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多愚痴者要修缘起观、因缘观,也就是对于这种法义上,没办法去了解的这样的一个弟子众,让他修缘起观、因缘观,透过因缘辗转发起的过程里面,让他能够了知这些不是真实常住的,让这个愚痴者,能够在现象界的法生起智慧,能够观察原来没有一法是真实的、没有一法是常住的,然后能够生起解脱的愿求,能够生起求大乘法这样的心愿。另外慢心重者要修界差别观,界差别观者指的就是,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先来看这个三三昧的意思:三三昧包括空三昧、无相三昧,还有无愿三昧。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涅槃解脱,这里面三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因此佛世尊特别要把它标示出来,而施设这个三三昧,目的是让修学者容易掌握重点。 | admin 2020-02-20 |
![]() |
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在讲到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的时候,佛陀是依这一个人他是要发菩萨大愿的。要发菩萨大愿,这个心应该时时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恶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呢?在这一件事情上佛陀说:“你可以去思惟佛陀有种种的殊胜,你可以用念佛。”这一个念佛的方法,是和我们以前所学习的念佛方法是不一样的。怎么说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学佛了,对佛法有信心,所以发了菩提愿、受了菩萨戒。在前面听了诸位亲教师用心地教授、殷勤地嘱咐,在聆听学习时都能信受无疑;也决定自己要依之而行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行,正向三乘菩提,发利乐众生永无止尽的成佛大愿,这个是相当要自我肯定和赞叹的。因为在这五浊世间,能顺佛心、正信大乘三宝,那是稀有难得的众生。如《金刚经》中佛陀亲言:【“如来灭后,后五 | admin 2020-02-20 |
![]() |
世尊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当中有开示说,要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应当要先正三业,习三宝教,信向因果。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佛陀正法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佛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佛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 | admin 2020-02-20 |
![]() |
马祖道一其实是中国禅宗很有名的祖师,在他的座下也有很有名的祖师:譬如百丈怀海禅师、南泉普愿禅师、大珠慧海禅师,还有庞蕴居士,事实上他们都是在马祖道一的座下开悟。所以说,马祖道一其实是古代禅宗里面很有名的一个祖师。他住在传法院里面,每天在那边坐禅,认为说:坐禅就是学佛的方法。那么这个“师”,指的是南岳怀让禅师,马祖道一后来是在南岳怀让禅师的 | admin 2020-02-20 |
![]() |
第二、出世间三昧:是指二乘人断我见、我执而生起的空、无相、无愿三昧,或者说为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种三昧是意识心断除我见、我执生起空、无相、无愿而心得决定的二乘解脱智慧三三昧,并不是禅定的有觉有观、无觉有观以及无觉无观的三三昧。出世间三昧的意识所缘境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藉由心一境性,而止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并且审细正确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 | admin 2020-02-20 |
![]() |
上面所说的一切施和不思议施,都是非常难作到的,因为一般人都是要再三盘算之后,才愿意把自己一部分的财物施舍出去,更别说是要把身上的器官,或是心爱珍贵的财宝,只是随着众生的需要,就平等心不计较地布施出去。但是这却是断除我见、我所见的实修,如果愿意听从佛语,这样子去布施的话,就会很容易和佛法的解脱道、佛菩提道相应了。所以说一切施和不思议施,除了有大福德之 | admin 2020-02-20 |
![]() |
于是他就对法师说:我愿意成为您的弟子,并且希望能有布施的因缘,来圆满成就这场法会。罽那于是敲起了铜钟,准备举行法会供养所有的出家僧众。在法会圆满之后,罽那便满心欢喜地返回故乡。回到久违的家乡,进了家门,妻子问他说:你在外面工作了三年,应该赚了不少银两吧!银子放在哪里呢?罽那回答说:我赚得的钱财,现在已经存在一个最可靠的地方。妻子又问:你所说最可靠的 | admin 2020-02-20 |
![]() |
那你会说:那娑婆世界,不就是称为堪忍的世界,那为什么众生不是应该很堪忍吗?然而众生不能堪忍的是:对于佛法不能堪忍,对于善法难以接受;而唯有菩萨行的这样的众生有情,愿意生生世世在这个末法世界来堪忍这样的种种善法的受持,以及不善法的逼迫。所谓不善法的逼迫,就是当你受到一些是非的因缘被卷入其中,这也算啊!如果是小乘人,他就完全不理会这些事情,但是菩萨是有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自己没有财物布施,或有财物却舍不得布施,或看见他人布施时心中却不高兴,生起嫉妒之心;又不相信布施的果报,怀疑种福田的因果是不是真的?那这样的人就已大大的减损福德了,他的果报除了此世是贫穷人,来世也是无法脱贫的;或是有人此世有很多财宝能自在支配使用,而且他有因缘遇到良好的福田,但心中却没有对布施的因果生起信心,所以不能于此大良福田作布施护持,那么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冤家诽谤我们、伤害我们,我们还得愿意接纳他,还愿意重用他、帮他开悟,这个心量是没有人能够相信的。如果这三个法真的没办法用功,那就只好用戒相来匡正自己了。如果悟后还需要戒相来匡正自己,那就是修行不得力,因为这是未悟的人之所行。经中继续这么说:修十善已,一一事中得三解脱。(《优婆塞戒经》卷6)前面说完了十恶业的差别,现在反过来说,若修学十善业道以后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顺便说明一个与念佛求生净土有关的知见:就是当众生发愿要求生净土,并且在念佛法门上面开始实行了,那么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就会增大一分。增大一分要作什么呢?就是为你出生一朵莲花,而那一朵莲花的出生以及那个七宝池的扩大,并不是阿弥陀佛一个人所成就的,而是由祂以及那位发愿要往生之众生的如来藏来共同成就。所以一个人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心志不变并且也在念佛了, | admin 2020-02-20 |
![]() |
上面所说的一切施和不思议施,都是非常难作到的,因为一般人都是要再三盘算之后,才愿意把自己一部分的财物施舍出去,更别说是要把身上的器官,或是心爱珍贵的财宝,只是随着众生的需要,就平等心不计较地布施出去。但是这却是断除我见、我所见的实修,如果愿意听从佛语,这样子去布施的话,就会很容易和佛法的解脱道、佛菩提道相应了。所以说一切施和不思议施,除了有大福德之 | admin 2020-02-20 |
![]() |
菩萨们在发起了殊胜的大愿,受持戒法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勤加守护这个戒法;菩萨对于所有的戒相中,不论是轻戒或是重戒,因为都是如来世尊所制的戒,也因为对于我们都有殊胜的利益,因此都要生起尊重与守护之心,而不敢轻易毁犯,不要让烦恼染污与影响自己的心,要常常保持在不犯众生的清净作意之中;其中摄护诸根与远离恶法,对于持戒者来说,是很重要与基本的方法,因此我们今 | admin 2020-02-20 |
![]() |
有时候,我们称这种波罗蜜为出世间波罗蜜多,因为定性二乘有学及无学圣人一心取灭,不愿再有后世之自己存在,所修之六波罗蜜多,虽然亦是六波罗蜜多,然而唯能出离世间分段生死苦,而不能了知世间万法之实相,不能了知即生死是涅槃之般若实相正理,故二乘菩提所修之六波罗蜜多,唯能说是出世间波罗蜜多。但是对于菩萨来说,因为他有大悲心的缘故,想要尽未来际都能利乐众生,因 | admin 2020-02-20 |
![]() |
立制这个制虽然不是志气的志,可是这个制还是有类似的,就是要自誓作约----要自已发下誓愿、要自己给自己设下一个制约,这个制约就是我若不作,要自克罚。这个精神就是属于菩萨戒的一个精神。虽然我们这里的菩萨戒不是《梵网经》的十重、四十八轻,而只是属于优婆塞一个新学菩萨所要遵守的戒律,但终究是希望大家来修学菩萨乘佛法成佛,而不是使大家只归依于那一个声闻乘、缘觉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弥陀赞:【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又譬如《佛本行集经》卷4赞叹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佛本行集经》卷4)又譬如《胜鬘经》卷1胜鬘夫人赞叹说:【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 | admin 2020-02-20 |
![]() |
因为在菩萨道的修行过程当中,有呵护我们在世间法成长的人,也有无数护持我们在出世间法的善友,如果没有了这些对我们有恩德、有功德的助缘,我们是无法顺利成长,菩萨怎么能够忘恩负义而独行于菩萨道呢?三福净业是提升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品位,同时也是求证菩提的重要福德资粮。三福净业当中,也特别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列在最先,强调供养恩田的重要,并且佛陀也教导我们佛弟 | admin 2020-02-20 |
![]() |
只有我们愿意帮助自己的情况下,佛菩萨才能够帮助我们。简单来说,我们有时候会劝请菩萨们用两句话来安慰他,如果他目前处于困厄的状态,第一个,不应该怨天尤人;第二个,要深信心性不改,业力不转。因为佛菩萨即使再怎么慈悲,祂不可能……。像一只鱼困在这个鱼池里面,佛菩萨是要你我如何转鱼,化鱼为龙,能够跃出这个三界、这个牢笼;可是您不能要求每一次都不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