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止观的修学,如上一集谈到相关的前方便,以及平实导师开示要去三种心,那身心就能够安顿,要修止观就很容易。欲界定的发起有三个进程:由粗住心、细住心、入于欲界定。以无相拜佛为例,学佛人若依于无相忆佛、拜佛,一开始身体的动作会较硬、心识也粗,或起念能够有少分摄心,但是攀缘外境的声响一起,或者是末那识悄悄地冒出一个又一个念来,意识会依着习性自然地进入妄想纷飞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这件事情,这样的一个意识心的调整,一定要一直反覆许多次,所以这就是相续方便。也就是这个时候,你已经愿意以忆佛念佛的行门,来作为你定力的修持,那就是必须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自己,使得我们的意识心能够定下来;意识心其实在学习任何东西、任何功夫都一样,必须要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提醒;由这样的提醒,才能说服我们的末那识,接受这样的一个状况,而能够 三摩地

2018-07-23

其中多少的关节处、善巧方便处,还得有善知识的开导,所以如何能起慢!更何况有一点点的功夫成就就自称是佛、大觉者、是究竟者,这都是大妄语业;会有这些大妄语业,探究起来,不离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都是一切粗重系缚的根源。因此在修学的一个过程当中,如何能够依着自己的定力,看到自己见、爱、痴、慢的起行,在利乐众生的过程当中,看到自己以及众生相对应自己身、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诸大菩萨就得先藉世俗谛,藉着世俗法来帮众生建立正知见,再以种种方便善巧来让众生悟入;众生悟入时仍然是在世俗法悟入真如,因此都是在世俗法中来显示诸法的或有或无,来显示真如法性的恒存不变,都不是直接随于胜义而悟入、而开示。乃至禅门中说不断烦恼而证菩提,这句话有两个意涵。一个是说,菩萨在种种的烦恼法里面去证得菩提。菩萨就是在诸法空相里面,也就是在五蕴 三摩地

2018-07-23

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方便善巧,恒时增长殊胜善根,由胜善根常增长故,能行静虑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虽行静虑而不忻求定所得果,谓不贪着由定所得诸可爱境,亦不耽求由定所得生死胜报,但为救护无救护者,及欲解脱未解脱者,修行静虑波罗蜜。」】(CBETA,T06,no.220,p.888,b7-c1)经文中说,菩萨摩诃萨成就这样的善巧方便,恒常的时时增长殊胜的善根,由于殊胜的善根常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修炼定力!忆佛拜佛中修炼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修炼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 三摩地

2018-07-23

我已经认清楚了:这都是你们自己的因缘,我把法传给你,又给你方便,至于你能不能证悟,悟后能不能再往前突破,那都是你自己的福德因缘所致,与我无关。所以我已经不再挂碍了。因我在这里为你打妄想,也没有办法帮你破参、突破;如果我在这里为你打妄想,可以帮你破参及突破的话,那我就多多为你打妄想来帮助你。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为你打妄想,对你都没有帮助,那我何必为你 三摩地

2018-07-23

行者修学增上心学之最难者,过在不知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之差异,故不知方便转进之道。今既已入二禅,三种三昧之异同已经知悉,二禅后之三昧悉皆同属无觉无观三昧,行者依本书第一辑中之说明,自能渐次转进,勿烦再叙。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以得见道故,不被四禅八定境界所惑,知四禅八定皆是增上心学;增上心学能使佛子起诸威德力用,乃至降伏诸 三摩地

2018-07-23

而八解脱的阿罗汉虽已能出三界生死苦,但解脱智并不具足,故也有人方便说八解脱的圣者仍然不是阿罗汉;要待解脱知见具足了,才说他是阿罗汉,此说亦不无道理。第二节俱解脱者非因定力而得解脱往往有浅学之人,误认为修定也可以解脱三界生死,其实是错误的想法。今以九众生居来说明,就可以知道解脱并非因为定境而获得:俱解脱的证境仍然是依八解脱等智慧来获得的:【复次之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这件事情,这样的一个意识心的调整,一定要一直反覆许多次,所以这就是相续方便。也就是这个时候,你已经愿意以忆佛念佛的行门,来作为你定力的修持,那就是必须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自己,使得我们的意识心能够定下来;意识心其实在学习任何东西、任何功夫都一样,必须要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提醒;由这样的提醒,才能说服我们的末那识,接受这样的一个状况,而能够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只是为外道方便开设说,你们能够修得禅定,能够修到四空定,已经算清净,可是呢?还不够清净,所以特别建立了所谓的净无想道给这些外道们——修禅的外道们,可以有一条解脱的道路。可是我们知道真正的解脱,有所谓的慧解脱;慧解脱的声闻人并不需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定的禅定力,他就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解脱其实是因为智慧而解脱,而不是因为禅定力 三摩地

2018-07-23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读诵经典之后,所成就的身口意行改变,也是会让周遭的亲朋好友有深刻的感受,当然这也是接引他们学佛的一种方便。-----《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43集诵经时,如果不解其中的道理有没有利益?>高正国老师(原标题:诵经本身就是一种修定的方式) 三摩地

2018-07-23

禅宗祖师无奈才施设了看话头的方便法门,以快速提升参禅者的定力,同时锻炼思维观的能力而可以参禅。什么是话头?虚云老和尚说: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迥光返照这不生不灭,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一些方便,让我们容易将身体控制在一个可以长时间保持静止的状态,身体不松散。坐姿正确,便容易坐得久而且不易疲惫,定力容易修出来。但这并不是说必须要用七支坐法,坐得非常标准才能修定。如果执着于坐相,打坐过程中时时操心自己的坐姿是不是变动了,一发觉变动便心生懊悔,赶快纠正,这样始终对坐相有牵挂,便没有办法保持心念住于一处。甚至总在调整姿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修菩萨行的大乘修行者在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必须要修神通,因为度化众生也需要种种的方便力,而神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只是初学者因为智慧较低,难于避免神通境界的诱惑,也难于拒绝鬼神的打扰,所以不主张过早修学神通。但是明心见性以后,转依了如来藏的殊胜功德,性障渐除,智慧迅速提高,就不容易为世间五欲所诱惑,到了一定程度,就应该加修四禅八定和各种神 三摩地

2018-07-23

结跏趺坐一定要身心俱不淫?亦即要断夫妻正淫?不管是真正在修定或仅是看经书练腿功而结跏趺坐,都不能坐吗?否则会受魔侵吗?以上疑惑,恳请导师慈悲解惑,若有佛经依据处,更请导师方便引述,愚深心感恩!答:1.由大德的来信观之,您对三摩地或四禅八定的修习有很大的兴趣。然而,在禅定的修习过程中有许多岔路及转折,若没有已经实证的过来人教导,往往很容易误入歧途而不自 三摩地

2018-07-23

临命终时,更是诸苦逼迫,如何能做到心不颠倒?如果做不到,我们如何保证命终后能够往生?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呢?其实,净宗祖师早就给我们打开了方便之门,那就是念佛。念佛其实也是修定法门,天台宗修止观、禅宗看话头、还有数息法等等修定法门都是为了练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念佛的目标也正是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只有具备了很强的净念相继的功夫,临终 三摩地

2018-07-23

北传杂阿含659(七)经记载何等为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是名精进根。北传杂阿含力相应678(六六六)记载何等为精进力?谓修四正断。在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云:五根者: 三摩地

2018-07-23

把差别弄清楚了,然后来修学善品法,才是有善巧方便的精进菩萨。所以娑婆世界中有种种的障碍,令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勇猛精进”。假使心性不够勇猛,稍微遇见一点遮障,就会退缩了,这就是不够勇猛、不够精进。1、勇猛精进广修种种善品法2、“昼夜六时礼拜诸佛”,当然不是叫你每两个钟头就起来拜一次佛,而是说除了睡眠的时间以外,有空的话就要常常 三摩地

2018-07-23

于此纯善之国土,虽然没有违心之境界现前作为助缘,仍然需要消除习气随眠,例如《无量寿经》中佛所说诸菩萨于极乐国中行持之状况:「于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着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善知『习、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修诸善本,志崇佛道」;「摧灭嫉心,不望胜故」;「修六合敬,常行法施;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