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比方说,对于音声陀罗尼这件事情,你也可以循着佛陀在《优婆塞戒经》里面的开示;佛陀说当听到别人骂你的时候,你应该要仔细地思维(就是指这个音声):当别人骂你的时候,比方说骂一句话的时候,这一句话在你听到的那个瞬间,其实每一个字它的字音,都是分别到达你的听觉系统的;所以说这个音声本身都是一个、一个的,它是单一个别存在的状况。那么到底是谁把这些音声给连贯起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十方世界,除了以布施法来方便教导有情以外,一定要跟他说明三归五戒这样的正法,让他能够在正法中安住,然后发起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发起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在无佛的世界,如果说哪一天有佛传授旨意:你要去那边教授有情。菩萨也应当前往,就是你要在那地方能够出家,出家的话,虽然在外道中出家,可是你一样是会去修学禅定;所以要能够住持这样的没有佛法的一个世界,你 | admin 2020-02-21 |
![]() |
菩萨即使因为一些小小的疏忽,但是他一定不会破坏他的知见,因为在十方世界里面,即使你破戒,你都还可以忏悔;即使是说你的戒是很难以悔的,但是你还可以重新来受戒,只要继续忏悔等等,遇佛光明这样的话,戒罪就可以消灭。乃至于佛有说,即使你今天在第一个上半夜的时候,或是说在一个,一天印度算六个时辰,你在第一个时辰里面你犯了重罪,但是你第二个时辰你就警醒了,你知 | admin 2020-02-21 |
![]() |
接下来,他待人接物要怎么作?或是他不再专究在与众生接触的部分,而能够作摄受自己的六根门头这样的警惕,然后从戒的行为来产生慈悲喜舍的善念;因此这样的小乘人他慢慢就会走向大乘法,因为他知道慈悲喜舍是应当有的。另外一分小乘人他就不是对于慈悲喜舍的念头那么着重,他们就专门只在这个定戒上能够让自己心安止,能够想:我如何赶快舍弃这诸不善法,如何赶快修集应有的, | admin 2020-02-21 |
![]() |
因此菩萨于持戒中不断地修习正戒,不断地知道戒相以及戒的原理,而能够发起不可思议的精进,就会在教法里面渐次地通达。即使在三贤位中,也能够透过通达位的菩萨、入地的菩萨来为我们演教圣法,来得到心里面种种的安慰与调伏。譬如说圆教的经典,《华严经》等等,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位菩萨叫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为法不顾自己的身命,他一位一位善知识不断地求法,他听从善知识 | admin 2020-02-21 |
![]() |
归依三宝以后,并持受五戒;因为菩萨讲的法非常胜妙,可以把三归五戒说到打动人心,因此大家就成为归依三宝的佛教徒了。所以知道这样的学佛人是因为菩萨所建立的,就可以来施设种种的方便。所以菩萨必应当精进,因为精进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种种而能够成就;乃至于精进的话,可以让最后禅定、智慧成就。忍辱并不是只有作消极的,反而是与精进一起搭配。精进可以让自己成就迅速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好好的来受戒、持戒,而且受戒、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情况下,不会因为你事后的破戒,原先的持戒就会失去它原有的功德。以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证得道果,她就劝勉大家说:我之前就是在迦叶佛的时代曾经出家,但是这一生我是因为那一生出家的功德而成就的;所以我才能够得到这样的果报,能够证果,能够证得这小乘果。可是其他的 | admin 2020-02-21 |
![]() |
不论是初业的菩萨,初业菩萨就是刚刚开始初始修学菩萨业道的这个菩萨,就是许多的事还不明了,佛陀也有劝勉应该要怎么做、怎么做;那他就了解了,原来应当来受持菩萨戒。所以就会连续地将其他四正勤三个部分,能够一起加以检讨。四正勤其他三个部分,就是还没有生起的恶念,就要遮住不生起;可是还没有生起的恶念等等、恶行等等,要遮住不生起,就是自己要能够知觉、能够觉察, | admin 2020-02-21 |
![]() |
对于众生的这些忿恚,你要想你要持戒,不要去怨恨众生他有多么的恶;但是如果众生给我们一点点恩德,我们就要懂得报恩。如是与世间人一切结好,忍就是安住自己,能够亲近善业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忍辱波罗蜜的一些概要。------《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123集忍辱波罗蜜(下)>郭正益老师 | admin 2020-02-21 |
![]() |
所谓火烧功德林是指经过长时的修行,好不容易由戒、定、慧所熏修而成的功德大林,因为一时的不能安忍,生起瞋恨而发了脾气,把长时修行所得的一切功德全部给烧毁殆尽,这就叫作火烧功德林。所以火烧功德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瞋的缘故。瞋在五位百法中,归属于五十一心所法的六根本烦恼所含摄。根本烦恼也叫作缠,会缠缚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这六种根本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真正福报只有一个标准,即:是否朝着佛菩提道迈进!(摘自网络)在《优婆塞戒经》卷2中世尊开示说:菩萨应该要具足福德、智慧二法,才能够在佛菩提道上自他庄严。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福德与智慧二法是众所周知,因为这是很平常的两个法。然而,因为佛法的方便析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各有其所应成就的福德与智慧;所以,即使一般人都能够随时引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第78页开始,平实导师依菩萨《优婆塞戒经》的经文,探讨业的问题。业是学佛人熟悉的一个名词,像常听人道万般带不走,只有业随身。或者遇到一个学法一直不得力,就会想着自己业障深重等等。但究竟什么是业?佛教认为一切万法就是万事万物无不基于因果之法,不仅众生出生成为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哪一道的有情?拥有怎么样的色身?以及身体健康衰 | admin 2020-02-21 |
![]() |
(注3)但金翅鸟都不能吃某些龙王,如娑伽罗龙王……等(注4),也不能吃受了八关斋戒的龙,因此大部分的龙也都持八关斋戒。就是因为金翅鸟一直吃龙,导致龙族都快灭绝了,所以龙王就去找佛陀求救;因此佛陀就告诫金翅鸟不能再吃龙了!金翅鸟就担心从此以后没东西吃了,所以佛陀慈悲安慰它们,并规定出家人每日中午吃饭时要施食供养金翅鸟。例如我们所知寺院午供施 | admin 2020-02-21 |
![]() |
《菩萨正行》,今天我们要来介绍作罪、无作罪、及得戒之释疑,同时这一集我们也将针对几个疑问来解释。首先我们来介绍道与业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作跟无作的戒罪差别。前面四集我们没有说到贪、瞋、痴等三意业,只说杀、盗、淫身三业,以及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等口四业,意业还没有说到,因此我们先作一个总纲的说明。身三业和口四业既是道也是业,因为身业的杀、盗、淫三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卷6)这段经文是说,如果有人这么讲:过去的五阴已经灭了,下一分钟、下一刹那,或明天的五阴还没有出生,而现在这一刹那、这一分钟的五阴,也是念念生灭而不是常住的;既然没有一个真实的五阴可杀,那么到底是杀了什么而说有杀人的这件事情呢?他的意思是说,上一分钟、上一刹那的五阴已经灭了,因为过去已灭你杀不到,未来五阴还没有生你也没有杀到,现在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卷6)这个意思就是说:十恶业道中的----业道各有三种引生的原因。哪三种呢?第一个是从贪引生,第二个是从瞋引生,第三个是从痴引生。也就是十恶业道都各有三种出生的原因,也就是说,是意业的贪瞋痴,而落实到身三业和口四业上面,所以成就了十恶业道。我们现在看一下,第一个杀生业从贪瞋痴引生的这样子的一个原因,在《优婆塞戒经》里面如是说:【若为贪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卷6如是说:【于他财物生贪欲得,是名根本;发烦恼心,是名方便;作已得财任意施与,欢喜受乐复向余说,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优婆塞戒经》卷6)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贪爱之心,想要变成自己的所有,这个就是贪的根本罪。如果起了贪得的心,根本罪成就之后又发起了烦恼心:也就是说,心中施设方便,想要将别人的财物变成自己所有。换 | admin 2020-02-21 |
![]() |
首先我们来看《优婆塞戒经》卷六中的开示:【若有风云为持大水、阿修罗宫、大地、大山、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悉因众生十业道故。】(《优婆塞戒经》卷六)在这里面世尊已经为我们开示器世间之所以能够成就的道理。经文中所开示的风云,用现代的名词来说,讲的就是动能。因为有动能的关系,星球之间才能维持平衡,不会合并毁坏或飘散开来,这种动能就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来作供养祭祀,就由那个地方的鬼神,或饿鬼众生来得到受用。因为鬼神、鬼道众生非常的多,所以随处都有他们占据作为安身之处。譬如说:大小树木,都有鬼道众生安住,越大的树木,就由福德、威德大一点的鬼神居住;一般的饿鬼,就只能安住在小树、小草上面。同样的,大一点的丘陵、山河等,也都有山神、河神等鬼神在安住 | admin 2020-02-21 |
![]() |
那么再来说戒禁取见,戒禁取见就是对于什么样才是真正的解脱呢,有了错误的见解,然后依于这样错误的见解,施设了种种不如理的戒禁;想要经由这样的戒禁,来求得真正的解脱,这样的见解就是戒禁取见。最后一个是见取见,有了错误的见解,但是不知道自己那个见解是错误的,坚持说:我的见解是最殊胜的,别人的见解都不如我。这样的见解就是见取见了。好,简单的说完这六种根本烦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