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缘故,因为他还没有获得无生智的缘故。如果是外道,他修定照样可以获得初禅。但是如果外道修得初禅,不是依四念处观而修得初禅的话,那叫做外道初禅,还不能称为二住菩萨,不入贤位。菩萨52个阶位,十信位是凡夫位,称为外凡。初住位开始到十行、十回向总共30个阶位,称之为贤位。对外道或世间人而言,已是圣人;但从佛法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修行四禅八定是以证得四禅八定的境界为目标,他们不修声闻的无漏空智,也不修缘觉的缘起智慧,更不修菩萨的大乘无生智,所以即使已经修得无色界顶——非想非非想处定,而仍然不免要轮回生死。声闻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修四禅八定到了无色界顶的时候,他们依照所悟的声闻无漏的智慧而证入灭受想定,成为大阿罗汉。大乘法里面菩萨修行到了一定位次后也要修四禅八定, 三摩地

2018-07-23

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由《成论》所述可知:如来藏在因地(即未成佛)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唯与五遍行相应,故因地如来藏不与精进心所相应,因精进心所法是善十一心所法,而非五遍行心所法故。《显扬圣教论》中云:「复次,阿赖耶识于一时间,或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诸心法俱转。如是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一时俱转,亦与客受及客善不善无 三摩地

2018-07-23

那先说修福,事实上在我们的戒、定、慧三无漏学里面,戒本身是一个福业,定也是一个福业,只有慧才是最上的一个修行方法。如果是细分叫作戒、定、慧,如果分大类叫作福跟慧。为什么五戒十善是一个福呢?这里跟大家讲五戒的内容:五戒可以得人身,为什么五戒会得人身呢?因为他能够持不杀、盗、淫、妄、酒,这些对象都是在人间的一个基本,因为不侵犯到别人,所以这个戒可以让我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戒,加无作戒。善男子!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 三摩地

2018-07-23

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中略)】——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语译: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 三摩地

2018-07-23

我能持菩萨戒吗?还是需要怎样的经历与过程之后,才由优婆塞戒转进到菩萨戒?答:您有心发愿严格持守菩萨戒律,此乃净善之法,我们在此随喜赞叹您的净愿与净行,因为您已经具足七圣财中戒财的一分功德,因为戒学乃是三无漏学中的基础,而三乘菩提的成就皆以戒为前方便资粮,故佛在经中请阿那律陀尊者开示受戒、持戒之胜妙处,阐释诸贤圣皆是「以戒为梯而升无上慧堂之阁」,尤其 三摩地

2018-07-23

三如道共戒:三乘以见道修道故,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自然不犯佛戒,不取佛戒。是名三种非取相戒。亦依有情根性差别而作用有异。五戒者:在家之人于三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戒:三戒四戒而受。或受少分戒:一戒二戒而受。此五戒者前四为性戒,犯者不唯得戒罪,亦须未来世中受彼性罪果报。若不犯者,能生持戒功德。若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受戒、持戒的问题,我们是鼓励学佛人能够受戒、学戒、持戒,因为受戒、持戒乃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三无漏学中的重要一分。佛弟子若有受戒的机会,应当要把握去受,早受戒、早得持戒的功德,对于未来求悟明心见性的帮助很大。如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所说:「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 三摩地

2018-07-23

根本四禅和初禅未到,为什么称为无漏戒?已见道者如果能证得根本四禅,往下推到初禅前的未到地定,都会引生无漏戒。如果见道者没有证得未到地定以上的禅定境界,有时会生起贪瞋慢心等;如果得到未到地定时就会降伏了一部分,得初禅时就会离欲界贪,绝不会对别人的眷属起贪欲心;得二禅时,无漏心行会更强;乃至得四禅时完全不会起贪、瞋,也不会对别人起慢,不必进入初地就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受戒、持戒的问题,我们是鼓励学佛人能够受戒、学戒、持戒,因为受戒、持戒乃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三无漏学中的重要一分。佛若有受戒的机会,应当要把握去受,早受戒、早得持戒的功德,对于未来求悟明心见性的帮助很大。如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所说:「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还要断除欲贪发起初禅永伏性障,然后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而不证,成为慧解脱的菩萨阿罗汉;再于佛前勇发十无尽愿,那就进入了初地,成为见道通达的通达位菩萨,开始十地修道位的修学;不仅要继续修布施等六波罗蜜多,还要加修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多,成就地上菩萨的十波罗蜜多无量行,原来在地前修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更需要增进为增上三学,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佛陀之所以会施设五戒、十善业,乃至佛门中的七众别戒,或者是菩萨戒,还有轻戒、重戒的各种差别,基本上都是为了先遮止众生,去造作大恶业以及小恶业,再来是能努力去造作善业,乃至最后能完全造作清净无漏业,成就解脱,远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甚至能修学菩萨道,自度度他成就佛道,让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都能得到今世及未来世的长久利益以及安乐。 所以人死 admin

2018-07-23

虽然说,一切众生的无漏法性是本来就存在的;但是,要发起菩提性,而发愿成佛以及广度众生,生生世世都愿意当菩萨,这却不是众生本来就有的心性;还得要有过去所累积的善业种子,还要有善知识的因缘的配合,才能够发起这个菩提性——菩萨性的。如果说,一切众生都是本来就有菩萨性的话,那么为什么会有初发心的人呢?为什么又会有退转菩萨性的人呢?既然是有初发心的 三摩地

2018-07-23

除了行善去恶之外,还要更进一步去了解:什么是无漏的清净业?更要知道,净业是要在将来有了断我见的智慧之后,才能够真正做到的,所以会在心中种下要去追求断我见的解脱智慧的清净种子。这就是第三个——精进心。第四信位是要成就出世间法的“智慧心”。慧心就是我们在听闻、熏习大乘佛教法义之后,能够加以思惟简择,并且作出正确的抉择,这就叫作慧心。 三摩地

2018-07-23

若未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则须随真知识修学而入二地;于三地渐修,满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以依三地无生法忍般若修定故,所证诸定皆成无漏妙定;然后修五神通,而得转化神足通等为三昧乐意生身。复于四地五地满足熏禅修禅;六地圆成灭尽定,七地念念可入灭尽定。七地因佛加持,成就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故,不入无余涅盘,证得如幻三昧意生身,成八地心,于相于土随念变 三摩地

2018-07-23

戒、定、慧三个无漏法慢慢具足而慢慢地对治了三毒贪瞋痴以后,您再依于比如说五停心观,或者在正觉讲堂,依于您无相念佛拜佛,您这一个忆佛拜佛的功夫,能够让您功夫生起、能够净念相继;您能够一拜之间,一拜下去,上下之间能够十几分钟,乃至二十分钟、三十分钟,都不会对于前五识有产生什么的攀缘,能够心住于忆佛念,保持这样的清净。一般来讲,我们说这样的菩萨,就已经具 三摩地

2018-07-23

道共戒又名性戒,不共外道、凡夫,实乃佛实证三乘菩提之道所成,见道、修道后转依于所证而摄心为戒,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故自然不犯戒,但以摄心住于正道为戒,是名持道共戒者,有别于凡夫未证者需要依于戒相而摄心持守。定共戒者,谓修学禅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之修证,分别能伏三界贪瞋痴,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戒,依定之有漏功德而不违佛戒,与 三摩地

2018-07-23

意识的功能永远只能作诸了别,不能出于六尘的了别性以外,但如来藏心体则有许多神用,名为无漏有为法,如是种子后在佛地不增,今在凡夫乃至地狱众生亦不减少。如来藏心体无形无相、性如金刚,合十方诸佛威神之力,也无法破坏任一低贱有情的如来藏识,这才可以说是不灭的。反观意识心,只要从后脑勺忽然打一棒,保证证严法师一定会闷绝而使意识断灭,完全无知无觉,她怎能违背常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能够让众生远离世间有漏法的三无漏学。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