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又说「如来」是实语者,意思是说佛地的无垢识,下至因地众生的阿赖耶识,都是说实相语言,祂绝对不会说方便语;只要是有一句的方便语,那就不是「实语者」。这里的如来,当然讲的是第八识,祂是实语者,无始劫以来不曾有一句话是不实。又说是「如语者」,不论哪一个有情,他的第八识永远都在告诉众生,祂永远是如如而无任何恼乱的,所以祂是「如语者」。一切有情的如来,他的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此如来藏虽具如是无我性,但由其无始劫来常住而不间断,復又尽未来际也不间断,是故方便说之为「我」。又因此第八识,具有如是恆而不断之常住体性,及含藏一切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法种的缘故,能令一切佛门证悟之人,由其所悟之佛菩提智,而得以渐渐转化八识田中一切烦恼障之现行及习气种子;也能以佛菩提智,而渐渐断尽无始无明所知障,使第八识之内涵得以究竟转变清净,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这样讲呢?那是因为说,如果是出家菩萨来讲,因为出家的环境本来就是完全为了解脱修行而设计的,这实际上也是佛陀的善巧方便;而在家的菩萨,既然选择在家修行了,那表示说很多时候都得要靠自己。也就是说,很多时候除了自己之外,周围的环境可能都跟自己修行的目标有所违背。这个时候,我们如何能够在这样有这个难处的环境里面,仍然能够把握住修行的方向呢?如果我们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菩萨一直都有救护众生的猛利作意,能够克服各种艰难与痛苦、难行能行,因此能够让众生在实际上获得真正的救度,使得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更加增上,具备无限的方便善巧,并且能够累积无量无边的福德与功德,这就是出生大悲心的第三个原因。而在利乐众生的过程中,修行菩萨六度法门,使得烦恼障与所知障逐渐消除与清净,成就种种智慧三昧,也成就不可思议的大悲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祂当婆罗门女的时候,她发一个愿:愿未来劫(也就是说包括一切时间),然后这些罪苦的众生,我都能够方便为他们来解脱。所以未来劫,尽其一切未来劫;也就是说,就永远没有时间的结束的点。在这种情况下,地藏王菩萨就会一直为众生来说法,为地狱众生、恶道众生,只要有受到罪苦的众生,地藏王菩萨就会尽其全力来说法,来让他们能够得到解脱。所以,我们今天才会看到佛陀上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佛法本来没有分为三乘道,只是因为成佛之道十分的广大,又要经过无量长劫久远的修学才能够究竟;所以佛陀为了心量不够广大的衆生,才方便施设二乘菩提解脱道,让衆生能够很快地契入、证果,因此而能对甚深微妙的佛法产生初步的信心,愿意继续安住在佛道上勤苦修学。所以说,佛法的三乘道都是从唯一佛乘里面方便施设而来的,好让众生对佛法、对自己生起信心,因此,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佛说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一)是说:诸佛世尊们,都是为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所谓的净无想道,只是为外道方便开设说,你们能够修得禅定,能够修到四空定,已经算清净,可是呢?还不够清净,所以特别建立了所谓的净无想道给这些外道们——修禅的外道们,可以有一条解脱的道路。可是我们知道真正的解脱,有所谓的慧解脱;慧解脱的声闻人并不需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定的禅定力,他就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解脱其实是因为智慧而解脱,而不是因为禅定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于烦恼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坏结方便,常生悭贪嫉妒瞋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乐处无明不信六度,不乐修褔不观生死,常乐受持他人恶语,是名假名菩萨。〗讲记大乘法中有名义菩萨和实义菩萨二种,名义就是定位的意思,以某名确定他的位子;就好像法律一样,比如你想要拍卖债务人的财产来抵债,要先取得执行名义。如果没有取得执行名义,你有本票、债权、借据、支票都没有用,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你观行清楚时,就把破参明心的前方便完成了,就不必在禅三道场一次又一次被打回票。只要我见断了,平时也有熏习如来藏体性的正见,当你一找到如来藏时就能承担,自己就能确实体认祂是不是如来藏了。所以修学佛法最重要的还是二乘声闻法的见道——断我见——要你现观能取与所取都是虚妄。问题是:能取是什么?大师们都弄不清楚。诸位都知道所取了,所取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色蕴,由阿赖耶识的大种性自性依所含藏的无明妄想所造,是方便所作,众缘所成,剎那变异而成长、而强壮、而衰老,乃至最后坏灭,皆虚妄不实,是有生有灭之法,所以色蕴是生灭法,不能认为是真实我,否则即是我见未断之人。二、受蕴:在《成唯识论》卷3中说:【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受即是诸识的心所法,即一般人所谓的觉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藏密所说「喜金刚的大贪是方便大乐」,正是此贪习交计之恶习,死后必下地狱;若是在家人,生前曾大力布施而有广大福德,则死后先生魔天,然后下堕地狱。三、慢习交凌:逞口舌之快相互对恃,如同一个人的口舌相互品味,于是有水的发起,奔流不息;众生之间慢习相鼓而起,是故地狱中便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等事感应而生。此为忝居上位而慢心严重之人必须注意的: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慈济人努力做利益众生的事,此乃佛道成就的前方便,藉此来累积将来见道时应有的福德资粮,并非真修行;若能于此资粮位广修人天善法,进而回向佛道的成就,将来才有因缘值遇真善知识而得见道。若广修善业而不修禅定、不知或不求断我见,更不知或不求开悟明心,此种精勤广修十善慈济众生而不谤法之行,未来世就只能生到欲界天享福,但是当此行善的福报在来世生天享完后,剩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定性声闻人,我们有时候会方便说他并不是一个真正能够孝养过去乃至于未来无量父母的一个修行人,因为他证入无余涅槃之后,他是一个自了汉,他于过去父母没有办法报恩。那菩萨不一样!而菩萨性的建立,必须在优婆塞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心性就必须先确立下来,所以菩萨戒我们要求的不是像声闻戒要取相戒,您身犯了、口犯了才叫作犯戒;菩萨戒不是,菩萨戒不是身、口犯了才叫犯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其实想要成就佛菩提道,是要从利他中著手,也就是要在利益众生之菩萨行中,来降伏自己的烦恼;透过与众生互动的种种境界中,配合正知见的观行,来增长自己的菩提智慧与种种利益众生的方便善巧,因此众生反而是菩萨能够成就的主要原因。譬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0中的开示:“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诸佛“具足一切种智”,岂有不知此不离音声虚妄法之六字大明咒?于事于理,皆不通也!何况,真佛无形相、无所住,能生一切有为法,又岂是六字乃至无量字所可函盖于亿万分之一也?所谓“密宗神咒,即体便是圆圆果海,故佛不得”,且不说密咒多半是低级的鬼神咒,即使正统佛教的“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也只是音声方便,不等于圆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二〉这个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开」、「示」、「悟」、「入」。佛之所以降生到人间来教导众生修学佛法,祂的目的就是要把祂的知见开示让众生能够了知,并且要让众生也能够悟入佛的知见。当然佛的知见,就不只是有解脱的智慧,也有实相的智慧。所以说佛世尊之所以会降生到人间来,这个一大事因缘,就是要让众生悟入我们前面所说的「摩尼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骨肉至亲、深交好友,末了结局不过如是草草,更别说素不逢面之人;人生啊!人生啊!有何可恃!有何可以记挂!有何可以筹量!是以当发露恶行,总为过往无量劫来意识心之造恶来忏悔,以无量劫之不尽,能获诸佛菩萨之怜悯而得一时受苦之,当知此即是莫大恩典,当知此即是自省因缘!当知冤亲债主忍受饿鬼道上之无穷痛苦,每日之一时受苦,俱盛过凡夫之终日、终月、终年、乃至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于烦恼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坏结方便,常生悭贪嫉妒瞋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乐处无明不信六度,不乐修褔不观生死,常乐受持他人恶语,是名假名菩萨。〗——《优婆塞戒经》(名义菩萨品)第八大乘法中有名义菩萨和实义菩萨二种,名义就是定位的意思,以某名确定他的位子;就好像法律一样,比如你想要拍卖债务人的财产来抵债,要先取得执行名义。如果没有取得执行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固;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于自身所不生轻想,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常乐修磨利智慧刀,虽习外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善知方便、调伏众生,于大众所、不生恐怖。〗——《优婆塞戒经》(名义菩萨品)第八想要成为实义菩萨还真的不容易啊!有很多的条件。这一小段中就说有十种条件。第一种是要能听受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