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谓十八界,就是指六根、六尘和六识,这是一般学佛人都知道的道理。人间的六根即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及意根;六尘则是指内、外相分的色、声、香、味、触、法;六识乃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如是六根、六尘、六识合称为十八界。所谓界,就是界限、局限的意思,也是功能差别的意思。也就是说根、尘、识各有各的功能差别。譬如眼根能触色尘,而不 三摩地

2018-07-21

那业种到底谁来记录呢?就是由这个不是六识的心识,就是由这个阿赖耶识来储藏、来执藏。而且众生就是喜欢这个阿赖耶,所以南传的经典,这个阿含就直接说:阿赖耶,众生是乐、是满足、是欣喜。所以,这个执藏性是大家想要有的,这执着性是大家想要出生的。不是因为对于色身的满足而想要出生,因为色身不是终究最究竟的乐处;因为这三界之中有无色界,所以你也不能够说色身是最究 三摩地

2018-07-21

依他起性是由六根还有六尘相触,相触的结果就会在这个根尘相触的地方,由阿赖耶识流注了六识心的种子而出生了了别六尘的六识心,这就叫作缘起自性。因为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叫作缘起自性,也可以说因为这些法,它都必须要依赖其他的法作为因缘才能够生起,就像我们前面为大家说明的,说前六识都必须要有祂各自的俱有依,才能够生起运作,所以说祂是必须要依赖著他法作为因缘 三摩地

2018-07-21

但是意识为识阴六识所摄,识阴是六根、六尘相接触而有,其中六根是五色根及意根。意根无始劫来就在,祂携阿赖耶识投胎,由于阿赖耶识藉著父精母血及母亲的四大,少则三、四个月,多则五、六个月,而长养了五色根。因为有五色根能够接触外五尘,由阿赖耶识变现内六尘,再由阿赖耶识出生了六识;外五尘是由共业有情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山河大地之器世间。由于六根、六尘、六识及诸 三摩地

2018-07-21

六识出六门六尘是。」(6)宗镜录卷第四十九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心性本无来去。亦无起灭。所经行处。及自家父母眷属等。今所见者。由昔时见故。皆是第八含藏识中。忆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种子识。亦名含藏识。」(7)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第二十四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又古德云。若取自己自心为究竟。必有他物他人为对治。又佛谓富楼那曰。汝 三摩地

2018-07-21

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原标题:如来藏是法界藏,是法身藏,本来而有,清净) 三摩地

2018-07-21

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法剎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盘。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盘。世尊。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如来藏者。堕身见众生颠倒众生空乱意众生。非其境界。」「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烦恼所染。 三摩地

2018-07-21

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何以故?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世尊!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如来藏者,堕身见众生、颠倒众生、空乱意众生,非其境界。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 三摩地

2018-07-21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云何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huò)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燋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 三摩地

2018-07-21

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 三摩地

2018-07-21

佛已经开示: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当然是极寂静没有丛闹的境界;如果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有任何一法存在,不论是五阴或者十八界之任何一法存在,那是愦闹不寂静的境界,不符合佛在四阿含开示的涅槃寂静的道理。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透过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观察蕴处界之外真实有一个本际存在——也 三摩地

2018-07-21

这样的体性,对教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一定不会相信。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认知的心一定有分别,不离意识所行境界,衪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可能是从本以来不分别,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没有不清净的。由于他们不相信经中开示真心清净,所以不承认真心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成为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可是他们怕被别人评 三摩地

2018-07-21

又菩萨亲证真心后深入去观察,发现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祂离见闻觉知,不会六尘,所以无智亦无得,因此菩萨转依无智亦无得的真心,才是《心经》所说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菩萨以真心无智亦无得的体性深入去修行,他会渐渐发现已经没有种种罣碍来阻碍菩萨的修行,所以菩萨心里不会有种种恐怖事情出现 三摩地

2018-07-21

大乘的人无我的证得,则是由亲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而现观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实证蕴处界存在的同时,这个如来藏心也必定存在,然而不像六识心般有起灭、有种种三界中的心行;实证实相心的空性,无我见、我执的无我性,又对于祂所出生的六尘万法不闻不见,没有三界法的我性;因此,双证实相心本来无我以及不分别六尘万法的无我性。这就是大乘所证的人无我。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这个人就主张说,我们平实导师所说的无想定是灭除六识的这种状态;他提出反对,他主张无想定是有觉知的,然后对于平实导师说四禅天里面所谓的无想天,他是没有六识的这件事情,提出很严重的质问。可是这个就是悲智这个人,对于所谓的无想定这三个字,产生了很严重的文字障。因为在阿含部里面,所谓的无想定,其实它有好几个意思,基本上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指,无色 三摩地

2018-07-21

大德来函所举彼说云:【【玄奘菩萨之「八识规矩颂」亦说明「转识成智」唯于「欢喜地」初起;第六识颂有「发起初心欢喜地」、第七识颂明「极喜初心平等性」等句。萧老师如此建立,似乎有别大乘唯识教!而萧老师于《明心与初地》一册中却只论「七住」与「初地」慧力差别,却未交代与诸经论相异因由,未免有所不足。】】此亦是彼严重误会者所作错解之说也!谓玄奘菩萨所说者与余所 三摩地

2018-07-21

:无余涅磐中,没有了色法,心法也不存在了,即是五蕴之中色蕴灭除了,受想行识依次无存;眼、耳、鼻、舌、身包括意识不再起了,意根自我灭掉后,六根、六尘、六识即全部灭失,即是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没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根、六尘、六识灭失了,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意识界的见、闻 三摩地

2018-07-21

但是这个道理,若只是在六识心上面来解说的话,未悟的人就可以了解其中的道理:六识心王都是见分,所见的六尘都是相分。若是进一步说到前六识的四分、第七识的四分、第八识的四分时,未悟的人就不可能理解的了;即使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当他回心而入大乘法中,在还没有证得第七、八识的时候,他们还是绝无能力真正听懂这种深妙法的,只能似懂非懂罢了!所以从诸地菩萨所修证 三摩地

2018-07-21

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想想看,如果你用六识来解释这一段,六个识,我们来看六个识有没有办法无所住:当一个人在看东西的时候,当你看了这个东西以后,其实你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当你在六尘上面接触了六尘的时候,你已经分别完成了。也就是说,接触六尘以后,三个刹那你就已经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了,那知道什么东西,就一定是有所住。所以这里在讲的,不是在讲要你把你的六识 三摩地

2018-07-21

由以上的说明可以证明,于证真如之前,必须先修四加行,才能在心中完全相信另有第八识如来藏恒存而非单有识阴六识与意根存在,因此愿意求证之,实证而不退转以后才是进住于真见道位中。关于四加行的如实观修,会有四个结果:煖、顶、忍、世第一法。今依《成唯识论》略加说明,借以建立学人之正知见,方免混淆: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