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再举一个过失,经典里面都说真心是无分别心;既然是无分别心,祂怎么能够清楚明白六尘呢?真心离诸觉观,离六尘的觉观,怎么可能清楚明白六尘呢?法离见闻觉知,既然离见闻觉知,又怎么能够清楚明白六尘呢?所以只要说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是真心,就违背了圣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一定不是真心,一定是识阴!既然把识阴、想阴当成常住不灭的心,显然是落入了我见。第 | admin 2020-02-19 |
![]() |
离念灵知心虽离语言文字,仍能了别苦乐及是非,这正是识阴所摄的意识,不出识阴六识之外,而意识觉知心这种离语言妄念时亦能了知五尘的离念灵知性,正是意识的心所法,为想阴所摄,佛说想亦是知故;当意识心离念而对六尘了了分明时,不论这离念境界的时间有多长,都仍然可以了然明辨六尘境界,不会因为离念就失去了知性,所以动中定修得很好的人,在路上行走时,虽然一直都处在 | admin 2020-02-18 |
![]() |
证悟如来藏者乃无境界法丶无入出法,乃无所得法,证悟如来藏后,入菩萨七住位,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2]。然而如来藏心体虽不可灭,心体中含有诸异熟及等流种子流注变易,随众生果报,以如来藏之功德产生有情各自该有的果报身。如果把如来藏否定了,还有哪个心执持业种?因为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等于是在否定因果律的,可是因果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的般若德,乃是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所发起的智慧功德,这样的智慧功德在佛法中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它包含了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之少分,并不是圆满具足;犹待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去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亦名别相智,来圆满、来具足全部的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又因为菩萨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以后,因而转入初地修道种智,乃至最后可以圆 | admin 2020-02-18 |
![]() |
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金刚三昧经》)从心王菩萨开示可以得到下列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就是真心清净的体性。心王菩萨叙述真心的体性是: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觉也没有知、不会去作种种的分别,因为不分别的缘故,就是真心的清净体性。这样的体性,对 | admin 2020-02-18 |
![]() |
想要证悟明心,必须要有工具,这个开悟的工具就是妄心:用会分别、会思维、会寻找的妄心意识,来寻找无分别性的真心如来藏,才能找到本已存在的如来藏而明心;因为真心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也没有分别性,所以祂不会自己找自己,也不会把祂自己的所在告诉您。当代的大师们全都悟错了,原因就是想要把妄心自己变成第八识真心;或是直接把妄心当成真心,就说是开悟了,结果都落到意 | admin 2020-02-18 |
![]() |
由此可知,佛所开示的真心是无分别的,既然是无分别,当然是离见闻觉知,所以祂不会在种种境界法中,去作种种分别,过去既如是,现在、未来也是一样,都不会改变这样的体性。也因为这样的缘故,《心经》随后开示:【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意思是说,证得无所得真心的人,才可以称为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这样的菩萨,才是真实义菩萨,不是假名菩萨。所以真实义菩萨证得无所得 | admin 2020-02-18 |
![]() |
从这里我们会发现以往很多人所说的修行,都是要把第六意识心成清净无分别的第八识,结果终其一生都是徒劳无功。为什么徒劳无功?因为那是方法错误,盲修瞎练。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第六识可以修行之后变成跟第八识一样的清净心,那八识心王就变成七识心了,七识当然不是佛教。第六识修得再好,都不打妄想了,依然是第六识,不会变成第八识,这个道理不懂就会盲修瞎练。------《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因为佛说要应无所住,因为有所住就有分别,所以我只要无所住,我就无分别。”但是,要把六识心修成无分别,你来看看是不是可能。先从刚刚讲的这个吃饭:你在吃饭的当中都不分别,是不是可能?第一个,你为什么会拿筷子去夹菜?为什么会把饭堆到嘴里面去?你怎么知道它是筷子?你怎么知道你已经拣到了那个菜,然后可以把它拿回来,放在嘴巴里面?因为你一定是已经知道 | admin 2020-02-18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很多人看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会想要把意识修到“应无所住”;但是事实上如同我前面讲的,意识祂一定会分别,祂是没办法修成无分别的,所以祂一定有所住;所以这里讲的其实不是在讲意识心,而是在讲如来藏。那要怎么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当然第一个,你要先证如来藏。因为唯有如来藏才会无所住,所以你要不住色声香味 | admin 2020-02-18 |
![]() |
那真如佛性,如果能够真正找到真如佛性的话,那我们才能够真正谈到诸法的分别,才能够真正谈到诸法的究竟是如何无分别,并且因此而在所有一切的境界里面,都能够安适自在。这个境界又远远超过于我刚才讲的,在解脱里面的缚结所能得到的境界。所以,从我们刚刚以上的分析,我们再给大家整理一下。我们谈到的佛法,其实佛法一定有包含如何解脱跟什么呢?跟将来如何能够分分的证到 | admin 2020-02-18 |
![]() |
下册第二目相见道位应修非安立谛三品心—完成三贤位的般若别相智般若别相智即是后得无分别智,即是相见道位所应修学的实相般若。于真见道位证真如以后,转入相见道位时所应修的后得无分别智就是非安立谛三品心:内遣有情假缘智、内遣诸法假缘智、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就是此前第一目中所援引的《成唯识论》第一段论文所说法义,即是相见道位中应该观修的般若别相智。 | admin 2019-11-22 |
![]() |
大乘真见道之实证,即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能现观其真实而如如之自性,名为证真如;此际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至证悟般若不退而继续进修之第七住位始住菩萨,转入相见道位中,历经第一大阿僧祇劫中三十分之二十有四的长劫修行,同时观行三界万法悉由此如来藏之妙真如性所生所显,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如是进修真 | 三摩地 2019-11-22 |
![]() |
由已亲证自心真如故,同时断身见、我见,渐生般若慧之根本无分别智(般若总相智及别相智),亲证中道实相观。 七住不退菩萨,悟后有一个现象,会观察世界如幻。因为七住菩萨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待色身、来看待见闻觉知心、来看待时间、来看待空间、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会跟无常、苦、空、无我相应。因为照见真如、自性弥陀,它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色 | admin 2019-11-03 |
![]() |
可是“无名相法”、“无分别法”没有这一些行,身行、口行、心行都不存在。因为心行、口行以及身行,在如来藏自己的境界中完全不存在,所以祂离一切行。 第三辑-摘录精华篇 这个道理讲完了,接著来讲“降伏十二入”,诸位读《阿含经》或者大乘经典时,大部分都说“六入”,很少读到“十二入”的,那为什么这里讲 | admin 2019-09-02 |
![]() |
下册 第二目相见道位应修非安立谛三品心—完成三贤位的般若别相智 般若别相智即是后得无分别智,即是相见道位所应修学的实相般若。于真见道位证真如以后,转入相见道位时所应修的后得无分别智就是非安立谛三品心:内遣有情假缘智、内遣诸法假缘智、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就是此前第一目中所援引的《成唯识论》第一段论文所说法义,即是相见道位中应该 | admin 2019-09-02 |
![]() |
由于释摩诃衍以为意识心离妄想分别、不思不观之际即是阿赖耶识,即得成就一切种智;然而现见一切贤圣现前观察所亲证之第八识金刚心而得根本无分别智乃至道种智,以该根本无分别智或者道种智之观智利益众生时,皆于有思有观之际运行;释摩诃衍遭受此等质难,虽引用经典中“如日月光、如如意宝珠”而作辩解,却无助于自身续堕负处中。此因经中所说者,乃是真实亲 | admin 2019-07-29 |
![]() |
’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归依僧。正道解脱是名为法,无师独觉是名为佛,能如法受是名为僧。若无三归,云何说有四不坏信?得三归者,或有具足,或不具足。云何具足?所谓归佛法僧;不具足者,所谓如来归依于法。善男子!得 | 三摩地 2019-07-20 |
![]() |
平实导师在书中如此说:【那么佛性的无所住又是怎么说?佛性和见闻觉知的体性是在一起的,“祂”无分别又非无分别,你们听起来就会像在绕口令一样,可是当你证验到佛性的时候,你才会知道我讲的话确实不是绕口令。但是这个部分最难解释,很多人知道佛性的名义究竟是什么?可是却看不见,因为没有功夫与慧力,也欠缺福德;没有功夫的人,参破佛性的名义时,就会落到妄 | admin 2019-05-01 |
![]() |
讲完了这十八界的内涵,我们最后来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能分别的六识心能不能藉着修行修到无分别?好多人都想要把六识心修到一念不生,或者说他要修到无分别。但是想想看,如果说六识的觉知心修到无分别,那你如何在世间当中活下去?意根不能分别六尘,六个识你又把祂修到无分别,那你如何在世间当中存活?想想看,如果你不能分别,你肚子饿了不知道,看见了东西也不知道,你走到 | admin 2019-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