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午后品茗,法师聊起他出家的因缘,当年还是13岁的少年,一次偶然的因缘来到一座寺院,刚进门,看见一幅佛陀画像,一下被这庄严的法相摄受,青色的肉髻、慈悲的微笑、飘逸的天衣,整个画面弥漫着那种出尘的意境,少年在佛前久久站立,此时有一位师父走上前来,向他介绍,这是伟大的佛陀,并赠送给他几本佛经,他恭敬的双手将佛经端在胸前,也不知为什么这样的动作,只是一切似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明六通大阿罗汉既已难度此类众生于解脱道中实修,作为菩萨道的初入门行者的我们,又如何能藉神通有效摄受此类深着外相的众生归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菩萨道呢?是故,对于此类众生,正应顺其因缘,待时节而度之,而非为其勤于保养光鲜亮丽的外貌;若因此而耽误了应该勤求道业的时间,那就是得不偿失了。乃至历代甚多不可思议的大心大愿菩萨,都是不吝身命的为救护众生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些观察必须要现前所见;不能够说这些方面我都听的,听的话呢你自己就少一分摄受力,因为最后也可以东听听、西听听,到处你都用听的;到处都用听的就变成一件事情,反正你都用听的,反正你都是信一半听一半,那这样就惨了!所以要产生清净信比较困难。所以你应该于自己,譬如说你身体一向很好,那你就去观察别人,那你观察别人然后你也可以观察到一些处所、那一些相貌: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爱语就是菩萨的四摄法之一,菩萨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方式来摄受众生。与众生在一起,就是要爱语,用柔软调柔的方式与众生应对,那么即使这一世不能度他学法修道,未来世再见面时,一定会很好相处,也就容易接引他进入佛法。而且,不恶口也是十善业道之一,持五戒、修十善之人,因为心性良善,能与欲界天的境界相应,因此舍报后得以往生欲界天享乐。反过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这个宗在佛法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摄受根器是普及三乘智愚凡圣;然后又依照阿弥陀佛的大愿,能够帮助修行人很快速地前进;乃至于说,可以令造恶趣的人——当然前提是不诽谤大乘方广经典——不堕地狱,也能够往生。前者,譬如说已经悟宗门的人,那在这个娑婆世界虽然只是别教的七住的阶位,舍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很快就能证无生法忍。后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边哭一边向菩萨祈求道:菩萨加持我道业进步,让我有能力摄受家人,菩萨加持我早日成就,让我有能力救护超拔这些弱小的众生。下午,老公办完事回家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挨着他坐了下来,问他:喝了文蛤汤,今天是不是特别有精神。他回答道:还好。我很温柔的看着他说:是啊,你还好,你可把我害惨了,告诉你,杀生是佛的第一大戒,杀一条命是要偿还一条命的,为了不让你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否则何以地藏王菩萨不舍悲心,于六道中化现无边身,于地狱中出现,为示一切众生法乐呢?因此对于「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人,要告诉他这是地狱无间重罪,这即使是一般人都应该知道,因此要一说再说,怕如是的地狱恶罪,会泯灭其善根;而地狱重罪不是因为不去讲,就会消失,哪里有这种道理!即使世间人都不说,也不去暗示提醒,「未证言证」、「未悟言悟」的人还是一样到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在《杂阿含经》中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而众生恋爱的感觉不离触食、思食、识食。简单讲,抟食就是通常所说的吃食物,以此来滋养身体,而后三种食,是滋养我们的心灵。眼睛看见美丽的面容,而心生愉悦。因为能看,不断的看,这个不断生起看的过程就是识食,而眼光接触美丽容颜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中由于如是的体认,所以对于自心如来藏的各个体性会发起体触,如同在开悟的时候,但对于若干的义理会开始去检验,因此《大般若经》所说的许多体性,会想要去观行,在八识和合运作的第八识功德之外,更带一分去观察第八识的自体性,而不是随七转识的诸体性,这样去思索什么是「无我性」、「无所得性」、「不生不灭性」,这些许许多多的体性,根据悟前的知见,悟后的知见,都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乃至于说学佛,即使说你不想要来这个世界,也不知道哪一个世界比较好,那一样,释迦牟尼佛有告诉我们说,西方有一尊佛叫作阿弥陀佛,祂有无量庄严的净土,可以让众生得到生死中的安慰,你可以在那里慢慢地修学佛法,你都不用着急;那你自然有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来当你的善知识来摄受你,你不愁佛法中,你没有人可以指引你真正的方向!-----《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01集做人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这四种方法来摄受众生就是四摄法。第三件事情,是口言柔软而不粗鄙。换句话说,菩萨说法时—接引众生时—不会恶口,都不讲粗鄙之话。恶口,就是讲话很不客气而且大声。但是禅师所用的机锋就另当别论了,可别挨禅师一棒就说:你为什么这么粗鲁?到时候不要怪禅师再打你几棒;在禅法里面没有所谓的粗鲁可说,在如来藏中没有粗鲁,是你粗鲁、我粗鲁,在这里面没有所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真正的成佛之道,菩萨一方面具足对解脱道中五阴十八界的灭除无余;而另一方面,因为真如出生一切法,所以菩萨也必须摄受无量的众生才能完成佛果所需要的资粮,因此菩萨对众生是非常怜悯多情的,绝非冷酷无情。所以在佛《本生经》中大部分的章节,都是记录了世尊过去无量生中是如何地摄受众生。例如在第457卷中说到: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竹林精舍结夏安居,当时教团里发生了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他临命终前,因为一心虔敬念佛,而感得佛陀化现身形在前摄受他,他依止佛陀而心无所畏惧,心里非常地安详,意志也很坚定,在他舍报之后便往生到天界了。这对父母因为思念他们死去的儿子,心里忧愁烦恼到想要,却还是无法化解心中丧子的悲痛,他们只好用火烧化了儿子的尸骨,然后把骨灰装进一只银色的瓶子中放置在家中。每月到了十五日时,就用各种上妙饮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就这样藉由眷属的因缘,摄受众生进入之中,一世又一世,不断地和有缘众生结为眷属,如是在度众之中摄受佛土,次第成就佛地功德。菩萨们如果能有这样的观念,那么教养孩子的态度与方法,一定会有新的视野和格局。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一般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基本上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大致可以分成四类:第一、传统权威式。在传统的家庭里面,父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成佛已久的释迦世尊,都愿意去帮眼盲的徒弟阿那律尊者穿针引线,佛陀世尊尚且如是继续修福度众生,何况我们是尚未入地的浅学菩萨,距离成佛还是如此遥远呢!因此,希望此书的出版,能使您有福德增上的因缘,将来能得解脱乃至可以开悟明心;也希望帮助菩萨们在度众时,能具备更多次法的方便善巧来摄受众生、自利利他,以期早日成就佛道。谨以此书供养释迦世尊、十方诸佛、一切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佛土是如何成就的呢?简单地说: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因为舍离了众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为什么诸佛常常要劝导菩萨们多利乐有情、摄受众生?为什么又教导我们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呢?其原因就是要我们摄受众生,摄受了众生以后,将来你的佛土就能成就。古往今来,都没有不摄受众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我们不妨想想看:娑婆世界的成就,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就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并不会像二乘人那么畏惧面对五欲六尘,也不会在五欲六尘的境界上来用心,而是在犹如梦幻的境界中行菩萨行、作梦中佛事,摄受众生同向佛道。前面说明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是最为广泛而完整的说法,因为函盖了五官所接触到的所有境界;但是五欲,另外还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指财、色、名、食、睡等这五种粗重的贪欲。所谓财欲,就是指贪爱世间的资财,甚至为了追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菩萨三大无量数劫自利利他的普贤行当中,会示现各种的身相来利益众生、摄受众生,用不同的身相跟众生同事利行,有的现男相,现女相,现天人相——种种的相貌。譬如我们看《华严经》当中所开示的,善财大士五十三参所参访的善知识,有各种相貌,有男有女,这些纯论证量不分男女。所以说,佛法当中五十二阶的实证是不分男女的。再举一个例子,譬如《法华经》当中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并不会像二乘人那么畏惧面对五欲六尘,也不会在五欲六尘的境界上来用心,而是在犹如梦幻的境界中行菩萨行、作梦中佛事,摄受众生同向佛道。前面说明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是最为广泛而完整的说法,因为函盖了五官所接触到的所有境界;但是五欲,另外还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指财、色、名、食、睡等这五种粗重的贪欲。所谓财欲,就是指贪爱世间的资财,甚至为了追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4)就是除了克尽自己应尽的职责,随缘尽分去善了夫妻情缘之外,同时也可以观察因缘摄受配偶学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120集学佛人如何面对婚姻?》陈正源老师 (原标题:佛教中的夫妻相处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