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初者名为本性住种性,由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有无漏法为因;次者名为习所成种性,由多世闻熏法界等流法已,熏成种子而成习气为因;其三名为菩萨福德,由多劫所集福德资粮及多劫修除性障所成福德为因;具此三缘者,一世即可因唯识种智修习而入初地。若是菩萨悟已,多十百生乘愿护法弘法者,世世悟已即能自修自证唯识种智正理,佛恩所加,欲至三地不难,由是可知唯识宗义在佛法中 | admin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这个如来藏心里面所含藏的这些有漏种子也好,无漏种子也好,有为法的种子也好,这些善染种子,这些种子其实它是非常,因为它还有变异;如果它已经没有变异的话,那就是已经成佛了。所以,无论是任何一个人,不管是三界六道的任何众生,乃至于声闻果地的这样子的一个修行人,乃至于佛菩提道十地果位的这样子的菩萨,祂的种子都还是有变异的;所以这个种子还有变异,所 | admin 2018-07-22 |
![]() |
所以言大者,四谛大慧诸法牙旗,断诸邪见无明洪痴,故曰大法也,亦名无比法,八智十慧,无漏正见,越三界阂,无与等者,故曰无比法也。迦旃延子撰集众经,抄掫要慧,呈佛印可,故名大法藏也。”而《增壹阿含经》序品中就提到“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阿难即诵: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并解释,由此一偈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 | admin 2018-07-22 |
![]() |
有色法如虚空一般示现化身,是佛境界;灭除一切色法,是二乘境界;解脱之色是佛境界﹙藉无漏有为法利益有情永无穷尽﹚,灭一切色法是二乘境界﹙入无余涅盘永取寂灭﹚;云何一切断灭之极空相﹙一切法空﹚而可说是真正的解脱?文殊你应当详细正确的思惟,不可不于此理作分别想。譬如已经人去楼空的村庄、枯竭的河川、瓶中无水,并非没有了村庄河川瓶子,由于其中已经虚无了,所以 | admin 2018-07-22 |
![]() |
道宣法师的判教跟以往人的判教大不相同,道宣法师他认为,我们佛教讲的有三个无漏门,是戒、定跟慧。道宣法师认为,定跟慧的两个法门是所谓的“化教”,化就是教化的意思,也就是禅定跟智慧的两个法门实际上是教化的用途;而戒的部分就是“制教”,制教就是制订要求,所有从学的人都一定要遵守的基本框架。所以按照道宣法师的这种分法,他把戒、定、慧三者 | admin 2018-07-22 |
![]() |
对法者乃无漏慧之异名。「对」字有二义:一者对观,谓此论主旨在对观四圣谛意;二者对向,谓此论意对向涅盘。「法」字有二义:一者胜义法,谓涅盘也;涅盘善常,非断灭空,故名为胜;涅盘有实体故,说名为义;胜复兼义,故说胜义;二者法相法,谓俗谛之四圣谛也;相对于涅盘本际之胜义,故名俗谛;四圣谛依蕴处界一切诸法之性相施设,不离蕴处界俗法,故名法相法。行者依无漏净 | admin 2018-07-22 |
![]() |
知此道是无漏、是出世间、无所系著,是名出世间。(《大方等大集经》卷17)这一段说:为什么叫出世间呢?说到五受阴叫作世间,之所以叫作五受阴,讲的就是说一般众生都是依五阴的色受想行识,来受用五欲六尘的苦乐忧喜舍,所以这五蕴又称为五受阴,这五受阴就叫作有情的世间。菩萨能善于分别五阴。菩萨为什么叫善于分别五阴呢?因为他能观察这五阴之所从来,是由自心如来所出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知此道是无漏、是出世间、无所系著,是名出世间。(《大方等大集经》卷17)这一段说:为什么叫出世间呢?说到五受阴叫作世间,之所以叫作五受阴,讲的就是说一般众生都是依五阴的色受想行识,来受用五欲六尘的苦乐忧喜舍,所以这五蕴又称为五受阴,这五受阴就叫作有情的世间。菩萨能善于分别五阴。菩萨为什么叫善于分别五阴呢?因为他能观察这五阴之所从来,是由自心如来所出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里所说的佛智指的是:菩萨实证如来藏以后,转依真如,通达真如,而能够将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有漏有为、无漏有为、无漏无为的法种,如实了知而亲证,有能力将有漏有为法的杂染给它断除究竟,这样的情况之下,你才能说这样的智慧是佛智。这样的佛智也不是二乘纯修解脱道的解脱智慧,更不是一般所谓在意识层次里面,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的。意识自己的思惟想像推测会是说,要将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追求自利利他佛果,而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所修学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六度以及四摄等法,以及所应该成就的无量功德等等。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除了在家、出家,事实上佛法的实证也不分男女,我们也来举一段来证明:【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为如来说无上灭。】这段说佛陀所说的内容微妙第一,下至女人亦能受持是说,以前在古印度的时候,是有种性差别,也有男女高下差别;可是在当时,比男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这些的僧,他们依着佛所教的法道去修学,得到了无漏,具足了戒、定、慧,能够为世间的众生作为良福田,那当然也是我们修学佛法中所应当要恭敬的。那第四呢,就是念施,念布施有大的功德,除了能够消除我们悭贪的这个心之外呢,依着布施也能够摄受众生。第五是要念戒,念戒--念着佛所施设的这些禁戒,然后来除断我们种种的恶习,这样子就不会有种种的烦恼。还有第六要念天,念天就是要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些虽然所说的是有漏善法,是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种执着邪因邪果的外道法,但是,只要没有假冒是无漏的佛教,基本上我们也都是给予赞叹的。只是当这些人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时候,为了让他们能够了解现在所修学的还不是究竟无漏的善法,还有更上层而且更究竟的法道可以修学,这个时候才会将佛教与外道法来作比较,说明其中的差异所在,让这些人能够作出正确的抉择。第二种的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因此第八识,具有如是恆而不断之常住体性,及含藏一切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法种的缘故,能令一切佛门证悟之人,由其所悟之佛菩提智,而得以渐渐转化八识田中一切烦恼障之现行及习气种子;也能以佛菩提智,而渐渐断尽无始无明所知障,使第八识之内涵得以究竟转变清净,断尽阿赖耶性及异熟性,改名为真如,成究竟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意根遍缘一切诸法,伶俐得不得了!谁都比不上祂!解脱道的修证必须要靠祂,祂若不肯灭掉自己,阿罗汉就进不了无余涅槃;但是,佛菩提道的修证也需要靠祂,将来利乐无量有情,成就佛地广大无边的功德也要靠祂;祂时时刻刻在无漏有为法上所显示的大功德,实在不可思议。以上说的是第七识的末那识。那八识心王中,最重要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在哪里呢?这是不能明讲的,因为直接听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的境界;菩萨不但能像阿罗汉一样现观五蕴的缘起性空,并且能够亲证五蕴出生之根源所在——自心第八识如来藏,转依祂的清净体性,并且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逐渐转变七识心自身,将我见、我执、三界的贪爱断除成为菩萨阿罗汉,与此同时心无挂碍无所畏惧尽未来际常住世间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自度度人地地增上,这亦是《心经》中所说远离颠倒梦想的菩萨心,也是涵盖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什么叫一切种智呢?一切种智就是说,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智慧,包括了世间一切有漏法种、出世间一切无漏法种,以及一切种子的流注等等;种智的正理,都摄属于一切种智的范围。诸地菩萨依般若别相智,而熏修八识心王的一切种智!在还没有具足之前,称为道种智!一切种智修证,就可以断尽变异生死,而成究竟佛道。第六个阶位是等觉位与妙觉位。大乘菩萨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离三界生死需要无漏的智慧,无漏的智慧有三种,就是声闻、缘觉的法,以及菩萨的法。菩萨的法就是禅法,就是真如佛性。神通它主要是和定相应,禅法所证悟的却是般若、是智慧,不是禅定,跟神通是不相干。一切得到五通的鬼神和仙人,他们用尽了神通,仍然不能测度禅悟者的见地,所以古德才会说:神通度俗人,智慧度学人。神通力最好是有般若慧配合,所修证的般若慧愈高,神通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择灭无为是指行者以虚空无为为基础,而继续进修出世间法;由于无漏法之修学,产生了简择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择力,而得以灭除种种导致分段生死之杂染;从此能以择灭无为之无漏智,而使烦恼障种子在现行时得以加以灭除;由于这种灭除烦恼障现行之无漏性,是依抉择力而产生,所以就立名为择灭无为。这显示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中的择灭无为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如果依解脱果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五蕴(五阴)之定义已略说如前,然而何谓一切苦厄?五蕴与一切苦厄是甚么关系?为何又要说「照见五蕴皆空」便能「度一切苦厄」呢?所谓苦厄即是指众生被苦所困不得自在,而众生被苦所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执着五蕴为真实我,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故七转识与烦恼相应而无法解脱;因此众生若要度一切苦厄──不被苦所困而得解脱,则需先破除意根意识本具之无明,再把含藏在阿赖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