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我们在学习苦圣谛的时候,要透过这些方式:比方说透过苦苦,认知到这个苦苦,然后自己心里面要生起了想要离开苦苦了,才会有想要来修行的这个意乐;接下来,再进一步除了苦苦之外,进一步再认知到坏苦,体会到无常变坏的这个威力;接下来,我们就要想说,如何能够离开了这些无常变化所带来的苦受呢?那你的修行的这些动力就会更强;再接下来,如果再进一步进到行苦的时候,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事实上就是对于人性的极大的一种挑战跟考验,也就是说,我们要不要先承认自己确实有邪见,然后愿意把自己的邪见把它抛弃掉,来归命于正法;即使我们把所有的面子、所有的弟子都把他耗散掉,也在所不惜。如果有这样的勇气,我们就赞叹这个人。譬如以前的现代禅的李元松老师,在他舍寿之前,他就有这样的勇气,他承认自己是有慢的,所以他在舍寿之前公开的忏悔 | admin 2020-02-21 |
![]() |
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在讲到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的时候,佛陀是依这一个人他是要发菩萨大愿的。要发菩萨大愿,这个心应该时时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恶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呢?在这一件事情上佛陀说:你可以去思惟佛陀有种种的殊胜,你可以用念佛。这一个念佛的方法,是和我们以前所学习的念佛方法是不一样的。怎么说是不一样呢?因为 | admin 2020-02-21 |
![]() |
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徐干《中论》)这意思就是说,君子是经常都抱着一个非常谦虚的心智,然后以一个非常恭敬的态度,不会把自己觉得有非常好、非常高的才干,来加乎在别人之上,而且看到别人的时候,都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也可以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也因此他的心思是谦恭的,他的态度是非常有礼节的,所以别人都愿意告诉他,都能够教诲他,也愿 | admin 2020-02-21 |
![]() |
】绝大多数人对于佛陀在经典中所说甚深法,通常会因为不是自己浅薄的世间智慧所能理解,因此就不肯至心信受;既不信受,当然就不会勤学读诵,也不愿意依教奉行、如说修学,结果当然不可能亲自去证实而得到胜解。这就是于甚深法心中有了罣碍,不能安忍,不能安住于佛陀的法教中精勤修学,就是没有法忍。像《佛藏经》中记载佛陀开演此经的因缘,就是舍利弗尊者从静虑三昧中起来, | admin 2020-02-20 |
![]() |
要发起精进心来修集应该修集的善品,包括广行布施来饶益有情,以及持戒来饶益有情,同时对治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还有发起大誓愿,依照佛的教导,为了安乐利乐一切有情,对于菩萨应该修学的一切善品,应该修集的一切功德,都能够誓愿修学!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这样精进修学一切应该修集的法。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 <第27集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的 | admin 2020-02-20 |
![]() |
有这样正知见建立,有在如实地修学无相念佛,有在如实地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日日如是,从比较放逸到慢慢的小放逸,到慢慢的能够日日的礼佛、供佛、忏悔、回向、随喜、赞叹;这一些都会让我们的心越来越能够远离五尘的贪爱攀缘,远离五尘的贪爱攀缘,色受想行识的这一些干扰少了,未到地定慢慢生起;有未到地定生起,你的忆佛念绝对是很坚固的,一定是有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当我们看见众生谤佛、谤法、谤大乘胜义僧、谤声闻贤圣僧,下至诽谤凡夫僧,都应该要告诉他们、要纠正他们,让他们赶快忏悔,赶快补救,不然的话,当恶业现前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忍受的;如果我们已经看见,他将来会受那个业报,而我们不愿生起悲心去救他,这就是没有悲忍。第五,如果有人成就了十恶业的最重业,你也证实某某人成就了十恶业的最重业,得要想办法救他,不要让他 | admin 2020-02-20 |
![]() |
这时龙王有个女儿,名字叫作宝锦离垢锦,也跟着龙夫人们一起一心恭敬礼佛后,都拿着珍珠璎珞上供世尊、赞叹世尊,并发起了大宏愿,誓愿将来都要成佛,要像释迦世尊一样演说种种经教法道,摄持护佑一切修学佛道的修行人。这时大迦叶尊者在一旁听了,就对龙女和龙夫人们说:“究竟无上的佛果是很难获得的,以女人之身是不能成就佛道的。”宝锦龙女听了,就对大迦叶尊者 | admin 2020-02-20 |
![]() |
而“破羯磨”僧就是指僧团羯磨时,却有一批人他们因为与原本僧团中人有诤论,不愿再与僧团中人一起羯磨,未经戒和尚应允,就几个人—通常至少要四人以上—另外去作别羯磨;这些别作羯磨布萨的僧众就叫作“破羯磨”僧----破坏羯磨的僧众。像这样破坏羯磨的一部分僧众也是破和合僧,因为他们是破坏僧团的和合,造成僧团就分裂成两个,使正法力量分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有人破坏如来藏这个释迦世尊的正法,例如: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说如来藏是外道梵我、神我思想的复辟,就是告诉大家,如来藏是不可知、不可证的虚妄法;那么学佛人听了之后,对于学佛首要,就是悟入第八识如来藏就会产生怀疑,甚至连佛陀开示如来藏妙义的真实正法都不信受,不能心得决定,就不愿意依法实修实证,结果应身佛出世说法度众的目的就无法达成,祂示现人间 | admin 2020-02-20 |
![]() |
因为只有修学正法与利乐众生,才是他所精进的目标;并且凭借着菩提大愿,能够不畏生死苦,利益众生而不证二乘涅槃,因此能持戒不犯,一心精进朝向目标前进。 而无论禅定证量、声闻见道或菩萨见道,都能引生三三昧。前者就是世间的三三昧,包括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也就是四禅八定的修证。世间的三昧能伏三界贪瞋痴,能够直接增长持戒波罗蜜,能够依定之功德而不 | admin 2020-02-20 |
![]() |
因为破戒的恶人也是有因缘才会这样,也许是被恶知识所误导,他们也是急需要菩萨救护的,何况菩萨早已发过“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由这里,我们也会联想到,在《悲华经》卷6中开示释迦世尊的大愿之一为:“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愿令他方世界所有五逆之人,乃至行诸邪道,登涉罪山,如是众生临命终时,悉来集聚生我世界……。为是众生故,于 | admin 2020-02-20 |
![]() |
又譬如在《大庄严法门经》卷2中的开示:“诸恶觉观是烦恼体性,不净攀缘故烦恼则生,清净觉观故烦恼如客,是故烦恼不与空智和合,不与无相无愿和合。”(《大庄严法门经》卷2)因此,我们必须以智慧来观察,恶觉观是摄属于烦恼体性,也要了知烦恼法的过失与生灭虚妄性,并且能够时常生起清净的觉观。而声闻解脱道,因证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可以逐渐断除烦恼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40中的开示:“若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者,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如是请言,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长老所或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唯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瑜伽师地论》卷四十)论中所开示 | admin 2020-02-20 |
![]() |
一般人尚未见道前持戒,也是属于是戒非波罗蜜所含摄,虽然属于是戒非波罗蜜,但是能够持戒,代表他已经能够信受三宝与戒法,也已经生起决定心想要真正修学佛法,乃至发愿行菩萨道利乐众生,因此都是值得随喜赞叹的。譬如在《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卷1中的开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佛垂般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忘恩负义,就反而不如世间人了,因为即使是尚未修学佛法的世间人,都知道要知恩图报,何况是佛弟子呢?不愿意供养三宝者,有可能代表此人对于佛法的信受与体会尚不是很深;如果已经知道三宝恩德浩瀚,却仍不愿意知恩图报供养三宝,乃至反而破坏正法,那就会有很大的过失。 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1中有开示:不知恩报,就是能令众生得地狱报的其中一种业行 | admin 2020-02-20 |
![]() |
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优婆塞戒经》卷7) 我们上次跟大家讲说:无作戒如果我们用戒体的熏习这个方式来理解的话就很容易,因为戒体的熏习如果成就的话,后世即便是没有再另行受戒,或者没有听闻什么样特别的教导,可是自己在面对可能犯戒的状况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选择远离,这个就是戒体在一路到后世的这个力量所在。& | admin 2020-02-20 |
![]() |
要发起精进心来修集应该修集的善品,包括广行布施来饶益有情,以及持戒来饶益有情,同时对治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还有发起大誓愿,依照佛的教导,为了安乐利乐一切有情,对于菩萨应该修学的一切善品,应该修集的一切功德,都能够誓愿修学!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这样精进修学一切应该修集的法。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 <第27集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的 | admin 2020-02-20 |
![]() |
对于修证的过程,一切疑虑会消失,心里只是单纯地具备正念,愿意单纯地依着佛陀的教示而走,如理思惟。有了正念就能够如理作意,所以他的一切身口意也就能够庄严清净;那对戒的原理也一定能够正确地受持,这就是根本清净;也因为根本清净,他就可以离开恶觉观。如果说一个杀戒没有持好的人,他看到任何的动物就会想吃它的肉;但是如果受持清净的人,他就不会对任何动物而起了要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