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至于修慧呢?佛法要修福修慧,修慧就要观慧有两种,一个就是小乘的解脱道,就是观五阴、十界的虚妄,就是这篇故事告诉我们的,能够观五阴、十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我们就愿意厌离;厌离这个三界,那就能够得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至于解脱道的慧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它的修法,就是要参禅来悟这个如来藏,知道我们的身心乃至山河大地,简单说 admin

2020-07-06

  第一个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善解义趣!他善解,非恶解,也不是错解!所以说,上品中生条件的五个资格的第一个,就是要能够善解义趣,他不是错解,不是谬解,而且他要了解第一义真实理趣的旨趣,而不是六识论的那些——否定了如来藏的这些,而是要以识论的旨趣为主要的经典依据。所以说这个部分,他第一个条件是善解义趣!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呢?他要对于第一义心他不惊 admin

2020-07-06

  那佛经里面哪里有讲到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呢?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这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落实于正道的修行,必须要落实于佛法——佛所开示给我们正道的修行。正道在《佛说阿那律念经》里面有说到,正道有世间的正道,也有出世间的正道。那什么叫作世间的正道?什么叫作岀世间的正道呢?正道有正见、正思,还有正语、正行、正治、正命、 admin

2020-07-06

  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有三十二相、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适。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半夜,弥勒出家;即其夜,成无上道。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变震动,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弥勒已成 admin

2020-07-06

  ─正觉同修会─────────────────禅宗自从天竺流传下来时,本来就是实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第识如来藏,传入中国以后仍然如此、法同一味,都是实证经中所说的法离见闻觉知的如来藏,即是经中所说无觉观者名为心性的第识如来藏,一向不以离念或有念的灵知心作为修证之标的。正觉同修会的实证即是第识如来藏,正是中国禅宗古今实证者之所证;千年前提倡默照 admin

2020-07-06

  譬如声闻道就是要修四圣谛、正道,缘觉道就是要修十因缘、十二因缘。可不管是声闻道或缘觉道,最后的目标就是要断我见、断我执以及断我所执,这样才能出离三界生死苦。菩萨所修的道叫做佛菩提道,最后的目标就是要究竟成佛。那么佛菩提道应该修学的法,除了要把声闻道和缘觉道所修的法,统统都要函盖进来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要明心证真如;然后再依真如心的总相与别相,以及对 admin

2020-07-06

  在家众受戒的种类有:三归五戒,也有关斋戒(或者称为关戒斋)以及菩萨戒。出家众就分为:沙弥跟沙弥尼戒,还有式叉摩尼戒,还有比丘尼戒跟比丘戒以及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在家众跟出家众都可以受戒的。那三归五戒呢?一般学佛人大概都很清楚,三归当然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五戒就是: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跟戒酒。关斋戒它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admin

2020-07-06

  《成唯识论》 《识规矩颂》唐玄奘大师颂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贪嗔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admin

2020-07-06

上一周我们讲《妙法莲华经》一百六十页倒数第二行,“得千二百意功德”,谈到从《楞严经》引述出来的一段经文,我们讲到第一句“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这句已经解说完了,那么接著说:“唯圣与凡无不包容,”也就是说意根对于十方三世一切法,不论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全部默容,所以有一千两百功德。因此不论是圣者与凡夫,所 admin

2020-07-03

  自古以来,未能亲证般若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者,从蕴处界诸法之缘起性空、蕴处界诸法不能自在无有自体之无常空为依据,并以与境界分位差别相应之意识,妄想为唯识经中说的第识无分别识及《华严经》中说的万法唯识之识,于心中建立这样的错误基础而谈论般若经中所说诸多空义之体性;以意识觉知心意会、套用此空之体性而归属于般若,以意识心来观察蕴处界诸法自性空之体性无有 admin

2020-07-02

  七地满心将进入地时,菩萨之阿赖耶识去除故意所留最后一分执藏分段生死之阿赖耶识性以后,亦断尽烦恼障所摄之一切习气种子,成为唯存无记异熟性及种子变异之异熟识;乃至进修至佛地,意识心具足证知第识所含藏之一切种子而圆满一切种智,此时已修除无记之异熟性及种子变异性故,第识金刚心之异熟识名称不复存在,改称为佛地纯善之无垢识;如是圆满具足亲证者,方是证得一 admin

2020-07-02

  《心经》是佛法之中般若诸经的精华,所有言说语句皆以围绕法界实相心第识而说,依般若智慧讲佛菩提道的次第修行,依据实相心而说解脱道的涅磐境界和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境界。同时也是在说禅宗学人由证悟如来藏心、眼见佛性直至过牢关而证得有余涅磐的种种境界。《心经》所论述的解脱道并非是以二乘菩提由现观十界和五蕴的虚妄而断我见我执,取证声闻缘觉的解脱果,证得无余 admin

2020-06-26

   大乘真见道之实证,即是证得第识如来藏,能现观其真实而如如之自性,名为证真如;此际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至证悟般若不退而继续进修之第七住位始住菩萨,转入相见道位中,历经第一大阿僧祇劫中三十分之二十有四的长劫修行,同时观行三界万法悉由此如来藏之妙真如性所生所显,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如是 admin

2020-06-20

  可是,这样“有漏已尽”还不能出离三界生死,因为还有个无明漏;所以乃至证得解脱以及部分已证得灭尽定的人,都还要再修不放逸行,因为他们还有无明漏未断。那无明漏是指什么呢?是喜爱于非想非非想定中的觉知心继续存在,在《阿含经》中世尊说这叫作我慢。这不是一般人讲的我慢,一般人讲的我慢是相对于别人而生起慢心,其实只是慢或过慢,或者慢过慢;《阿含经》 admin

2020-06-20

  但是佛陀这样作了多久?大约四十九年吧?二转法轮般若期有二十二年,后来第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期则有年,就是大约四十九年。让大阿罗汉们这样子熏习,就好比大富长者让那个穷子先挑粪二十年;长者子挑粪二十年就好比是熏习声闻法十二年,所以在声闻法中修学其实就比如挑粪。然后让穷子了解库藏的内容,就是让他在库房里面当工人,懂得该把什么宝物送进去存放,什么宝物该拿出 admin

2020-06-20

  其实我们只是奉行世尊的教导,而世尊的意思是说,你既然如实演讲《法华经》,那《法华经》所说的“此经”,跟《金刚经》所说的“此经”是一样的,就是讲第识如来藏,是讲诸佛的自心如来,是讲三世诸佛教导的真如心,这才叫作“妙法莲华”;离此以外没有妙法可说,更没有出污泥而清净不染又能生诸法的莲华可说。所以演述此经的时候,不管对男子 admin

2020-06-20

  也许有人想:“修证大乘法,证第识如来藏,这是天经地义的,为何还须要忍?”然而诸位要想想看,你们学佛以来,是何时有听闻到人家说“要证第识才能算是佛菩提道的入门”?你追溯的结果,就是第一次看见正觉同修会的书,或是读到正智出版社的书,才第一次对自己作了这样正确的教导。以前是没有人这样教导的,所以大家学了二十年、三十年,对于佛法的内 admin

2020-06-20

  但因为他不晓得有“此经”第识妙法莲花,他恐怕色身如果也灭了就会成为断灭空,所以他把四禅天的色界天身留著不灭,就在自己的天宫中留著色身坐在那里而把觉知心意识灭了,自以为是入了无余涅槃。他不晓得在那个无想定中,或者说他生在无想天中仍然是有寿命的,那个寿命还是要依于他在四禅天中的无想天身,也依于他的四禅定力而有,更不晓得还有意根、如来藏都在, admin

2020-06-20

  所以空如来藏讲的是祂与烦恼不相应,这就是第识心如来藏的体性。如果与烦恼会相应的心就不叫作空如来藏了。这个与烦恼不相应的如来藏心,是不是一无所有?是不是全无功德?不然,祂有自己的自性,除了含藏七识心的自性以外,还有许多独有的自性,不是七识心所能拥有,因此说祂具有超过恒河沙数与祂同在、与祂有关,却是愚凡所不能分别的不可思议佛法;由于祂有这样的自性,所 admin

2020-06-16

  ”(《大宝积经》卷十五)弥勒菩萨开示:如果仅是剃除著染衣而被称为出家人,这样的出家人其实具有出家表相而已,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佛所认定的而真正的出家人,那就是菩萨,因为他能够实证自心如来本来离一切相,了知自心如来本来具足一切法,了知自心如来具足三乘菩提的内涵;并以此正知见在三界中成熟一切有情,能够这样说法利乐有情的真实义菩萨,才是真正的出家的 admin

2020-06-16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9   …   150   151   下一页»   共3007条/151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