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故三转法轮诸唯识经典乃宣说四种涅盘及佛地四智皆依第八识而有。复又宣说一切种智--有情本有之第八识中所含藏之一切种,所谓世间一切有漏法种、出世间一切无漏法种、一切种子流注……等种智正理;由是宣说此根本识之种子流注,所示现之有根身及七转识、七转识相应之心所有法及善法烦恼法、法处所摄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六种无为法等。为说明如是法性,乃说第二能 | admin 2020-06-08 |
|
佛心,佛心是常乐我净的,是断尽第八识中烦恼障的一切习气种子随眠——也就是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已经断尽,并且断尽第八识中所知障的一切上烦恼随眠,这样才叫做佛心。换句话说,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断尽以后,所有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已经全部断尽了,只有无漏种子;第八识心所含藏的全部种子都永远不会再变异了,也不能再增长了,因为已经究竟圆满了。一切的有为法也跟 | admin 2020-06-08 |
|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知道说五阴十八界本身是藉因藉缘而出生的,不是真实的,你要去求证解脱道的话,那么所证的一定是真实。也就是说,你对于生灭法本身已经如实了知了,既然它是生灭法,它就不是真实法;那你证的解脱道所依止的,如果还是生灭法的其中一个法,譬如说意识心的离念灵知或者是缘起性空,那么它就不是真实。所以说对真实可证这个“真实”,你就要了解 | admin 2020-06-08 |
|
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戒,八戒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云何得戒?实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斋法;若不具受,虽不名斋,可得名善。〗讲记佛说:若能礼拜如前所说的有智有德三宝,僧宝来时就起身迎接,去时就恭送,并且平常要尊重三宝、赞叹三宝。除此之外,还应当依从三宝的教诫,如法而住,对三宝信受不 | admin 2020-06-08 |
|
(《梵网经》卷二)所以,有的人他选择的忏悔方式,乃是以拜八十八佛忏、三千佛忏、万佛忏等等拜忏法,来灭除自己种种过失的罪种。因为自己是至诚心的发露忏悔而后不复作,所以就有许多人常常在拜忏的过程当中,与诸佛相应而感应道交。因为至心忆念诸佛菩萨,以为自己忏悔来作证,同时自己心得决定而改往修来,同时勇勐地发起菩萨的菩提大愿,这样能够广行菩萨道,来利益无量无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说这个部分,如果他再同时毁谤第八识,而毁谤大乘经典,那他们连下品下生都没有办法!这样的人真是可怜啊!所以说这里下品上生的菩萨,他却没有这个障碍,他虽然无惭、无愧,可是他不是修这种恶业无惭、无愧,他是造了很多其它的恶业没有惭愧。可是因为他没有一个重大的障难--他没有毁谤大乘法的障难;而舍寿的时候,他是遇到善知识的帮忙,所以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为他赞叹 | admin 2020-06-08 |
|
异熟果报的障碍,当然会因受报五阴身心的功能差异而有浅深、迟速的不同;比如同样受报到畜生道中,蟑螂、蚂蚁等昆虫牠们的障碍,当然比猫、狗、大象等动物要重,想要得到解脱的时劫就比较长久,像佛世时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运用神通观察一只蚂蚁,过去八万大劫中每一生都是蚂蚁,再看牠未来八万大劫每一生也还是蚂蚁!看看这过去造作恶业所受的果报多么严苛!所以,报障也是众生 | admin 2020-06-08 |
|
意思是:古时的阿罗汉们,都知道灭尽五阴、十八界的自己以后,仍有阿赖耶识心体存在不坏,所以能安心的灭尽自己而入无余涅槃,不会因为恐惧坠入断灭境界而不能断尽我执,所以就没有我慢的存在。若因为对阿赖耶识功能的贪爱执著心态仍然有极微细部分存在,就会成为极微细的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必会导致我慢无法断除,就会一直住在三果人的境界中,无法取证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二乘证得四禅八定具足的俱解脱圣者,虽然不修习神通,也不作神通法门的加行,那他往世也没有修习神通,虽然他已经是俱解脱,已经有漏尽通了,也还是没有五通。只有俱解脱的大阿罗汉或缘觉,往世曾修五通,今世证得二乘菩提以后,报得五通;或者是说往世未曾修习,今世成为俱解脱以后,再加修五通,才会有五通。所以,五通并不是所有的二乘人都有,菩萨修证神通,也可以证得 | admin 2020-06-08 |
|
世间智者举凡资生护生、严持五戒、修十善业、证知四禅八定等,皆名世间智;及与外道所言涅槃及其衍论,悉名世间智。藏密四大派古今诸祖所言涅槃心,悉堕五现涅槃之中,佛于《楞严经》中说为外道;不论其定境及神通境如何高强微妙,悉名世间智,不离三界有为生死法故。出世间智者广有多种,略说有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具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集谛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菩萨具足三资粮,也就是具足定力、慧力与福德,于一念相应慧明心,能够安忍真心本来无生体性而不退,成为七住满心菩萨,不仅可以入内门修六度万行,而可以转入八住修行;如果证悟了,无法安忍真心无生的体性,不名七住明心的菩萨,名为退分菩萨,只能在外门继续修六度万行。见性就是佛所说的佛性,祂是真心的作用。如果菩萨具足三资粮——定力、慧力、福德,于因 | admin 2020-06-08 |
|
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宗通就是明心与见性;第二个重点,明心就是证悟如来藏;第三个重点,明心后就会发起龙树菩萨在《中论》所说的八不中道的般若智慧,乃至有无量不的般若智慧;第四个重点,菩萨证悟般若的智慧不是错悟凡夫及定性二乘愚人所能了知。--------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明心是要转依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住「明心」并不是说由于听闻三乘菩提久了,去整理思惟就叫作 | admin 2020-06-08 |
|
你们来共修,亲教师上课时一直解说五阴十八界虚妄,一直杀除大家的自我,杀到后来,我慢就会断除了,不过其它的六个慢却很难断除;但是只要把握住一个原则就不会再犯其余六个慢:所想与所说都如实。你只要如实,就不会产生一切慢,因为了知自己距离上地、佛地有多么遥远。这样一来,纵使胜他,也不会起念说我胜他,这样就不会犯其余的慢。所以要记住一句话:如实。菩萨能把七种 | admin 2020-06-08 |
|
这五法会障碍学人证得四禅八定,或是障碍学人修证解脱道,所以称为五盖。这五盖原则上不与所知障相应,因为所知障是属于迷理无明,而性障五盖属于迷事无明,是烦恼障所摄的,所以三障应该说是理障、事障、业障,不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正觉电子报第022期般若信箱》问三 | admin 2020-06-08 |
|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当中有更详细开示:业是如何来的?如何是业障?并且当中开示往世与今世的差异,无记业以及有记业中善恶品的差别,说明身口意行对于业与道之影响,作罪与无作罪之间的差别,净果、杂果……等诸多有关的法义,欲发心成就佛道者,务必对于业、道……等种种法义了知清楚,此处篇幅有限,不便一一说明,请各位菩萨至全省 | admin 2020-06-08 |
|
而性障则是指五盖,也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等,这五个法会障碍学人证得四禅八定,或者障碍学人修证解脱道,所以称为五盖。这五盖原则上不与所知障相应,因为所知障是属于迷理无明,而性障五盖是属于迷事无明,是烦恼障所摄。所以三障应该说是理障、事障和业障,不宜用性障来取代业障。--------《三乘菩提学佛释疑二第058集应该要如何忏悔业障》张正圜老师三障,一般 | admin 2020-06-08 |
|
看不破行阴的缘故,所有修证四禅八定而到达无所有处定的外道们,就把是意识觉知心所住的无所有处定中很微细的行阴境界,当作是无余涅槃中的境界,因此就无法超越众生浊啊!对于众生五阴流转的根源不曾了知,所以落入众生浊中: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怕觉知心断灭,无所有处中则是观察什么外境都没有了,只剩下觉知心自己不动,就这样安住。他觉得很踏实、很实在,但不知道这只 | admin 2020-06-08 |
|
佛家认为人之一生中有八种苦如影随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蕴帜盛苦。(一)为生苦,大意有两种;一种是说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承受种种痛苦,从一开始你在妈妈的肚子里三个月后刚刚对外部环境有了知觉,就不得不忍受种种苦受;一会儿热(妈妈穿多了),一会儿冷(妈妈喜欢吹空调),一会儿饱一会儿饥,一会儿被挤压(妈妈睡眠时翻身),万一再遇 | admin 2020-06-08 |
|
“我”就是十八界、就是五蕴、就是十二处。出三界生死,就是把自我灭除掉,也就是把见闻觉知的心、处处作主的思量心灭掉,不再去投胎,只剩下一个无形无色、无觉知、无思量的第八识存在。可是这个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祂也从来不思量、不作主,祂从来不会想要去投胎,从来不会想要保持六尘中的见闻知觉性。因为处处作主的我们——意根,不愿意自己消失掉,不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空性本体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自从无始劫以来,祂连短到一剎那的间断都不曾有过;从无始劫以来,祂就一直这样延续下来,不曾有一剎那的间断,所以祂叫做空性。虽然叫做空性,并不是像虚空那样的“无”,祂有真实的体性。可是,既然有真实的体性,就表示祂是有性、有法啊!有性有法,为什么还要叫做空性?这是为了对治众生的执着于三界的“有”,所以叫祂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