无因无缘从如来住的无余涅盘中出生在三界中?因此这个问题的假设乃是不应道理。因此往前追溯过去无限的时空中,欲寻求第一位众生者,终将无法达成,仅能成为虚妄想而已。如果有人又问: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明烦恼呢?那是因为有无明才有世间第一位众生,若离无明则无有世间第一位众生。假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