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个阿陀那识不是一般凡夫能穷究其底,所以说是甚深;也是趣向寂灭的二乘人所无法通达,所以说之为甚细;依阿陀那识为住处,转生六识身,缘击便生转识波浪,就好像大瀑流一样流注不断。世尊在凡夫和二乘愚人面前,常常都不开演这个深妙法,惟恐他们分别之后执着为我。从这段中其实已经明说:阿赖耶识具有执持诸法种子及有根身之微妙功德。可是有人读之不解,闻说经中说有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性的本质──佛性不是六识的知觉性,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本书所说见性的意思,是说禅宗的重关──证悟看见佛性,是《大般涅槃经》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这不是明心时看见如来藏具有能使人成佛的自性,更不是指眼识的能见之性。佛说诸菩萨所证的佛性有四种层次:凡夫菩萨所知道的佛性、未入地的十住菩萨所证的佛性、已入地菩萨所随顺的佛性、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本书所说的 | admin 2018-07-21 |
![]() |
丁、识阴的苦集由于识阴六识心都必须以五色根为缘才能在人间出生及存在,那么识阴六识就一定不可避免的会与人间的种种六尘接触,一定会被六尘中的许多境界吸引而产生执著;譬如对六尘的执著与贪爱,譬如对五阴所拥有的世间财产、名声、眷属……等,产生了执著,坠入我所的执著中,这是最粗浅的识阴苦集;为何说这是识阴苦集呢?因为这些都是识阴相应的法相,是识阴 | admin 2018-07-21 |
![]() |
大善知识会很难寻找吗?以前当然很难说,但是现在有了萧导师平实菩萨大菩萨,这一切般若经典的根本实义,就可以迎刃而解:当下的真心处,因为不会六尘,不会有妄心的见闻觉知,所以祂无言无说,而现下的妄心处,就是我们平常的这个前六识心,会于六尘相貌中起了见闻觉知,然后由第七识末那继续攀缘,作意,决定,这些就不得说是无言无说。所以一切的状态,就是以真心妄心一起和 | admin 2018-07-21 |
![]() |
《楞严经》讲五蕴十八界之见闻觉知性:“不是因缘,不是自然”,六根六识六尘及见闻觉知性不是二乘所讲的唯因缘生,也不是外道讲的自然生,都是如来藏所显现的;此即证得七住菩萨的法智类智---你只知道一个总相、一个总体而已:“哦!这就是如来藏!”譬如非洲森林中的土人,不知道汽车是什么?人家跟他形容:“有四个轮子,可以开著到处跑。” | admin 2018-07-21 |
![]() |
思惟的结果:名色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这个“识”的关系,这个识就是过去世的识阴六识,才会有今世的名色出现;而过去世的识阴六识的出现,乃是过去世造作了种种善行、恶行的缘故,而有过去世的识阴六识的出现;然而会有过去世的种种善行、恶行的造作,是因为有无明的关系。知道有无明以后,已经推究到顶,无法再超过,因此只好顺推回来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 | admin 2018-07-21 |
![]() |
”意思是说,要在心中先建立正确的认知:每一个人都有八个识,除了识阴六识及意根末那识以外,还有一个自己从来都不知道的第八识如来藏,名为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恒时显示其真如法性,是每一个人都各各本来自有,而这个真识能执持各人所造作的全部善业、恶业、净业、无记业种子,舍寿时依所造的业种而转生到下一世去,由祂变生各人下一世的色身与识阴觉知心,具足五阴 | admin 2018-07-21 |
![]() |
都是因为有这个无明,所以就有了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会有名色,必定会去投胎;因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了六识;因为有六识,有名色,所以就会有六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就有触……一直到老病死忧悲苦恼。因为有这个所以有那个,这就是“此有故彼有”。当他们这样现观以后,最后说“此灭故彼灭”。如果我把无明灭 | admin 2018-07-21 |
![]() |
也就是说在探讨我们有情,每一个生命都有八个识,也就是要有眼睛的眼识,同样还有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除了前面这六识之外,还会有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意根,还有第八识,叫作如来藏,或者叫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我们有情,就是具有这八个识,可是一般人都只知道六个识。也就是说都只是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可是对于这个第七识跟第八识,都不了知,那我们佛 | admin 2018-07-21 |
![]() |
由于意根种子从如来藏中不断地流注而出,无始劫以来未曾刹那间断(不像“意识觉知心”在眠熟、闷絶、正死位、入无想定、入灭尽定时会断灭消失),于一切时中恒时不断地审度一切法尘,而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不断地指挥六识造作种种善恶业,所以说末那识恒审思量一切法。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意根末那识恒与相分相应,无有中断时,白天清醒位时,恒藉内相分而与外相分相 | admin 2018-07-21 |
![]() |
也要教导修学者第一义的知见:如来藏即是第八阿赖耶识,祂是根本识,无前六识见闻觉知心之知觉性、分别性,亦无第七末那识之思量作主性。但祂有本觉性,能了知众生心行,能知器世间、有根身、诸种子等法。阿赖耶识虽因七转识的染污熏习,出生有漏三界、六道、五阴万法,使有情漂溺其中,轮回流转不息;但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自身空寂,不与我见、我执、法执相应,自性清净犹如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此说明如来藏心即一实境界即一法界,有彼无明(无始无明-不悟如来藏),不了由如来藏心一法界故,出生六根、六尘、六识,乃至生十八种受。所以只有证悟如来藏心者才是打破无明,了如来藏一(真)法界,如此便可无间转依真心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断我见的观行,你在禅三前得要独自坐下来,好好去思维弄清楚,色受想行识一一弄清楚,十二处一一弄清楚;十八界一一弄清楚:六根、六尘、六识都弄清楚,都观察出来:果然六尘虚妄,六识虚妄,六根也虚妄。当你观行清楚时,就把破参明心的前方便完成了,就不必在禅三道场一次又一次被打回票。只要我见断除了,平时也有熏习如来藏体性的正见,当你一找到如来藏时就能承担,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十四者有五神通之觉知心,此亦是意识,不出六识界,与神通境之六尘相到故。十五者无相念佛之知觉心:今时因拙著《无相念佛》一书而学会无相念佛者渐众,然有部份人于学会无相念佛时,即以无相念佛之觉知心做为自心真如,此亦错会,仍是意识心;必须进前参取自身一向远离见闻觉知之自性真如,如拙著《悟前与悟后》所示:以见闻觉知心觅取离见闻觉知之心,见闻觉知心与离见闻觉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了五色根、意根及内相分的六尘相彼此相触,而由如来藏出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生起分别、判断、分析、领纳,即是识蕴六转识。识蕴是心法,受、想、行蕴,也是心法。受蕴:有情皆有领纳苦、乐、忧、喜、不苦不乐等受,故名受蕴。对于诸受的境界,能加以了知就是想蕴。因想而起身口意行,出生善念、恶念,起贪、瞋、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丁、识阴的苦集由于识阴六识心都必须以五色根为缘才能在人间出生及存在,那么识阴六识就一定不可避免的会与人间的种种六尘接触,一定会被六尘中的许多境界吸引而产生执著;譬如对六尘的执著与贪爱,譬如对五阴所拥有的世间财产、名声、眷属……等,产生了执著,坠入我所的执著中,这是最粗浅的识阴苦集;为何说这是识阴苦集呢?因为这些都是识阴相应的法相,是识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里的识就是识蕴的六识,意是指恒审思量的意根(末那识),意与识合并起来就是心——七转识的妄心。禅宗所谓离心、意、识参,是说此心、意、识是妄心,不要将妄心当成是真心,也不要将妄心所变生的种种境界当成是悟境,否则即是祖师所斥之光影门头弄识神、鬼窟里作活计。参禅固然要往离心、意、识的方向去参,然参究离不开心、意、识的直观,否则就成了修定,修定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世间就是四大五阴,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如果离开了这个世间,要求觉悟,就了不可得。我们要想在一念不生中,也就是无念、离念中去追求悟,更不可得。禅必须要起个疑念,在世间—也就是五阴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起的万法中去体究,才有开悟的因缘。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叫我们除烦恼,不是叫我们不起爱憎心,反而要我们在各种烦恼里面,在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哪些众法合成此身?由六根、六尘与六识合成此身,而这个五阴身如果不是六尘与六识在其中运作,这个身体就是死人,所以这个色身还是要具足十八界才能运作,所以真的是众法合成此身。所以这个色身生起的时候,其实也是依靠众法而生起的;这个色身坏灭的时候,也是因为众法灭失而而消灭的。因此色身的生起是靠众法:如果不是有众法,如来藏入了母胎,永远就在母胎中,不会生长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六识、六尘灭了,但六根里的意根应该不灭。」我们再问:「意根即是末那识,意根如果不灭,那佛是不是讲错了?佛说入涅盘时十八界俱灭,但你只灭十七界,是你错?还是佛错?」又是死胡同一条,所以必定是十八界处另有涅盘本际。然而他会引述佛语:「虽然十八界灭,但不是断灭,因为佛说涅盘是中道。」那我们再问:「涅盘中既然没有十八界,一切法断灭,为何是中道?」必定又答不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