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禅宗公案引发佛弟子生起参究的疑情,进一步开悟明心实证第识真我31,并且有其实证智慧的具体内涵。《增壹阿含经》卷31〈力品第38〉:是时,鸯掘魔闻此偈已,便作是念:「我今审为恶耶?又师语我言『此是大祠,获大果报;能取千人杀,以指作鬘者,果其所愿。如此之人,命终之后,生善处天上。设取所生母及沙门瞿昙杀者,当生梵天上。』」是时,佛作威神,神识霍寤:「诸梵志书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虽然广有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一),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 三摩地

2018-07-23

《央掘摩罗经》云: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住世余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持诸同类是亦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六祖大师曰:汝慎勿错解经义。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此事古今多有,而于今为烈。积非成是,深入禅子心中,难转难移。我无名气,复无师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禅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句话没有错;因为第识实相心如来藏,不论众生是否已经证得,他的如来藏都是恒常分明显现,不曾一时被遮盖,只是未悟的人不知道。已经亲证真悟的人,都是可以现前观察,祂在一切众生身中这样子运行不断,并且能由众生日日受用运行之中,让众生来日日受用。可是众生日日受用却不能知,所以,禅师就称之为“日用而不知”。古时候禅门学人日常 三摩地

2018-07-23

意思是说,这位首座倒有四禅定的功夫,可以端坐迁化,可是先师石霜禅师所证的真正意旨,却是连作梦也还梦不到。或许有人会质疑,这只是中国禅宗狭隘的界定禅师,那我们不妨再举经典中圣教来加以印证。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天子!此禅师者,于一 三摩地

2018-07-23

禅门经典中有关的语句处处表明,禅宗所证,即是第识如来藏:(1)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同古同今契物契我。正体一如非生非灭。所以道。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夫如是则生未尝生。灭未尝灭。去未尝去。来未尝来。都卢是个如来藏体真如正性。敢问。提举中奉。即今在什么处。还委悉么。无生无住着。处处是全身。……檀越请小参。师云。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人一定会认为五蕴十界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法,是我们可以依靠的,是不坏的本体。通常大部分的众生都会去认定自己的意识心,把意识心的种种相貌当作是真实的自我,譬如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的心。所以又把我见叫作身见,因为这个意识心,我们会认为祂好像是我们永恒的身体,所以叫身见。因此,想要证入圣果的第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要能够断我见、身见。能够断我 三摩地

2018-07-23

注解²、有情之心识共包括个,末那识是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行相非常微细,凡夫很难触证到祂的存在,但祂其实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祂的体性是处处做主,恒审思量的,心理学里说到潜意识的特性可以说是介于这个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六识意识之间的,当然这个自我因为也是依缘而生,虚妄不实的,所以并不是真我。-----微信公众号《心香2013》2014-06-27<真正的慈悲是一种存在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的话他就可以由断我见的功德,而能够把进入大乘见道实证第识如来藏的这个资粮准备好。这样子这个菩萨他就已经把大乘见道的资粮完全准备好,他就可以很快的在遇得真正善知识之后,他就有大乘见道的因缘。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35集四加行之例释》正礼老师开示(原标题:什么是大乘的四加行?)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说具有声闻种性、缘觉种性的人,他要修大乘的四加行,要能够实证菩萨的初果,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心中没有办法在大乘法中,跟菩萨要实证第识如来藏这样子的一个法完全相应的。也就是说,如来藏这个法祂是世出世间,可是声闻、缘觉人他们所要实证的只是出世间。所以说,因为如来藏第识是世出世间的胜妙法,所以说如果心中只有出世间而没有含摄世出世间的话,这样子的 三摩地

2018-07-23

而这个法界实相、生命根源,就是众生皆有的第识如来藏真心,也就是《心经》所讲的心;找到这个不生灭的真心,就是禅宗的开悟明心。而五阴灭尽后的涅槃本际,其实就是如来存的境界。可是,在这里我们还是要提醒各位菩萨,虽然五阴无常,不须贪爱执著,但是身为菩萨道的修行者,仍须善用每一世的五阴,好好修道、护持正法、利益众生,否则一旦离开五阴,也就无法成就佛道了。最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如果断或离贪瞋等法,但是我见没有断,那还是要继续轮转生死;断、离贪瞋等法只是一个短时间离开人间的生死,最多只有万大劫,仍然要回来人间又重新开始人间的生死。所以,断我见才是最重要的,远比明心与见性更重要;明心与见性的重要是为整体佛教,为全体众生而说的;因为如果能明心、见性,渐渐发起道种智,就能护持正法,不让任何人破坏,所以是为全体众生考虑,也 三摩地

2018-07-23

此是上品忍,从此以后,心心无间,不久后有可能因一念相应,而有因缘机会于历缘对境中入真见道位--证得本来面目、生命之实相、圆成实之唯识性、第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智慧--或入第七住位、或入十行、十迴向位,乃至入初地等不一而足。以此「双印能所取空」,心得决定,说名发起「无间定」,将来必入大乘真见道故,而说此位乃是世间第一无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这就是窥基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法之见道,则唯有亲证第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实相智慧一途,别无他途;离如来藏之亲证而说有般若智慧可证者,都属谬说。这里导师明白的开示:首先要确立断我见的目标,然后才是证得大乘见道,如此才能成为实义菩萨。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必须了解这样的次第后,如实而行,对我们而言,断我见是首要目标,一切精力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而行,只有真实断除我见后,再迈向见道位, 三摩地

2018-07-23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念众:如来圣众善趣正趣,向法、次法,顺行如法;彼众实有阿罗汉、趣阿罗汉,有阿那含、趣阿那含,有斯陀含、趣斯陀含,有须陀洹、趣须陀洹,是谓四双辈。谓如来众成就尸赖,成就三昧,成就般若,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彼如是念如来众,若有急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攀缘如来众,心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五阴十界,还错认执着一法为我,为我所拥有的人,即使他了解意识是生灭的,即使他认为自己已经断我见了,实际上他绝对不可能是真实断我见。这个后面的我们所引用的经论,乃至所说到的理证,都会再就这一点有更进一步的解说。而我见不断,明心非真。我见不断,既然还执着五阴十界某一法为我、为我所,那么你明心,你所谓的证得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个如来藏、这个第 三摩地

2018-07-23

依于这样子的从文字般若、从观照般若,而终于证得小乘实相般若,也就是小乘的沙门四果断我见,菩萨的断我见不会离开这声闻道、声闻菩提的这样子,依于四念处、依于正道、依于所谓的三十七菩提分这样子的实修而来证得。而菩萨们所需要了解的,就是说小乘有小乘的四念处,大乘也有大乘的四念处;小乘有小乘的正道,大乘也有大乘的正道。当我们提到四圣谛、正道的时候,或 三摩地

2018-07-23

甚至大部分的人,应当说几乎都是还没有抵达信不退的地步,也就是在六信位还不满足,遑论七信、信、九信、十信,到初住位呢!你要能够到初住位,才会说作种种的甘愿,才会说:我就是菩萨,我就是顶这个菩萨名,要在三界中出生入死;二乘人能够解脱我不羡慕,一点都不欣羡!能够如此才是菩萨的行谊显示了一分而已。所以,我们也不应当诃责这个当事者所认识的这个人,因为信力不 三摩地

2018-07-23

甲、识阴的定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云: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识阴。这是说,眼识、耳识乃至意识等六个心,都是识阴所摄。意根并不摄在识阴中,因为意根是根,是意识或识阴六识出生所依的依根,是由意根与法尘为缘,意识方能从名色所缘的第识中出生,而且必须靠意根共同运作而为助缘,意识才能继续存在及运作,故意根是意识出生及运作的必要条 三摩地

2018-07-23

色蕴者,谓色法积聚之义:色蕴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因,复以往世六识无明熏习为缘,是故阿赖耶识与意根入胎而取受精卵,而从母体中摄取四大以造色蕴五色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之扶尘根与胜义根);具此五根之后,「外法光明所照」则意根有念,于是促使阿赖耶识出生色蕴所摄内相分五尘,于五尘中则有意根所触知之法尘显现,皆属五蕴之十界所摄;由是缘故,总说色蕴有十:眼根、耳、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