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就拿人间的有情为例,我们虽然是在善道之中,也有拣别善恶境界的能力,可是有时还是会碰到不愉快的事,包括被人倒债、出车祸、失业、老化、疾病……等等,哪一件事是您心甘情愿受的?如果这些事情,处处作主的您可以作得了主,您怎么肯让这些恶业果报现前呢?所以,很显然的,末那识是无法在这些部分作主的。但是,若说第八识作主将业果丢出来,这也是有过失的。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念佛人一生都是善恶间杂。临终时,蒙佛慈悲接引,往生极乐,神超净域,永谢尘劳。那他们在此生所做的恶事不就可以不受报吗?比如我未信佛前曾杀生,但如果我舍寿后,能带业往生,不就可以不受恶报吗?为什么经中说:「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呢?再如,我贪心重,爱吃面包。但如果能往生极乐,以后在极乐不需饮食,又怎会有贪美食的恶报呢?答: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能随善知识修学佛解脱道和佛菩提道二甘露法门,生起解脱智乃至菩提智之智慧火焰,焚尽自己无量劫以来,执六根、六尘、六识之五蕴身心为真实我与我所之无明烦恼习气,或发愿毕生以自己之身口意来修学佛法、护持正法,并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让自己能有更好的精力,从而可以更长久地依法修行,为之弘扬正法多尽一份护持之力,这才是舍身——以身命供佛之真实内涵啊。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即然山河大地是由共业有情的如来藏所变现之色法,因此每一位共业有情的如来藏都对这山河大地相应变现出一分,这一分也是如来藏的相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共业有情的如来藏与山河大地非一非异;而任何一个有情造作善恶业,都会使得如来藏改变山河大地器世间的相貌。虽然山河大地与有情的如来藏可以说非一非异,但是如来藏是众生的本心,山河大地则是所变现的色法;每个众生有他独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十种实义菩萨1、能听深义2、乐近善友3、乐供养师、父母、善友。4、乐听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思义。5、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固。6、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7、于自身所不生轻想8、舒手惠施无有禁固9、常乐修磨利智慧刀,虽习外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10、善知方便、调伏众生,于大众所、不生恐怖。11、常教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优婆塞戒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谈到布施内财,有一点要特别提出说明,你们也应该转告在慈济中的亲朋好友;他们愿意舍寿时捐赠器官,这是立意良善之举,但是有一点得要让他们明白:布施内财是大事。虽然他们不是活着时布施,是死后布施,但在医师判定为脑死时,他是不是真的脑死?这是大有问题的。像我们有位同修,医师宣布说他脑死,已经走了,就向她的配偶说:是否可以把帮她维生的管子都拔掉?让她死亡?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佛开示说:善男子啊!如果有一个人其实是有钱财的,可是当他看见有人来求财时却说没有钱财,他说话是怕别人向他请求布施,我们就应该要知道这个人已经把他来世贫穷而没有功德的果报先为大众说明了。佛讲这一句话很重。这个人明明有钱,却推说没钱;这话讲久了,这一世真的会变得没钱,来世当然更会没钱了。如果有人请求你随喜功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何以故?一切凡夫无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烦恼而为怨敌。菩萨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烦恼而为道伴,恶友及业亦复如是。善男子!舍离烦恼,终不得受恶有之身,是故菩萨虽现恶业,实非身口意恶所作,是誓愿力;以是愿力受恶兽身,为欲调伏彼畜生故;菩萨现受畜生身已,善知人语、法语、实语、不粗恶语、不无义语。心常怜愍修集慈悲,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能自他利。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为八。一者寿命长远。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种姓。五者多饶财宝。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语辩了。八者无大众畏。善生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得寿命长。乃至大众不生怖畏。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无量世中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在《分别善恶报应经》当中,世尊开示说:有十种善业可以使得众生获得长寿:一、远离自手杀,二、远离劝他杀,三、远离庆快杀,四、远离随喜杀,五、救度刑狱杀,六、放生,七、布施无畏,八、慈恤病人,九、惠施饮食,十、以幡灯供养。修这十种善业,都可以使得众生得到长寿的果报。所以在这段当中显示,放生是可以得到长寿的果报的。同样,从这两部经当中我们也可以了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因为入胎识如来藏是永不断灭的,衪的体性远离三界的见闻觉知,不会贪厌苦乐等六尘境界,所以说衪本性清净;但是衪能够在有情众生死亡的时候,借着所含藏的无明善恶业种而出生中阴身,去找到有往世因缘的有缘父母来入胎。入胎之后呢?除了受精卵,其中还有这个有情的如来藏以及意根,再加上母亲所提供的地、水、火、风四大养分,而由如来藏自己来打造自己的色身,所以才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修行人这一世是否能有福德因缘修学了义究竟,要看过去世是否曾经努力布施,是否曾与结过善缘乃至护持,是否曾经、诽谤等,相关的因缘与障难甚为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一般而言,若这一世能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能够安住于中修学,福德通常不会过于贫乏,因为菩萨必有可爱的异熟果报。若是福德仍不具足者,还须为生活、为三餐奔忙而无闲暇,这种人不容易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即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生经》是佛陀教育我们处理家庭伦理关系的宝典。现存有几种译本,其中流传最为普遍的有两种。一种是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的《善生经》,其中讲到夫妇之道...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她说:你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印象,认为佛教歧视女性呢?她说到,有一次和几位在社会上都被公认为很有成功的女性朋友,到一家医院去探视病人,在医院的架子上有一些善书赠送,有佛教、天主教、教,还有一些别的教派的书。她们取了一本佛教的书,没想到那本书一开头就说,女人的业障深,重,如果要以女身成佛道是绝不可能的,还说到,女人是五漏之身,男人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封信里面写的最主要是写说,有一位虔诚念佛的老婆婆,最后她反而是横遭车祸,所以写信来的这个人非常的不理解;他认为这个念佛的老婆婆明明是种了许多的善因,平时也都为人和善,并且都是一直虔诚念佛,为什么到最后反而会遭受到车祸呢?因为这样的关系,因为那样子一个直接的因果的信念,使得他对于佛教所谓的善跟恶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是在印光大师的所留下来的文集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意思是说:罪人哪!你现在应当知道说生到三恶道的原因了吧!那也应当进一步要去了解说,要如何出离三恶道的苦啊!然后就让他们生起忏悔心,当然这个目的就是要这些罪人能够改恶修善。那么请问一下:你愿意当这一类的有情吗?假如不是,我们接着来看下一类的有情。另外一类有情,当他听到有关阎罗王的种种,他就已经心生警觉了,开始努力行善,持五戒。他绝对不会想到说,要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卷四〈法师品〉中,对于药王菩萨开示,以什么样的众生未来世将会作佛来界定法师呢?释迦牟尼佛这样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前的方式是怎么做呢?古人他有智慧,他知道佛有大威德力,佛可以庇佑、庇护一切众生,而且在佛的面前一切众生平等,祂不会计较这个人过去生的业报是善还是恶,祂一样是平等来视之,不会有特别对于这个小孩,就认为他有以前的业种,所以他是不可治的众生,然后就放弃他;不会。因此,以前的人就把孩子托到寺院里面出家,或是说以其他的方式,类似让佛陀来养育,后来这小孩就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方便说为三乘菩提,严格而言,人天善法还不能说是佛法,但却是汇归于一佛乘。要是菩萨在因地时就肯真切地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那么单单就这么一项,菩萨就没有厌世的权利。可是当他真诚地发了说,愿意生生世世来到世间利乐有情的同时,又由于亲证这个本来就无我的如来藏,世世随分转依之后,一样也有解脱的功德受用,也就是说,他在入世的同时,同时有出世的功德受用;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