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其未能顿悟之人,须是谛信净土,一心念佛,渐次修进,仗阿弥陀佛愿力摄持,自己一念真实下工,万无一失也。”这是说一切佛子因根性不同,有的人信力强,有的人信力弱;有的人愿力强,有的人愿力弱;有的人定力强,有的人定力弱,故说力量有大小。机智有浅深是指各人聪明解慧有所不同,因此所行、所修的各种净业也不同。有功夫和知见的人,根性特别猛利,直下自悟。他不靠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后她就跟释迦世尊禀告说:“我今天因佛的力量,所以能够亲见无量寿佛和两大菩萨,可是未来的众生要怎样才能够看得见西方三圣?”释迦世尊就告诉他如果想要观想阿弥陀佛的话,应当先在七宝地上做莲座想,这就是准备进入念佛三昧的观想。第七节观想念佛︰花座想要观佛之前先观莲座。这莲座上的莲花有八万四千瓣,先想其中一瓣,具足一百种珍宝的光彩颜色,每一片莲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有的时候,你的心念去思惟、忆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功德,有什么相好、有什么随形好;未深入念佛法门的人就会责备你,说你在打妄想。其实你没错,是他错了。因为我们在系念、在思惟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无量寿佛的庄严、功德,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庄严、功德,这些都属于系念思惟念佛法门,这不叫妄想。我们引述玄装三藏所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来说明。鸠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诸位大德,这一百尊佛的名号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想求生极乐世界者固然要常念阿弥陀佛,有时早晚也要礼拜忆念释迦牟尼佛。另有经说,世尊住于十方无量世界,祂的报身寿命有七百个无量数劫。而我们修行成佛只要三个无量数劫,所以我们修行成佛后世尊的报身还在住世度化众生,祂的报身无量无边,无尽久远,这个报身是示现给初地以上菩萨来亲近修学的报身,所以悟后尚见不到报身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这样还体会不来,我们可以回想一种体验:有时候想起某位朋友,但是他的面貌、名字一时想不起来,可是心里很清楚知道是在想谁;把这种没有面貌名字的想念转变为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等,特定的一尊佛。对象换成佛,就成为无相念佛,就是忆佛,但是要把这个“念”移到行往坐卧中来练习,不太容易,会有不清晰、常常丢掉忘失的现象,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二、知见不够,不知道自性弥陀究竟是指什么?一直在相上转,以为见自性弥陀,是见一个有形有像的阿弥陀佛,其实是错了,所谓“自性弥陀”就是指真如佛性,所以在体究念佛前应该研究根本的教典,知道五蕴空、世界空、五蕴无常、世界无常、五蕴无我、世界无我、不可久住,那么有人就产生怀疑说:我们是大乘佛法,为什么还要讲南传佛法?应该知道,南传根本佛法是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三节体究念佛的方法和应有之知见第一目:体究念佛的方法--思惟观礼究的人,要向自己心中去体会,深究“念佛者是谁”?或者去探究,如何是“归命无量寿佛”?如何是“南无阿弥陀佛”?在体究时,要避免使用语言、文学和形像。如果没有这个功夫,还要用语言、文字来自问自答的话,那就表示:这个体究念佛的人,功夫不够、定力不足,还不能够体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阿弥陀佛!第二节实相念佛人对于念佛圆道章的见地佛子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以后,再重新来阅读念佛圆通章的原典,就会了解到楞严经是理、事、权、实,分明,更能够判别念佛圆通法门不是持名念佛的法门,而是无相念佛的法门,叫做忆念念佛、忆想念佛。现在我们就以念佛圆通章所属经典的全名(经名),配合这一部经的大意来说明,就能够很容易了解亲证实相念佛境界的人的一些见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而十方诸佛净土,包括本师释迦世尊的净土,其实无量无数,不可称许,非仅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而已。此外,净土亦有唯心净土与诸佛化土之别。若广义而言,大乘佛教之一切教法莫非念佛法门,莫非净土法门。包括众所周知的:持佛名号、持咒、礼佛、供养、止观、持戒、课诵、抄经、阅读、解说、忆念、思惟、参究……等等,其目的皆在学佛之行、入佛知见、证佛解脱、得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迥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换句话说,必须有能力安住在一念未生之际,才有可能看话头。也就是说,必须有能力看见自己所参的那一句话的前头,才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如果是念“阿弥陀佛”,则一句佛号是四个念、四个声音;既然有四个念和四个声音在心中不停地重复著,可知意根尚未摄于不动。既然意根尚未摄于一念而保持不断,便不能称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净念相继,乃指心中的那一念是清净之念;苦思世俗事即非净念。即使是思惟善事善法,甚至思惟佛法,都不能称为净念。从修定的知见而言,凡是一切的语言文字形相,都是妄念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是持名法门,必定如“佛说阿弥陀佛经”等,倡明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若干日即得往生;或临命终时执持名号若干念而能一心不乱者得生净土。是故“忆念”二字乃是念佛圆通章之根本旨趣所在。若善知识以持名念佛而解说念佛圆通者,必属权巧方便接引众生。将来必会斟酌因缘,续说无相念佛,引导众生进入念佛圆通章之根本旨趣。若已有持名念佛基础者能采行此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中品三生系阿弥陀佛以方便力,摄受声闻种性之众生。往生彼国后所得皆是声闻果,是有余涅槃;又因此土是佛之方便所化而成,故名方便有余土,此是中辈生想。上品三生是专摄大乘菩萨根性之人,上自见性,下至发无上道心,皆可得生。以此辈人或见第一义(见自性空法性空)、或解第一义而不惧、或发成佛之心,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上,并皆分证法身故,名实报庄严,此是上辈生想。非可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般人多选择本师释迦牟尼世尊、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等。其他佛菩萨亦可,但觉有缘,心能相契便好。选择一尊后,永不改变,直到将来无相念佛修成时,仍是同一尊。选定一尊佛或菩萨之后,开始礼拜。礼拜之时仅以“忆佛之心念”来拜佛。一般人拜佛时,多是先在心中称念一声佛号,随即礼拜,三称三拜而已。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亦不可有时忆释迦牟尼佛,有时忆阿弥陀佛;更不可同时忆念二、三、四尊。必须专心忆念初学此法时即选定的那一尊佛菩萨,永不改变。如此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保持无相忆念拜佛时忆佛之念,而无名号形像声音,心中清楚地了知自己是念那一尊佛菩萨。这就是无相念佛,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初入门。当然,持名念佛亦可能到达这种层次,但必须具备正确而具足的禅定知见和工夫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中品三生系阿弥陀佛以方便力,摄受声闻种性之众生。往生彼国后所得皆是声闻果,是有余涅槃;又因此土是佛之方便所化而成,故名方便有余土,此是中辈生想。上品三生是专摄大乘菩萨根性之人,上自见性,下至发无上道心,皆可得生。以此辈人或见第一义(见自性空法性空)、或解第一义而不惧、或发成佛之心,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上,并皆分证法身故,名实报庄严,此是上辈生想。非可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阿弥陀佛!第二节实相念佛人对于念佛圆道章的见地佛子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以后,再重新来阅读念佛圆通章的原典,就会了解到楞严经是理、事、权、实,圆满分明,更能够判别念佛圆通法门不是持名念佛的法门,而是无相念佛的法门,叫做忆念念佛、忆想念佛。现在我们就以念佛圆通章所属经典的全名(经名),配合这一部经的大意来说明,就能够很容易了解亲证实相念佛境界的人的一些见 | admin 2018-07-20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我们上周谈到一个果地无相念佛的人,他虽然没有大慢心,可是仍旧有轻微的深沉慢心。这种慢心以实相念佛的人而言,两年到四年之间就可以非常淡薄。如果仍然有很强烈的私心、慢心或者瞋心,那就不是真的亲见自性弥陀,也不是实相念佛的境界;他是以妄心,定心作为自性弥陀。因为真见的人已经失去了身心的真实感,“我”的真实感消失掉,所以两年到 | admin 2018-07-20 |
![]() |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上品中 | admin 2018-07-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5集佛是不孝顺父母的吗?>正源老师(原标题:佛为什么要孝养父母?)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