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上次说佛教里面讲的苦这件事情呢,可以用八苦来说,那个八苦里面最关键性的,就是五阴炽盛苦,因为前面的七苦都包含在五阴炽盛苦里面。然后,我们也给大家举说另外有三苦的说法,对于大家的修行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就是苦苦、坏苦跟行苦。上次有简单地提过,苦苦就是世间人、大家都以为的苦,都认知到、都同意是苦的那个部分,就叫作苦苦;比方说,生、老、病、死、爱别离、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讲到说八苦的关键在于五阴炽盛,三苦的关键在于行苦;那么我们说,五阴炽盛跟行苦它们都是一体的两面。接下来,我们就是要问了:既然五阴炽盛或者行苦呢,它们是一切苦都含摄,那么我们应该要如何去超越这个部分的苦呢?我们就要认知到这个苦到底它是怎么来的?那么我们用一个方式跟大家说:我们仔细想想看,所有这些的苦都跟我们对境界的认知有关系;今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个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世尊就举出金跟指环的外相的差别,这个外相其实是有差别,但是其本体并没有差别,来比喻一切众生的第八识心体相同无异。但是七识心等等、七识心的法种的种子流注法相,它是不断变异的,直到佛地唯带旧种,才是不变异的。那这样子,犹如黄金打造成庄严的金饰器皿,所以众生从因地乃至到佛地,因第八识如来藏所含藏的七识心等法的种子不同,而有不同名称。也就我们前面所说 | admin 2020-02-21 |
![]() |
这就好比说,我们来修学佛法,很多人都知道第八识如来藏确实是佛陀所说的正法,可是很多人是没有办法来归命于这样的正法。为什么呢?因为很多这些弘法者他在平实导师出来弘法之前,他就已经说了很多的常见、断灭见或是外道见。他因为说了这一些常见,譬如说,说意识常恒不变、意识永恒不变;或是断见,他说没有如来藏,法界里面没有常恒不变异的法,这是断见;乃至说了很多的外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佛陀对央掘魔罗说,祂住在纯善际,那到底什么叫作纯善呢?纯善就是指我们身中的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因为祂在六尘万法,从来都不会起分别、爱染、厌憎、觉观,所以祂是可以称之为纯善。所以在佛法当中,你所要值遇的善知识,就是能不能对您述说纯善之法的善知识。如果有因缘遇到可以对您说纯善之法的善知识,那是相当有福报的。如果有这样的一个福报,就应该要用功的加行,当 | admin 2020-02-21 |
![]() |
总归来说,生忍就是能忍一切众生所加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八风吹不动;所以生忍是比较属于忍耐方面的意涵。再来说法忍。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甚深法中,心无罣碍,是名法忍。】绝大多数人对于佛陀在经典中所说甚深法,通常会因为不是自己浅薄的世间智慧所能理解,因此就不肯至心信受;既不信受,当然就不会勤学读诵,也不愿意依教奉 | admin 2020-02-20 |
![]() |
菩萨能够观察甚深极甚深如来藏正法,就是第一义谛无上妙法,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本来的无生,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所生的五阴十八界也是本来无生,同时能够安忍于自己所修学的次第,安忍于自己所需要对治的烦恼,所需要修集的福德,以及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来修学,不得少为足,不生起增上慢,不生起高慢之心!这些都是菩萨修学忍辱应该修学的主要三项内容。 接下来就是精进。要发起 | admin 2020-02-20 |
![]() |
恶来不报,住于清净忆佛念;再依你修学知见,你对于断我见,你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对于生灭法、不生不灭法,对于三自性有正确的认知;知道凡夫有四颠倒——有常乐我净的四颠倒: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有这样的颠倒,而如来有四德:真常、真我、真乐、真净,知道什么是生死过咎、什么是六业道,知道什么是趣向涅槃安乐、什么是四法道。有这样正知见建立,有在如 | admin 2020-02-20 |
![]() |
还有人不断地告诉众生:没有第八阿赖耶识,也没有第七识,佛说只有六个识;又说: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思想就是外道的神我、梵我,不是真正的佛法。这样都是在破坏正法,众生不知道,就只因为谤法的人是很有名气的大法师,写了很多书;迷信大师的大名声,因为无知,所以就跟着假名善知识大胆误谤起正法来了,也就跟着成就了谤菩萨藏的地狱业。当我们知道了,就得生起悲忍,想办法 | admin 2020-02-20 |
![]() |
转法轮固然是佛陀示现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八相成道之一。因此像释迦牟尼佛住世说法,提婆达多却故意立异师异道,说:“我才是大师,不是俗姓乔答摩、俗名悉达多的那个出家人是大师。只要修习我所说的五法:第一、要尽形寿都穿著粪扫衣;就是捡拾被弃置在垃圾堆中的破旧衣服或者是碎布,洗净之后裁剪制成的衣服。第二、要尽形寿都 | admin 2020-02-20 |
![]() |
而《梵网经》菩萨戒中有关受戒菩萨定期布萨的圣教说:【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若诵戒时,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及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坐,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梵网经》卷2)这时主持布萨而高座诵戒的菩萨法师,就可说是羯磨僧。布萨诵戒的第二层意义就是让在布萨之前曾经造作违戒非 | admin 2020-02-20 |
![]() |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应身佛来此世间,示现八相成道,宣演三乘菩提妙法,众生再怎么修行,也无法真正证涅槃得解脱。古时印度外道很多自称证涅槃的,然而他们所称的涅槃,不出欲界中离语言相的离念灵知,乃至初禅等至位到四禅等至位中一念不生的境界,根本还在三界中,何来解脱呢?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弘法,才有人归依佛,闻佛开演声闻解脱道之法而真正证涅槃。所以声闻解脱道之法 | admin 2020-02-20 |
![]() |
前者就是世间的三三昧,包括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也就是四禅八定的修证。世间的三昧能伏三界贪瞋痴,能够直接增长持戒波罗蜜,能够依定之功德而不违佛戒,可以因定而使心性清净。 而声闻菩提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他亲自观行验证,内心已经有决定性而不可动摇;因为证实蕴处界都空,终将灭去,而无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证得空三昧 | admin 2020-02-20 |
![]() |
菩萨能够观察甚深极甚深如来藏正法,就是第一义谛无上妙法,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本来的无生,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所生的五阴十八界也是本来无生,同时能够安忍于自己所修学的次第,安忍于自己所需要对治的烦恼,所需要修集的福德,以及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来修学,不得少为足,不生起增上慢,不生起高慢之心!这些都是菩萨修学忍辱应该修学的主要三项内容。 接下来就是精进。要发起 | admin 2020-02-20 |
![]() |
但是我们在这里要说明的:如果说是医生的交代,或者是说一个已经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必须要每天小小的一杯来增加自己身体的血液循环,所以酒对他来说只是药用,这样是没有犯酒戒的行为可说。因此我们在摄持这个不饮酒的时候,要看这个人喝酒的时候,他心中的作意是什么?如果说这个人喝酒是贪恋这个酒味,而且喝了酒总是烂醉如泥,那这个人他就是犯了重戒;而 | admin 2020-02-20 |
![]() |
这里我们再稍微提醒一下,就是说虽然在二乘的三三昧中,没有特别强调如来藏的观察,但是修学者必须要信受八识论,才能够成就二乘的三三昧而趣向涅槃,否则将落入于内于外有恐怖的困境中,而无法解脱。接下来我们来看大乘法中的三三昧,大乘中的三三昧,最主要是从真如心的角度来作观察,不同于二乘是从蕴处界的角度。这其中的主要差异,我们先来看在《起信论讲记》第三辑中平实 | admin 2020-02-20 |
![]() |
佛陀开示说:“善男子!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所严饰,一一节力、敌万八十伊罗钵那香象之力,众生乐见无有厌足,是名身胜。”就是如来有七种胜妙事,第一个就是说如来的色身胜妙,因为如来的色身显现出来,祂有三十二种大人相,有八十种随形好来庄严表饰,所以说如来身胜;而且如来的身力大无比,祂的一个一个的指节,都可以胜过一万零八十只象王合 | admin 2020-02-20 |
![]() |
也因为有了定,能够如实知、如实见;也因为能够有了如实见的智慧,所以对于自己的五藴、十二处、十八界、对于苦集灭道就能够具足的观行。我们这里要说明这个厌,不是讨厌的意思,而是把这五藴的法、十二处的法、十八界的法,乃至于四圣谛的法,都已经观行了具足,不会再有任何的怀疑,所以这个厌是表示已经观行满足了。也是因为观行非常具足,对于世间五藴十八界这些法,不离无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随着 | admin 2020-02-20 |
![]() |
禅定有什么样的本质?我们来看看《大智度论》卷十八龙树菩萨怎么说:【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无想处,舍无所有处;上无所复依,故不能舍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更无依处,恐惧失我,畏堕无所得中故。】(《大智度论》卷18)我们先来看看说:什么叫做外道?心外求法或者是心外见法都叫做外道,也就是想要在真心以外求一个真实法,或者把任何一个真心以外的法当成是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