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人一断气,呼吸心跳停止,这时头脑中的今世记忆将瞬间移至第八识如来藏,因而导致业境现前,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一格一格迅速闪过脑海,一瞬间就全部播放完,接着脉渐渐停止。这时自己所做每一件或是善业或是恶业意识心都能清楚知道,开始进入真正死亡,此时第八识如来藏渐渐离开身体移至中阴身,然后去寻找有缘父母而重新投胎。中阴身有小五通,你看不见他, 三摩地

2018-07-21

言阿罗汉、辟支佛观察解脱四智究竟得苏处者,亦是如来方便,有余不了义说。何以故?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二种死中,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办,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办; 三摩地

2018-07-21

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随顺 三摩地

2018-07-21

况以小乘法而论,「根」者即非「识」义,如何以「意根」而入此「识」支,所以当别立「识」,以为诸「六识」以及「意根」之所别,所以佛陀隐覆说有「非六识」的「识」,又非「意根」,若是「意根」,则以上违义,如何当理若者,更以意根有诸决定义,若可持身,则应于此世间时,以诸决定义而可决定果报,则大地一切众生皆应不受苦果,以不受苦之想法于意识心拣别决定成就时,意根 三摩地

2018-07-21

』為令諸人得止故,於其前路化作大城,遙以指示語諸大眾:『前有大城,當速至彼。』諸眾悉見漸近彼城,各相謂言:『是我處。』即共入城休快樂,樂於中住不欲前進。爾時,導師作是思惟:『此諸大眾得此小樂便以為足,羸劣休懈無前進意。』爾時導師即滅化城。彼諸大眾見城滅已,白導師言:『此為何等?為幻為夢?為真實耶?』導師聞已,即告大眾:『向者大城為止故,我化 三摩地

2018-07-21

人出生之后,历经婴孩位、幼童位、少年位、中年位、老年位、耄熟位,色身由盛至衰,头发白了,牙齿掉落了,原来盛壮的色身日渐衰弱下来,身形变得弯曲,双腿也变得不听使唤了,身体觉得粗重而气却上扬,使身体不稳,只能拄着拐杖来走路;肌肉萎缩、皮肤松缓,不但皱了,而且全身老人斑多得像麻子一样;这时五根渐渐在毁坏而日趋熟烂,颜面色泽也变得丑恶,这就称为老。此时, 三摩地

2018-07-21

复有一种佛子以数打坐等定福修法误为修慧之法,不知此等皆是人天有为福善。若闻念佛三昧一词,便以为是净土门之修法;殊不知念佛三昧即是禅、即是净、即是密。普偏存在于诸宗派之中,非独禅宗有之。然末学于此书中不欲说禅,乃纯依净土行者修学念佛法门之立场而说念佛;涵盖范围亦较《无相念佛》一书为广,俾诸已发大心之念佛人得循序渐进而入实相。求生极乐者亦能提升莲品, 三摩地

2018-07-20

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非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知者。如此画像非欲界摄,非色无色界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取非舍,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如来身,结跏趺坐,经于日月,成就五通,具足无量,得无碍辩;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成就天眼,见于东方阿僧祇佛。得净天耳,诸佛世尊所说之 三摩地

2018-07-20

有的人认为念佛很粗浅,所以去学数,打坐修定。刚开始学数打坐,数呼吸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可是十几年数下来还是在数,这就表示这个人知见不够。如果定的知见够的话,他就知道一个声音是一个妄念,数到十,总共是十个妄念。如果数到有一天定心出现,数字出不来了,他应当知道让这声音绵绵延续下去,用一个妄念就可安住,不需要十个妄念。念佛也是一样,“南无阿 三摩地

2018-07-20

此时喉咙起作意,使它保持在不太紧亦不太松的状态,使气出入的量固定。刚开始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后来注意到了,觉得喉咙内好像有些纤维在里面而不舒服。若不明白此原因而再精进拜佛,控制的情形会愈来愈严重,最后会有呕吐现象。这时要暂时中止忆佛,去活动一下,把心散掉,如一开始就发觉这种现象,马上注意,使喉咙不起作意,即可避免此种情形发生。此是极少数人才有的现 三摩地

2018-07-20

当我们到了这个层次的时候,疑情已经非常的强烈,所以往往夜间躺应该休了,却因为疑情很强,眼睛跟本闭不起来,强闭了眼睛,还是睡不著,始终被疑情笼罩住了。我们称之为忽略现实的现象。在这个现象里面,并不会有危险。但原则上,不主张在我们执行具有危险性或有关别益业务的时候去体究,所以在这个时候,最好只要去看个“念佛是谁?”的话头就可以了。这个现象并 三摩地

2018-07-20

而尚无进步消者,除个人因缘不能拜佛外,主要系因不喜无相忆念拜佛及持名念佛等初期之善巧方便法门,不肯练习所致。及至彼等发觉有不少人陆续修成,并能看话头参禅时,再急起直追,已迟了三、四个月。此项实际讲述观察的结果,令末学极为振奋。证实此种法门只要有方便善巧的辅助,和精勤的练习,必能修得。于是再起悲愿,所谓不忍圣教衰、不愿众生苦,因此,于寒假中奋笔急书 三摩地

2018-07-20

是故,虚云和尚又说:“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诸缘,一念不生’。屏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人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做不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接著又说:“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 三摩地

2018-07-20

若是年青男女,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浸浴在爱河之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日夜怀思,无暂时;彼时亦未曾在心中不停地唱念对方之名字,而只是不停地想念他、忆念他。乃至忆到入神之时,浑然忘我,也忘了外在的世界和声音。此一忆念想念之法,即是念佛圆通章之主要精义。当我们忆念一佛或一菩萨时,心中没有名号声音形像,忆一佛、想一佛,而无他念,便是都 三摩地

2018-07-20

觉观心,不但是修定者之烦恼,也是参禅者之大忌,兹分述如下:一、修定者通常用数法,摄心于一连续境。初时粗心散乱,是故一一数。以十为度。周而复始。待数到心不攀缘时即改为随。随不已,心归统一。此时亦无粗觉观,有智者即善用微细觉观,于统一之心起各种微妙境界时,善知抉择,选择其中一种善妙境界,使心安住。若能久久安住,心复转细,即应渐渐弃舍微细觉观,乃 三摩地

2018-07-20

也不可今天拜二小时,明后天休。犹如划船,必须继续摇桨,停桨休一段时间,船便漂离航道或随水后退。每次拜佛的时间可以增加,不可减少。除了拜佛的时间以外,必须在心中不停地唱念佛号。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散乱心渐渐获得控制。但是仍会发现自己在拜佛时的杂念虽然日渐减少,佛号也不会在心中出现,却很容易被外来的声音所吸引。诸如电话铃声、门铃声、人声、电 三摩地

2018-07-20

那我们知道在宗教界确实有一些宗教它是有这种邪愿的:譬如有一个宗教它就有这种修法,他们的修法叫作增怀诛,这个增怀诛里面的诛法就是去诛杀他人。也就是说他对于其他人如果他觉得不满意,他就可以进行他们的仪式,然后他们就会驱使鬼神去把另外一个人杀害。那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如果有一些宗教它是在修这种诛法的,你就可以知道事实上它不是佛教,因为佛教是慈悲众生 三摩地

2018-07-20

同时净饭王躺在床上,也感受到了佛的光明,他高兴的坐了起来说:这样的光照在我的身上,病痛就止了,这一定是悉达多的佛光。此时佛就带领着难陀来到病床,佛用祂的手摸着父亲的额头说:父亲!不要忧愁,一个人如果福德深厚,就会无所缺损。您是一位持戒清净的人,已经远离了心中的尘垢,所以应该要欢喜,不要忧恼。父亲!您应该要深深的去思惟,去系念于佛法中的义理,对于那 三摩地

2018-07-20

不休不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缘故。一切众生能令如来满足本愿故。是以当知。一切众生于佛有重恩。有重恩故。如来不舍众生。以大悲心故。常修习有方便。为一切三界二十五有诸众生中不思己功。修平等慈。常修舍行方便。亦明鉴一切众生空法空五阴空。如是不退不没不沈空有。修实相方便故。不舍二乘。修遍学方便。以修如是甚深微妙方 admin

2018-07-20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后汉安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