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于是马鸣菩萨大行“愿波罗蜜多”,演甘露味,为迦腻色迦王“兴大饶益,度脱无量”(因迦腻色迦王曾征服四方,乃至决战而胜安国,死伤无数,杀业甚重,后来皈依佛法,志求忏悔极重罪业)。马鸣菩萨于北天竺广宣佛法,导利群生,善能方便,成人功德,受四民崇敬,终至被尊称为“功德日”。迦腻色迦王时代(史家所谓小乘二十部分裂时代),是像法 三摩地

2018-07-2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四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①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②又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 三摩地

2018-07-21

一切所作皆悉休。譬如贫人得无尽宝藏。犹如虚空离垢明净。当知第十心起。究竟一切功德彼岸。智慧辩才无尽一切法主犹转轮王。如是善男子。其成就此十种心者。是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第一萨埵。最上萨埵。离罪萨埵。最尊萨埵。然善男子。菩提萨埵及心。于第一义都不可得。又善男子。菩提萨埵初心起。有法宝等起三摩提摄取心而生。菩提萨埵第二心起。有不动三摩提摄取心而生 三摩地

2018-07-21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128集恶法则三--了知如来十号功德>何正珍老师 (原标题:了知如来十号功德)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大乘佛菩提道函盖二乘解脱道,二乘解脱道只是大乘佛菩提道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法华经》说,二乘只是化城,只是过渡的休站,让二乘人暂时能够止于生死苦,然后劝发菩萨心,再传授唯一佛乘的如来藏妙法,最后的目标是成佛之道。诸佛的第二个名号叫作正遍知,对于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的一切内涵无所不知。有哪一些有情就会成就哪一些世间,对于一切有情诸法既然全部了知,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大乘佛菩提道函盖二乘解脱道,二乘解脱道只是大乘佛菩提道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法华经》说,二乘只是化城,只是过渡的休站,让二乘人暂时能够止于生死苦,然后劝发菩萨心,再传授唯一佛乘的如来藏妙法,最后的目标是成佛之道。诸佛的第二个名号叫作正遍知,对于十方三世一切有情的一切内涵无所不知。有哪一些有情就会成就哪一些世间,对于一切有情诸法既然全部了知, 三摩地

2018-07-21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恶品>第十六 (原标题:如来行一切行、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三摩地

2018-07-21

一、佛为什么被称为无上尊(同无上士)呢?佛在《优婆塞戒经》卷3〈16恶品〉中说: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也就是说,由于佛在因地时(即成佛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从最基本的不净观往上进修种种法门到最后成佛;从庄严地(即庄严佛菩提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通达位、十地位)一直到究竟解脱 三摩地

2018-07-21

八者大愿∶若有众生,广造诸恶,堕于地狱,无有出期,经无量劫,受诸苦恼;从地狱出,生于五趣,先作畜生,将命还于前生;负物作驼驴猪狗、牛羊象马、奴婢仆从,偿他宿债,累劫赔命,还他偷盗,无有休。我于五道,从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于人,或作贫穷困苦,盲聋喑哑,最下乞人,于一切众生众中,同类同缘,同事同行,导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九者大愿∶若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优婆塞戒经》<恶品第十六>(欲知大意,敬请收看正觉教团弘法视频——三乘菩提——菩萨正行(一)——124集至128集,恶法则(一)至(五)) (原标题:如来有七胜事)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成佛之后,不会永灭有为法而入住无余涅槃中,而是到处去示现成佛,到处去利乐众生,永不休。这是依初地入地时所发的十无尽愿来履行的大悲愿,这就是佛地所证的四种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这个时候一切种智已经圆满了,自然就具足佛地的大圆镜智等四种智慧而成为究竟佛。佛陀的四种智慧: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是从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是佛陀所证智慧,尚且不通于二乘,岂会通于不修不证的凡夫!以学佛,而不知佛,真难矣哉!因佛即是涅盘,所以以证得涅盘有解脱色,乃能够演讲所有的涅盘境界,乃至说法于此经典中,自说如来自住境界,住于「无生际」、住于「实际」、住「无作际」、住「无为际」、住「无老际」、住「无病际」、住「不死际」、住「无染际」、住「无漏际」、住「无罪际」、住于「谛际」、住于 三摩地

2018-07-21

五蕴我、十八界我、十二因缘依于这个实相生灭变异、流转不。佛确实而且究竟的了知这些实相,无一遗漏,所以佛是证得上上品的究竟解脱。三、缘智不同佛在《优婆塞戒经》卷1〈5三种菩提品〉中说: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 三摩地

2018-07-21

《优婆塞戒经》卷3〈16恶品〉云: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如果每一个学佛人仔细观察、了解佛的这七个方面的殊胜之事,也一定会对佛升起无穷的敬仰!一、关于佛之身胜《优婆塞戒经》卷3〈16恶品〉云: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所严饰,一一节力敌万八十伊罗鉢那香象之力,众 三摩地

2018-07-21

一、佛为什么被称为无上尊(同无上士)呢?佛在《优婆塞戒经》卷3〈16恶品〉中说: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也就是说,由于佛在因地时(即成佛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从最基本的不净观往上进修种种法门到最后成佛;从庄严地(即庄严佛菩提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通达位、十地位)一直到究竟解脱 三摩地

2018-07-21

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何以故?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 三摩地

2018-07-21

祂的正遍知是无远弗届的,不是只有在三千大千世界教化众生而已,祂在其他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一样没有休在教化世间。佛陀已经远离了一切贪瞋痴、远离一切无明;祂不用休,而可以尽未来际来救护一切有情来脱离这生死的苦海;佛陀的智慧是无上的,他没有一个止尽;佛陀对于一切世间的法,完全了解,这就是我们说的佛的威力。佛有十种威力,其中有一种就是:这世间哪一件事情 三摩地

2018-07-21

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何以故?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 三摩地

2018-07-21

〗(上承第四辑(恶品)未完部分)讲记如来十号具足,当我们了解如来十号的由来,就大略了知佛的境界相了。由于大略了知佛的境界相,终于知道诸大菩萨、诸大阿罗汉、辟支佛都无法测度如来,何况凡夫未悟众生?所以对佛就有了殷重的恭敬心,如此心态,念佛时就会使戒行次第转变清净。如来的十号是怎么来的?如来从因地还没有见道的三大无量数劫之前,在凡夫地中为求离欲,因此 三摩地

2018-07-21

佛为什么说八万四千法门呢?因为人有八万四千烦恼,不同的药治不同的病,比如贪欲重的修数观不成,要修不净观,如是等等。)佛弃余寿二十年。有三因缘。一者用世间人贪身故。二者所教已尽。三者恐恶人诽谤之得罪重故。便取般泥洹。(佛世寿本为百岁,为何八十岁即入涅槃?一是因为世人都贪着色身的寿命;二是应说的法已说,应度的人已度;三是为了避免恶人造下谤佛谤法的地狱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