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弥勒菩萨祂是以修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方便,这当然也没有离开第识如来藏,一定是要实证了这个自性弥陀——第识如来藏;然后以这个为方便,以这个实证这个第识,然后呢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方便来入于大乘止观,以这样的修学圆满了祂的等觉地的修证,进入现在的妙觉地。接下来要跟大家说的就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祂是以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admin

2020-08-28

  所以《楞严经》接着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也就是说在知的境界跟见的境界里面,有一个没有知没有见的第识如来藏,这个对于境界无知无见的真心,那个才是涅槃的本心,那个才是无漏真净的真实心。所以,《楞严经》里面说的知见立知,事实上是在描述,有些人他在境界之中他去建立了知见,以为在境界之中有真心存在,就把境界之中的某一个境界当作是真心了;可是这样子 admin

2020-08-28

  或者是说,到底有没有阿罗汉存在?到底有没有见道须陀洹存在?或者是说,到底现代人能不能实证初果呢?能不能实证二果、三果、四果呢?乃至是不是有菩萨可以实证声闻的解脱呢?是不是有菩萨可以实证第识——永恒存在的如来藏呢?这个都是属于见惑所摄的。也就是说,这个在见解上面应该要把它厘清楚的,如果在这个地方没有把它厘清楚,没有把疑惑断除掉,那他必然导 admin

2020-08-28

  一切法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第识如来藏;佛菩提道证悟的目标,就是这第识如来藏。因此在证悟之前,要先作第识如来藏的方便观行,若尚未证得第识如来藏,不具慧眼,还无法现观如来藏的运作,也就无法对如来藏心体直接作如实观行,就只能作方便观行。要如何作方便观行呢?马鸣菩萨说:谓观一切法本性无生。就是在现象界中藉种种事相去作观察,一切法本性无生。譬如意识觉 admin

2020-08-28

  这里所说解脱果的正因,与二乘菩提所说有所不同,这里所说是从第识如来藏来作观行,而不是从二乘菩提的蕴处界空相去作观行。接着,能止息方便,所谓惭愧及以悔过这句是说,止息方便是证悟佛菩提的正因,为什么叫作方便呢?因为有方法所以叫作方便。方便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让学人把妄心止息下来,不能住在虚妄想中。要用什么方便方法,来止息妄想呢?马鸣菩萨说:用惭愧与 admin

2020-08-28

  第二,出世三宝,随类应现的化身佛、应身佛以及报身佛叫作佛宝;四圣谛、正道、因缘法以及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的法道,叫作法宝;证道的四向五果以及三贤十地菩萨,叫作僧宝。第三,自性三宝,所谓自性就是指空性,什么是空性?只有第识如来藏的真如法性才能称为空性,空性心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的根本佛心,叫作自性佛宝;自心如来藏所有的妙法,叫作自性法宝;证悟如来藏 admin

2020-08-28

  什么是涅槃?就是涅者不生、盘者不灭,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也就是依不生不灭的第识如来藏来安立名称,而不是外于如来藏另外有涅槃可说。所以依如来藏的四种不同境界,施设了四种涅槃名称,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这四种涅槃的理体,都是第识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说,依凡夫地乃至佛地的第识如来藏,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体性 admin

2020-08-28

“第四目参究牢关:思惟修:配合所阅经典,于定中思惟:识得真心本性,要脱生死……”除此以外,每年精进禅三的报名表中,亲教师的审核项目中也有一项定力的考核,要求亲教师应审核报名参加禅三者之定力;这是因为若无定力支持,不能降伏烦恼,心仍刚强难调,则见道后无能成功转依于断三缚结的观行智慧,也无能成功转依于明心后所证的第识真如境界。不 admin

2020-08-04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大愿文殊师利菩萨十种大愿(另据《华严经.净行》有一百四十一愿)普贤菩萨十种大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另据《大悲心陀罗经》有发愿偈)大势至菩萨大愿 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来源:《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海尘所发五百大愿(释迦牟尼佛往昔为海尘婆罗门时)海尘心生一念:我已于如来前劝无数眷属皆发菩提心 admin

2020-07-30

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天童将舍寿,驰书大慧请主后事。慧至,问师(天童)安在,侍者曰:“无恙!”慧笑曰:“钝鸟!”天童闻,乃书一偈以遗大慧,中有“钝鸟离巢易,灵龟脱壳难”之语。后世未悟之人,每认木讷寡言深藏不露者为钝鸟,皆错解天童意也。当知天童遗偈大慧,其意有二:一欲大慧度彼钝鸟弟子,谓其弟子空有四禅功夫而不求悟,能证俱解 admin

2020-07-28

  所谓人无我,乃是观察五蕴、六入、十二处、十界,都是虚妄的,无有一法是真实。能够如此了知,以及能够现前一一观察蕴、处、界诸法都没有真实我的体性,就有了人无我智。例如佛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开示: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 admin

2020-07-27

  接下来谈什么是“心境界”?乃是自心如来第识所住极寂静的境界,亦是《心经》所说无五蕴十界、无四圣谛,也无十二因缘之境界,也是《金刚经》所说无四相、离一切相之境界。这样的境界,是证悟的菩萨亲证后现观的境界。由于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可以现观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离见闻觉知、自性清净,以及现观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里无有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 admin

2020-07-27

  所谓苦谛真如,是指众生无始劫以来,因为七转识虚妄熏习,以及执取六尘境为真实有而造诸业行为因,使得第识执藏了生死业种,这样的体性也就是第识本体能执藏过去、现在、未来三界有的苦种,于因缘成熟时,就能成熟异熟果报。譬如:过去世常杀生,今世得短命报;往世喜欢打拍众生,今世得多病报;过去世常恼乱众生,今世得丑陋报;过去世常显说恶法,不能受持修学熏习正法, admin

2020-07-27

  诸如上面所说,都是第识如来藏能圆满成就诸法的体性;而这样的体性,刚明心的菩萨仅能少分了知,地上菩萨能多分了知,一直要到成佛时才能究竟了知。所谓依他起性,顾名思义,就是必须依著他法才能出生的体性。譬如眼识,乃是依于眼根与色尘相接触后,才从第识出生的法,是本无今有的法,所以是虚妄法。眼识既如是,耳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都是依于根与尘相接触之后,而由第 admin

2020-07-27

  如果想要亲证于六尘都如如不动的第识如来藏,应该不即、不离蕴处界及诸法等法,于一切法当中去参究;也就是要建立蕴处界及诸法等法本来虚妄的正确知见,以及最主要的是肯将虚妄的意识心死却,参究时才不会落入见闻觉知的范畴中;如此才能外于见闻觉知运作的范围,去寻觅本来离见闻觉知的第识如来藏;若无法建立如是正知见,不肯将见闻觉知心死却,就算是去参禅,找来找去都 admin

2020-07-27

  而欲证入初地之入地心者,须具足四个条件:一、无生法忍的智慧(识心王之一一心皆确实亲证,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等亦已确实亲证者,即是已亲证人无我与法无我之初地无生法忍者),二、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消除私心、慢心、瞋心……等异生性障,至少发起圆满初禅的禅定功德,以及解脱道极品三果的解脱功德) admin

2020-07-23

  ……有人如果证得如来藏而获得金刚三昧了,我见也会同时断除的,当然不再认取十界为真实的自我,而以如来藏为自己转依的真实心;于是不再落入我所之中,烦恼减轻;而七住菩萨位的智慧功德也发挥出来了,于是他的心光就开始显露出来;鬼神们看见了,自然会知道这是证悟圣者,至少也是个初果人,为了避免担负大因果,也因为看见许多护法神在护持着,当然不会起恶心 admin

2020-07-23

  在一切法界中,你找不到有一个法可以毁坏这个第识如来藏,所以称为金刚心。这个金刚心就叫作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到达佛地时改名为无垢识。(------《金刚经宗通第一辑》<略说金刚经宗通>)韦陀赞韦驮天将,菩萨化身,拥护佛法誓弘深。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祈祷副群心。南无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摩诃萨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摩诃萨南无护法 admin

2020-07-23

在佛世的正法时代,大多数的众生都是善根深厚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很适合修学禅定,所以在当时,即使是外道也有许多人证得四禅定,而因此发起宿命通、天眼通等等通力的人也非常的多。所谓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以及他人过去生一世、两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的宿命,在当时所造作的善恶业;如果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的话,甚至能够知道万大劫以前的事;而地以上诸大菩萨 admin

2020-07-23

  也就是说,菩萨可以在得证无生法忍的时候,最后在地得到于相于土自在,你可以变化一切的身相,然后该被人家杀的,因为杀的因缘而能够教化对方,或是教化一些世间,这样的话被杀就无所谓;乃至于说需要的时候,你都可以入三恶道。本来已经没有三恶道的业,可是菩萨可以因为愿力来变现,这样的话你只要稍微轻微的作意,马上就可以变现一个地狱的报身,然后跟地狱的众生在一起, admin

2020-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9   …   150   151   下一页»   共3007条/151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