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日前在台北佛教正觉讲堂听闻萧导师讲授菩萨优婆塞戒经时,导师提到三世因果的微妙,举了二十年前发生的李师科抢案及王迎先命案,说到与王迎先命案有关的五位当事人,其实都是过去生被王迎先(当然也是过去生)杀害,当时种下的业因,才会有今生的业果。这段故事我几乎已经忘得差不多,只大约记得一些梗概,曾经由报导得知您与该事件的因缘,不知您今生是否亲近佛法,对佛法中讲 | admin 2020-02-21 |
![]() |
也就是说这个已经久劫—经过久远劫来—已经修行的人,也就是说已经离开异生性障的菩萨,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也就是说以道共戒为修行为依归了。以道共戒为修行为依归,广义来讲,明心开悟以后,就是依止着道共戒、依止着如来藏的本来自性清净性来修行,这个也算是属于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但是从更狭义来讲,也就是说要更精准的定义来讲,真正的禀性专精本来不犯,必须得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卷1)有的菩萨他生起悲心的原因,是因为看见众生五根不具足,他的生活很惨淡。五根不具足的人----例如盲、聋、喑、哑,这些大多都是过去世谤法的地狱罪等等所剩下来的余报势力;当他五根不具足的时候,他的意识功能是会降低,他谋生的时候也会增加很多的困难度。也许有人说:我们很少看见五根不具的人啊!其实我们是常常看见而不知道那就是五根不具。五根不具有两种意思, | admin 2020-02-21 |
![]() |
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在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一个高僧,就是所谓的戒贤大师。据传,戒贤大师当时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苦不堪言,本来就想要舍寿的;可是因为他知道了玄奘大师要到西天来取经,所以他百般的忍受病痛,希望能够等到玄奘大师,再把所有的法宝交付给玄奘大师。这个过程的的确确也作到了,而且戒贤大师经过这样的一个事件之后,他的病痛也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 admin 2020-02-21 |
![]() |
因为造恶业的时候,本身就随行着自我的惩罚,这不平静的心性----担虑,就是心性上一个很大的惩戒,如影随行!业的流转,不是一种思想、不是一种哲学,更不是佛门特有的专利。业的流转是一种行为法则,只要流转三界的有情,不论学不学佛、相不相信因果轮回,都无法避开业的流转法则;在造业的当下,已就有可爱的果报、不可爱的果报呈现了。例如:在贪的时候,就会因为贪行,有着 | admin 2020-02-21 |
![]() |
比方说我们在佛教里面谈到的持戒,不管是持声闻戒,或者各位在家菩萨们要持的菩萨戒,这个戒持了以后,就相当于是持了戒所含摄的善的念头;因此持戒之后,是跟无量无数的众生因为这个清净的戒而结下善缘,这个道理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来想说,为什么我们讲念佛一声罪灭河沙?因为所谓的河沙,形容的是说我们会牵涉到其中的罪业,我们刚才已经跟大家说了,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有开示说:【或有人言:如来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余相。】(《优婆塞戒经》卷1)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以慈眼来看待众生,反而经常杏眼圆睁地来瞪视别人,那会得到什么恶报呢?想必我们的人缘会很不好!那如果又以恶眼来瞪视已发菩提心之人,那个果报可就严重了。佛陀在《大乘方广总 | admin 2020-02-21 |
![]() |
譬如佛陀在《优婆塞戒经》中开示说:【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师长、诸佛、菩萨,头顶礼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无见顶相。】(《优婆塞戒经》卷1)可见得三十二相中的无见顶相,就是经常礼拜父母师长、诸佛、菩萨而得来的。第五个心施。是说布施的时候,应该要以善心、诚心、恭敬心来作布施。例如在《妙法莲华经》中,有提到无量无数劫前的常不轻菩萨,这位常不轻菩萨其实就是 | admin 2020-02-21 |
![]() |
同时在《梵网经》里面,有一段告诉我们说: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梵网经》卷二)那么戒经里面也告诉我们说,如果你今天是已经受菩萨戒的菩萨,如果说你今天的眷属,这个父母兄弟死亡的时候,那看到这些种种的这个现象,发现到你的这个眷属是不能生人天的,那么就应该为他讲菩萨戒经律,以这个福来资助他,能得见诸佛,生 | admin 2020-02-21 |
![]() |
同时在《梵网经》里面,有一段告诉我们说: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梵网经》卷二)那么戒经里面也告诉我们说,如果你今天是已经受菩萨戒的菩萨,如果说你今天的眷属,这个父母兄弟死亡的时候,那看到这些种种的这个现象,发现到你的这个眷属是不能生人天的,那么就应该为他讲菩萨戒经律,以这个福来资助他,能得见诸佛,生 | admin 2020-02-21 |
![]() |
信力及持戒二法,唯有依于智慧的作意才能于佛道上前进修行;勇健精进的人能行般若波罗蜜多,就能脱离生死苦海的深渊而到彼岸;从此以后解脱生死痛苦的深渊。于是,村中的人听闻了佛陀所宣说的教诲,以及亲眼目睹了对佛法起信的证明以后,终能心开意解,信根、信力更加坚固,纷纷请求佛陀为他们传授五种戒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全村的人都成为具有清净信 | admin 2020-02-21 |
![]() |
一般来说,持戒行善的人,舍身过程中犹如睡眠一样,不会有痛苦的事情发生;造作恶业但不及地狱罪的人,死前以及临死位中,就要受种种痛苦;至于造作极重恶业的人,譬如未悟言悟、诽谤三宝、破坏正法等等,死前要受种种痛苦,然后极重闷绝,意识就断灭了,于正死位中完全无知,不经过中阴阶段,直接化生地狱受极重苦。《瑜伽师地论》卷1,弥勒菩萨说:【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 | admin 2020-02-21 |
![]() |
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如果断了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等三缚结,成了初果人之后,即使还没办法像三果人、四果人一样有能力可以入涅槃,但是他们已经能够看穿生死,所以不会畏惧死亡。反而是会挂心,在死后不能入涅槃还要再去受生,继续受生死。所以从实证解脱果的修行人来看,一般人对死亡的担心真的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懂了佛法的道理之后,就知道原来众生本来都是在轮转生死的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一般酗酒的人戒了酒以后,不久又会重新酗酒,无法自己去加以控制,这种惯性就是业;这是由于不断熏习酒的韵味,所以产生了对酒贪味的六识身,有了贪酒味的六识身就会使他不断地在酒上面起思量,结果就无法断离酗酒的惯性,这就是业。所以业是怎么来的呢?都是从往世和今世的善恶行为的造作熏习而累积下来,变成一种惯性的势力。这个惯性的势力使修行人无法脱离,它就叫作业 | admin 2020-02-21 |
![]() |
比较单纯的,譬如有人受烟瘾、酒瘾或其他嗜好所拘束,他可以尝试生起这样的念头:我是有情,可以有理智思考的能力,而烟酒等是无情,那既然我是有生命会思考的有情,为什么要受无情物所拘束呢?因为这样的作意思惟与下定决心之后,他就有可能把不良嗜好戒掉,而进一步的:内六尘只是自心所现的虚妄之法,那自己为何要受这虚妄之法所拘束,更何况是自己来拘束自己呢?而另一方面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卷6)所以这是因为众生之业报与六根有别而导致自心所现内六尘有差异存在。又譬如天眼能够看见远物及被障蔽之物,非一般肉眼可见;而同样是天眼,亦因修证之不同而所见层次有差异,乃至如来之天眼可以现见住种种无量生处有情。又譬如人类肉眼所见静止之物体,看似是静止的,但事实上该物体却是随着地球自转而快速移动;而如果透过现代科技来观察,组成这物质的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斯出家以后发大精进心,依照佛陀的教化来实际上修行,也持守着非常非常清净的戒律。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哥哥他始终无法平息这个报复的心,他想要来报复弟弟对他所作的事情,所以他就重赏了五百两的黄金,请人要来杀害弟弟。这时候,有一位贫穷人家的小孩,他知道了有这五百两黄金的重赏,就答应哥哥要杀害他的弟弟;哥哥因此就带着这一位贫穷人家的小孩,来到弟弟优婆斯比丘 | admin 2020-02-21 |
![]() |
她出家修行以后,就在戒定慧的这个方向上面精进地来实际上修行,不久之后,莲华女她就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轮回的痛苦了。从以上莲华女悟无常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悟到世间的美貌姿色以及荣华富贵其实它都是无常的,在百年之后,就全部统统变成是一片虚空。由这样子的一个故事,我们再来说明佛所开示的五阴虚妄的道理。所谓的五阴这个阴,五个阴这个阴是阴天的阴。五阴的内容 | admin 2020-02-21 |
![]() |
什么叫不随瞻病教勅?就是我们不去探望病苦的人;这在菩萨戒里面也是属于戒律之一。为什么说不去探望病苦的人,也会让我们寿命减短呢?因为相对地,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生病了,去探视他、去慰问他,其实这个生病的人正是我们的老师,他正是以身在示教,以他的身在警惕我们:要珍惜这一个色身,要爱护这一个色身;乃至于,他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得病,因为看到他这样的原因,我们就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佛菩萨才会反覆地告诫:有志于菩萨道修行的菩萨们,千万千万要戒瞋,因为瞋的危害太大了!瞋是一个很大的性障!所以就是说,修行上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大家要对治瞋。这个瞋的对治,恰巧就是菩萨六度修行里面的其中一个,叫作忍辱度的内容。 ------正觉电子报第139期------《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05集陀罗尼-咒语>叶正纬老师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