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何等为信根?若圣弟子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 三摩地

2018-07-23

二乘果只是世尊方便度化众生所施设的一个果位而已,实际上,从唯一佛乘来讲,二乘果本来不算证果的;但是怕众生不肯学大乘法,所以先方便施设四个解脱果,让他们去取证。有四个解脱果当生就可以证得,证了以后去检查自己确实可以出三界生死苦,有些人因此就对难修难证的佛道生起了信心,愿意回心转向大乘。渐渐的再为他们宣说般若实相法,再向他们解说第三转法轮的一切种智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学佛,当然是要作菩萨,菩萨五十二阶位,大部分的人在于初信到这十信位之间,以娑婆世界如此浊恶难当,应当发心让一切众生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让佛陀的度生誓愿可以方便成就,令一切信位菩萨可以在此无穷止尽的轮回岁月里面得到歇息!而我们又既然有缘接触到佛陀殊胜的大乘法义,就要确立行门阶位,应当以信位为首要,当对三宝有绝对的信受以后,善知识的话就会听进去,这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戒,却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作为第一依止,菩萨戒只是作为方便用的。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 三摩地

2018-07-23

乃至降神母眙出生,隐其威德神力,现如凡夫,方便善巧示现出家学佛修道,终于菩提树下明心,大圆镜智及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现前,确定必将成佛,复于夜后分,曙光将显,明星出时,睹见明星而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此时方得名为诸佛随顺佛性。凡此皆是自宗通也,是故宗通非仅中国禅宗之明心及见性而已,其实有诸深浅差别,不可一概而论。-----平实导师《宗通与说通》第一章第 三摩地

2018-07-23

并非要装成偶像才是!也非神怪莫测才是!明白点说:凡是明解大乘佛法,发了上求佛觉心愿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者,不论是和尚、居士、贫、富、贵、贱的人,能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都是菩萨。人人能这样学,人人都名菩萨。法界一切优劣不等诸有情,要算人类有情最有作菩萨的资格。要之,求佛菩提的有情叫菩萨;智慧觉悟成菩提,慈悲勇猛救有情的叫菩萨。二菩萨的成立已说菩萨的 三摩地

2018-07-23

若忘失菩提心,相对的就是不知道生命的实相,或以色身、意识心为真我,甚至否定「如来藏」及「阿赖耶识」,认为「如来藏」及「阿赖耶识」是世尊方便善巧所建立[1],或以学术研究推断「如来藏」仅是「后期大乘」(经)的主流,是经「初期大乘」的演化而来[2]。印顺法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所推崇的「人菩萨」,是「不求急证」,亦「不修禅定,不得解脱」,同时强调「不证涅盘 三摩地

2018-07-23

佛有什么样的功德呢?请问:我们一天到晚讲经,讲的都是谁的功德呢?(大众回答:佛的功德!)是佛的功德呀!说的也都是法宝呀!第三宝是胜义僧,我们常常说胜义僧不是人,因为既不是天、也不是人,方便说为义天——第一义天,这样称呼也是在赞叹僧宝。即使是凡夫僧,我也常常赞叹,你们看我几年来一直在赞叹星云法师.、证严法师接引初机学人有大功德,都是一直赞叹的 三摩地

2018-07-23

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作为学佛得力与否的标准?再进一步思量,若外貌会反应出学佛的成绩,何以僧团中仪表甚为出众之难陀尊者,不是声闻十大弟子?何以僧众所着之法服─袈裟,其意为“坏色”?何以观身不净为四念处之入门?何以解脱道之观行,以色蕴为首要观破之对象?何以《金刚经》会说“凡 三摩地

2018-07-23

设于念念中,供养无数佛,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经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都是同一个真如,它不变异、不生灭、不来去,所以说它是究竟的。世出 三摩地

2018-07-23

设于念念中,供养无数佛,不知是方便,彼犹非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无量劫受苦,决定求菩提。这是说明欲求菩提心现前,非常之难。要经无数劫,无三心二意、不散乱心、真发一心去求,最后一定可以究竟无上道。所谓无上道即菩提。菩提---这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又称之为真如、智慧。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都是同一个真如,它不变异、不生灭、不来去,所以说它是究竟的。世出 三摩地

2018-07-23

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可以担任这些功德,没有能力可以成就静虑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学制心一处的功夫!制心一处的功夫,我们所修学的是平实导师运用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里面的忆佛念佛,也就是无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从拜佛中来定力!忆佛拜佛中的方法,是直接对治意根以及意识的散乱以及攀缘!的过程里面,让自己能够摄心安住于清净的忆佛的念,来对治意根 三摩地

2018-07-23

那这个时候你也可以进一步来看看说,有没有以下所说的八个条件作为方便,来作为求悟般若进展的快跟慢的指标的分别。第一个部分说:信心是不是具足。信心的具足与否有三个部分:于法、于自、于师。第一个部分就是前面说,应当相信:佛法不只是限于学术研究的层面,也不只是一种施设,因为真正的佛法是可以亲证的。但是,这个部分是牵涉到了对佛的信心是不是具足的问题。也就是说 三摩地

2018-07-23

佛一直开示说阿罗汉入了无余依涅槃之后,是要灭尽十八界的,换句话说,连意根第七识也要灭掉;那么请问一下,这个时候却不是断灭的境界,请问:这样怎么有可能说第七识是万法所依的心呢?有没有可能说,这个万法所依的心是第九识呢?好,第八识又叫作阿赖耶识,二乘无学圣人乃至说菩萨七地满心之后,如来藏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的集藏性,也就是阿赖耶性,这个时候阿赖耶识改名叫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禅师家的方便就不是这个样子。他所说的心意识,则是讲说已经过去的意识叫作心,现在正在现行的意识叫作识,而尚未现起的意识叫作意,这三者都是意识,只是依着过、现、未来,方便施设的名相。因为都知道众生贪着意识的自我,又分不清楚意识的种种相貌,所以才有这样的施设。意识都是在了别种种的尘境,有时候因为念心所的缘故,而忆想分别出种种的事物,这个时候叫作心,因 三摩地

2018-07-23

这时候就要把前面的这一些方便法:譬如说口念耳听,你要把它舍掉要转进;然后心念心听,也要把它舍掉还要转进;然后心念心忆,虽然是心念心忆,你还是要把它舍掉,因为还要心念,你心中还有佛号的念,你还是要把这个心念心忆把它舍掉,转进变成不念而忆、变成无相念佛、变成清净念佛的无相功德、净念相继的功德,这个就是从专一中进入到清净的状态。再来第三「从清净中进入真实 三摩地

2018-07-23

乃竟以先说之方便化城法而非议后说之究竟法,宁有斯理?譬如世间法律,后立之法优于先立之法,母法优于子法。佛法亦如是,后说之法究竟于先说之法,唯识如来藏系经典诸法是母,是根本;除去母法,则余般若法空及二乘我空等法,皆无所附丽,同于外道断灭论者。故不应因自身未能证得如来藏,便学一神教学者之思想,否定佛晚期及于诸天所说诸如来藏系唯识经典。若予否定,佛教不久 三摩地

2018-07-23

开悟是一念相应证得实相,这个实相是无所得、无所有的境界!方便说为境界。2、做主的一念心非禅有人这么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和我现在喝茶都是一样的,如果到这里打住就没错,可惜的是,他后来又画蛇添足,说:同样都是这一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做主的这一念心。这一讲,马脚就露出来了,这叫似是而非,世尊拈花微笑且不是这一念心哦!大迦叶尊者相应的也不是这个心。3 三摩地

2018-07-23

若到此地位,随意得生诸佛三种净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若入佛位,自住常寂光净土,是唯心净土,真正的、究竟的净土,非如前三种净土是诸佛化现的化土。是故,禅定是方法,净土是结果。明乎此,即无需为禅与净土而互相争执。三宝弟子在此世界修学禅定,是难行道,也是速成道。往生极乐世界是易行道,若具此无相念佛工夫者,欲往生极乐净土,一生即可成办;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