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前一集已说明凡夫与二乘人的差异,那就是凡夫不知道自我的虚妄,也不知道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虚妄,为外境所迷惑,因而造作了种种的善恶业,导致在三界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二乘人知道自我的虚妄,也知道蕴处界及诸法等法的虚妄而愿意灭尽之。其中声闻相信佛语的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以及缘觉自己推究而了知有一个齐识而还、不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简单地说发菩提心就是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简称为发心,就是至心发起誓愿不再依止受学外道邪说,也不只是以小乘解脱道为依来作为他修学的内涵,而是要归依受学函盖了声闻独觉解脱道的大乘佛菩提道,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成就福慧两足却又真实解脱的究竟佛果。这可说是佛菩提道修学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因为要度人先需自度,要利人也得先有福德智慧的资粮,所以要发起勤求大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有许多的学佛人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为了要有十足的把握往生极乐,所以大多长年不断的精进念佛,甚至经常参加念佛共修。在我们正觉同修会,更有不少的悲心特重的勇猛菩萨,愿意追随大善知识,在释迦佛末法一万年结束之前,要继续留在娑婆世界,不断努力地摧邪显正、护持正法,一直到正法灭尽为止,然后才共同往生到兜率陀天去,跟随弥勒菩萨继续修学唯识种智之学。 | admin 2020-02-20 |
![]() |
《地藏菩萨本愿经》会在世间传诵,因为这故事非常地提醒我们孝顺的重要性;因为如果说你来到人间,可是当父母他们命终以后,我们能够作什么呢?一般的人对于生死之间的事是渺渺茫茫的;乃至儒家说法,这些事情是不可知道的;所以佛陀来说明了这些事情以外,地藏菩萨现身来说明说得更加清晰,因为地藏菩萨祂实际上是佛身,在华严部经典里面就指明说,地藏菩萨早已经成佛了。&nbs | admin 2020-02-20 |
![]() |
又例如说,如果这一个人他死了以后,他有天界的福德而可以往生成就天界的异熟果报,例如欲界天来说,他是要转生去欲界天去当欲界的天人,或者他因为有了禅定的实证,因此他投生到色界天去当色界天的天人;不管他投胎到欲界天或者是色界天,他的欲界天身乃至色界天身那个境界是超胜于人间这样低下的境界,因为人间境界对于天界来说,那是低下污秽的境界;这个人他投生到天界以后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看圣教怎么说,譬如《地藏菩萨本愿经》卷1的〈如来赞叹品〉说: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普广!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 | admin 2020-02-20 |
![]() |
它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常会因为无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种种未来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当临命终时,这恶报的业风吹起,落入中阴阶段,依着原有的贪欲执着,就会对未来世的父母生起颠倒想,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入胎,犹如睡着了一样;那等到醒来的时候,哇哇落地,已经堕在畜生道中,纵使说它曾经有愿想要求生诸佛净土,还是难以成办。因此释迦牟尼佛开示,如果能 | admin 2020-02-20 |
![]() |
但是如果是念阿弥陀佛的话,阿弥陀佛的慈悲就可以让他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只要他有信心、有愿力,发愿往生,并且要真实的去念,这样的话就一定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么大家想想看,犯了五逆重罪的都能够往生了,何况我们不造作恶业的人,而且我们学佛人在世的时候又不断的布施行善,不断的念佛,那么我们更可以去嘛。另外念佛人还有一个利益,就是说念佛人容易修除慢心。因为 | admin 2020-02-20 |
![]() |
这个问题就牵涉到诸佛菩萨愿力的不同。因为我们悲心特重的释迦世尊所发的大愿,是不弃舍种种贪瞋痴,以及造作五逆恶业的众生,而发愿要在五浊恶世成佛,广度无量众生;也愿意为此堪忍世界的众生,承受种种的痛苦与悲难;同时祂的大悲愿,也成为十方世界诸菩萨的典范。亦如在《佛说阿弥陀经》卷1中的开示,诸佛皆赞叹释迦世尊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 | admin 2020-02-20 |
![]() |
比丘们听到外道们这样子恶言相向,不愿意为双方去作评证,也不愿意继续久留,就各各起身往外继续往城中去托钵。 当比丘们回到了精舍,就把今天看到的情形告诉佛陀,说这些可怜的外道,自己盲修瞎练、知见不正确,又互相恶口毁谤,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够亲近正法,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呢!佛借这个因缘,就告诉大众说这些六师外道过去生到现在一直都冥顽不化,就把这样的 | admin 2020-02-20 |
![]() |
唯愿世尊救我愚钝,如不具足者,令得具足,迷失路者,引示道路。”(喇嘛教密续)这一段话,却又把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如来一起往火坑中推,而且推得是不愠不火名正言顺的。因为莲华上如来他自己说,好歹我也是一个如来啊!我不知道的,你们各位如来想当然尔也不会知道。那各位看官你们看看,是不是你们都强过以上所说的那些如来呢?因为大家都是轻而易举就知道这六字咒的 | admin 2020-02-20 |
![]() |
这些形而上的疑惑,持续找不到解答,周边也没人可以回答我的提问;一直到大学时,因妈妈身体欠安,系上习佛多年的老师,推荐末学可诚心持诵《药师如来本愿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回向给妈妈。因妈妈机缘而接触到佛经,一开始念诵时,非常地感动,当时也相当确信,从小到大的奇异想法,一定可以在佛经中找到解答,从那时起便开始习佛的路程。 习佛初期, | admin 2020-02-20 |
![]() |
那为什么会有人生到边地去呢?经典中佛陀曾这样讲,有人在布施的时候,心中没有很大的意愿,对三宝布施的同时,自己发愿说他要生在没有三宝之处,当然他就因为这样生到边地去了,这是在经典中佛曾经说过的一个因缘。那么这第六种难,难以听闻佛法,难以修行,是说如来出现在世间,广泛地演说种种法教教导众生,让众生可以因为听闻信受修学,得以解脱,到达涅槃;生于中国的意思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说佛陀对于追求无上正真之道,永远没有厌足!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成就佛道,就是因为不愿意跟任何的邪见和平共处。如果祂去包容邪见,表示祂还有这个邪见,表示祂愿意跟无明相处在一起,愿意跟它和平相处,愿意包容邪见,这样就没办法成为佛陀了。因为佛陀有个称号叫作正遍知!正遍知的意思是说,对于法界所有的内容,祂是完全了知的。只要有一点点的事情,不能 | admin 2020-02-20 |
![]() |
既然是这样,也就应该要赶快发起菩提心啊!而菩萨都是不愿意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菩萨最初三归依发菩提心,同时就发了四宏誓愿,四宏誓愿第一句就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既然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那将来成佛以后,当然不可以违背誓愿入无余涅槃,而是利乐有情永无穷尽,永远不入灭度。否则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萨道,修学六度及十度波罗蜜,广行一切内财、外财布施,修证般若 | admin 2020-02-20 |
![]() |
菩萨在证得解脱果之后,尚未一时具证大菩提果,必须以破参证真之见地,渐次修入初地无生法忍,地地分破无始无明,分分断除异熟识中所执藏之变易生死,以及异熟果之体性,借着第八识异熟果之体性,而以无相悲愿,继续在三界中受生,地地增上乃至到达究竟佛地。以上为大家说明的是大乘法中,从亲证实相打破无始无明开始,渐次断除烦恼,乃至次第进修到达佛地的修行方法。然而不管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这是因为他在生前就有爱贪以及悭吝心,他希望把所有的财物、粮食都据为己有,而不愿意分给别人,甚至宁愿让食物坏掉,他也不愿意布施出去;正是因为像这样的悭贪、吝惜,几乎没有布施修福,所以他才会堕落到几乎没有食物可以受用的饿鬼道去啊!当他落到饿鬼道中受饥饿之苦的时候,那么那时候他就会想到说:啊!我在世的时候,什么东西都舍 | admin 2020-02-20 |
![]() |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一段经文就是鼎鼎有名的〈普贤行愿品〉,内容是普贤菩萨对诸菩萨及善财童子的开示说:十方一切诸佛的功德,即使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的微尘数劫相 | admin 2020-02-20 |
![]() |
而且,因为持不杀戒,是对所有的一切有情众生都发起誓愿,从今以后不再去杀害任何一位有情众生;所以,持不杀戒的功德果报,是从所有一切的有情身上都可以得到的;而一切有情众生的数量是无量无边的广大,所以世尊告诉我们,持不杀戒的功德果报也就会无量无边的广大。而且,持其他的四种戒,也和持不杀戒同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果报。在布施度当中,法施、无畏施以及财施等三种,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于日常生活中,依佛的圣教苦圣谛,如理作意去实地观行,如实观察现象界中存在的八苦、三苦以及五阴炽盛苦,确实了知三界生死苦,因此而生起想要远离三界生死苦的意愿,这样才能坚定道心;再依苦圣谛去如实观察,五阴十八界统统都是生灭无常而无我,深心之中确实接受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这样帮助自己确实断身见、断我见而证初果。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作说明。例如:观察自己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