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个修行人他是以修定的过程当中,自己透过数、念佛、忆佛、观心或者内观等种种的方法来摄心,让心定住;可是当他心可以定住的时候,他就当作是证悟到真心如来藏了。这是第二种误会很大的情形,误会把意识心当作真心;这样修行人一样是误会,一样是参禅过程当中一种歧路。第三种情形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参禅人他是以那个在修定的过程当中常寂常照的心,他把这个心当作禅宗祖师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在修欲界定的时候,这也是可以从生活当中入手,也就是说精进禅定的修学不一定是在蒲团上,应该你在生活作当中就要练习禅定的修学。我们从欲界定来看,在生活作当中你就要想想,身三、口四、意三的不造作、再犯。如果你今天想要证欲界定,你要再思惟,对于人间这些法你要不要贪爱?如果你想要证欲界定,你就应该想:那我不要再贪爱人间的这些粗重的五欲之法。也因此,如 三摩地

2018-07-23

舍利弗和目犍连用神通向他们洒了清净的甘露,地狱众生的苦痛才能暂时得到片刻的休。这时候他们看到一个罪人,粗大的身体伸出一条又长又大的舌头,上面有五百付的铁犁,正在舌头上面来回的耕耘割裂,鲜血一滴一滴地落下来;罪人一看到舍利弗和目犍连,就赶快来哀求:两位尊者啊!我叫作晡剌拏,生前是作的传教士,毁谤佛法,所以遭受了这样的苦报;两位尊者如果回到南瞻部州,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讲恶品,为什么要讲恶呢?就是我们虽然知道学戒很好,我们也想办法要把戒持清净,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我很想把戒持好,但是我还是有很多的因缘,让我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妄想杂念。所以在《阿含经》当中,有讲到一件事情,就是许多的比丘们,他们想要打坐、想要修定,但是他们发现一件事:当他们要打坐、要修定的时候,妄想杂念一大堆,而且还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修行人他是以修定的过程当中,自己透过数、念佛、忆佛、观心或者内观等种种的方法来摄心,让心定住;可是当他心可以定住的时候,他就当作是证悟到真心如来藏了。这是第二种误会很大的情形,误会把意识心当作真心;这样修行人一样是误会,一样是参禅过程当中一种歧路。第三种情形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参禅人他是以那个在修定的过程当中常寂常照的心,他把这个心当作禅宗祖师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我们佛门修定不必这个样子,因为我们主要是让自己能够有合宜的生活作,然后来调整自己的习气性障,来降伏自己的习气性障。也因此,当自己发现自己有这种昏沉睡眠盖的时候,刚好就可以仔细地去想想:自己是哪些地方必须要去调伏它,而不必用非常激烈的手段,来勉强自己一定不要落入昏沉睡眠盖;而重要的是要怎么去调理它,怎么样让自己不被自己的习性带着走。不过对于无相 三摩地

2018-07-23

这里强调修习道业,是在说明,我们所要探讨的并不是为了逃避世俗事务、隐居山林的修养生,而是对于佛道的修学生起了信心、愿力,真正想要努力修行的人来说。那么在探讨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这个问题之前,当然得先界定什么是佛教中的大修行人。......从佛道修学的内涵来说,佛菩提道及解脱道是佛法二主要道,称为二大甘露法门;因为这是能让人断除分段生死而出离三界轮回, 三摩地

2018-07-23

透过这样的定相,我们应用一些方法,譬如说数法、观心法、观念的起处,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们的心渐渐的安定下来了,妄想就渐渐的变少。到后来连妄念也很少了,可以安住在某一些定的境界里面,这时候我们就说他已经证得一些定境了。这种人虽然可以证得某些定境,但是这种定的功夫,通常是在打坐中才有,在下了座以后,心又照常散乱,很容易又照样发脾气,或者照样的 三摩地

2018-07-23

透过这样的定相,我们应用一些方法,譬如说数法、观心法、观念的起处,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们的心渐渐的安定下来了,妄想就渐渐的变少。到后来连妄念也很少了,可以安住在某一些定的境界里面,这时候我们就说他已经证得一些定境了。这种人虽然可以证得某些定境,但是这种定的功夫,通常是在打坐中才有,在下了座以后,心又照常散乱,很容易又照样发脾气,或者照样的 三摩地

2018-07-23

四禅前之未到地定中,脉俱断,后入四禅,念、欲心所俱断,不念不欲三禅乐,寂然安住。八定者,合四禅四空定,故名八定。四空定者,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四空定,以离色界境界,证者舍寿入无色界,故名无色定。佛子于四禅中,若思证超无色界而出三界,便舍四禅,入无色界。初入无色定时即名空无边处,此处但觉微细之了知心无边广大;外道不知,便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证得四禅之后,一生难得几回进入无想定;除非是遭遇横祸很痛苦,才会入无想定中去休,否则不会入无想定;因为无想定中不但脉俱断,也是无觉无知如同闷绝一般,就不会领受色身受创而产生的痛苦了。那么有想与无想,是在讲什么呢?是说有知觉与无知觉。所以,如果是说入于有想的境界或入于无想的境界,我们就要把它作一个区隔:什么是有想,什么是无想?刚刚解释过无想定 三摩地

2018-07-23

有很多人学过禅--其实那些法门不是真正的禅,那只是修定而已--他们教你数,数是最常看见的禅法。净土宗的寺院则是教你念佛号:用佛号来打死念头,念头很重就大声念,念头轻的时候就小声念。可是不论你是数也好,念佛也好,始终无法把妄想断了。数数得很好的人,他数过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之后,还是会有妄想出现,没有办法将妄想断除。有好多人--如某一很有名的寺院,他 三摩地

2018-07-23

既有五阴则有往来,生时于人间四方往来,勤苦一世而无止,至死方休。死后于三界六道往来,无量劫来或生天道、或生人间,或生饿鬼、或生地狱,或受苦楚或受天乐,往来反复永无止。若灭五阴则无往来,无往来者名为解脱涅槃,以无阴身故名无往来。三乘慧脱无学舍寿之前皆应修学灭尽定,灭尽定则依四禅八定之正受为基础,是则应先正受四禅八定。禅定正受者先受欲界定;欲界定善 三摩地

2018-07-23

一切度色,灭,若干念,不念无有,要空受空行,是为四解脱。一切度空无有,要识受行,一切度识,无所识,有不用受行,是为五解脱。一切度无所有不用,无有想,亦非无有想受行,是为六解脱。一切度无有想亦不无有想行,是为七解脱。灭想思身知受行,是为八解脱。】《(长阿含部十报法经))卷下)这意思与上一段意义完全相同。八解脱的亲证,得要实证四禅与四空定,并在已断我 三摩地

2018-07-23

换句话说,身见不断、我见不断,这轮回不、生死不灭。------《三乘菩提学佛释疑3第55-56集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吴正洁老师(原标题:欝头蓝弗——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 三摩地

2018-07-23

小乘的主要方法有四念住(也叫四念处)观和十二因缘观,都是针对世间法来进行观察的,以此止对身心世间的贪恋和执着。1、身念住:观身不净。2、受念住:观受是苦。3、心念住:观心无常。4、法念住:观法无我。(二)再说大乘。大乘的主要方法有五位百法。对三科法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十二因缘的观察,更加深细。不仅针对世间法来观察,更重要的是针对产生世间万法的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说,在第四禅当中弃舍觉知心,当他把觉知心弃舍了以后,他就进入了无想定,所以无想定也算是一种定;那么,如果说一个人证得了非想非非想定,那么他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他在非想非非想定当中暂时止觉知心,他就进入了灭尽定当中,那么灭尽定跟无想定,也是定的两种。接下来我们来看:与觉知相应的定,它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所谓的觉知心就是能知能觉的心。既然能知能 三摩地

2018-07-23

依数法可以修到欲界定、未到地定等,依念佛法、看话头也同样可以修到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在欲界定和未到地定中,会出现种种定境,比如轻安,在定中感觉到身体十分轻松,头脑空灵清明,很是舒适。此外,有人会出现身体某些部位或全身发热、发冷、发麻、发痒,或者有些针刺般的疼痛;有人会有身体飘飘然像要升腾起来或要融化的感觉;有人会觉得身体向外膨胀,甚至胀得很大,有些 三摩地

2018-07-23

身姿:数法是在静中修定的法门。一般人一听说静中定,就想到屈膝盘腿,正襟危坐,双手要结什么样的印,脊背要怎样,头颈要保持怎样的姿势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一些方便,让我们容易将身体控制在一个可以长时间保持静止的状态,身体不松散。坐姿正确,便容易坐得久而且不易疲惫,定力容易修出来。但这并不是说必须要用七支坐法,坐得非常标准才能修定。如果执着于坐相,打 三摩地

2018-07-23

佛门与外道修禅定的方法,并无根本区别,不论是数、修止、修观、止观双运、意守丹田、气导引,还是念佛、持咒、看话头等等,原理全都相同,都是借助某种方法使人将心定止于一境,减少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攀援,这样日久功深,逐层转进,定力逐渐增强,种种禅定境界逐步证得。但是,由于佛门修行多了出世间智慧和正确的世间智慧的指导,所以在禅定修行过程中,善知转进,不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