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所谓的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最初与最后的根源,因而导致无生解脱慧生起的一念相应的过程,即是开悟。在悟之前需要修动中的功夫——参禅的功夫,以及听闻参禅的知见。悟了以后,却发觉真如佛性不是因为修行而得,是本来就有的,也没有一个门可以进入让我们看见真如佛性。所以祖师常说:无门为法门,就是这个道理。而真如不是从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祈愿真求大乘证道之佛子们能早日证得菩提,进入内门修学一切种智,证得无生法忍。今以叙述此书的缘起,代替序文。(摘自邓正枝居士著《学佛的觉醒》大德,原著在线阅读网址:,原著下载网址:。)(原标题:醒世良言学佛的觉醒——大心佛子当勇求明心见性,续佛慧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作发愿文云:我今发愿……临命终时,庄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为胎,托质其中,见佛闻法,悟无生忍,登不退阶,入菩萨位。临终前,他预知时至,提前遍告亲友,并安排好后事。临走的那一天,他自著僧衣僧履,升踞高座,告诫诸官吏及道俗信众,各宜向道,扶持教门,建立法幢。吩咐完毕,便拈拄杖按膝,欲蜕然迁化。这时,其同僚漕使上前请道:安抚去住如此自由,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彼诸世界所有不退转菩萨,以彼菩萨身光照触,光才触已,悉皆成就无生法忍,各各获得名五百功德转陀罗尼。如是微尘百千世界,由彼菩萨身光明照成吠琉璃,黄金为绳以界八道,一切宝树八行布列,花果庄严,色香殊异;是诸宝树,香风摇击,从其树出和雅悦意微妙之声,所谓:佛声、法声、僧声、菩萨声、菩提声,根、力、觉分、解脱、等持、等至之声。由宝树声,彼微尘数百千界中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不退转者皆得无生法忍五十功德旋陀罗尼。金刚慧。彼光明所照国土。皆悉严净如天琉璃。黄金为绳以界八道。种种宝树花果茂盛香气芬馨。微风吹动出微妙音。演畅三宝菩萨功德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众生闻者皆得法喜。信乐坚固永离恶道。金刚慧。彼十方刹一切众生蒙光明故。昼夜六时合掌恭敬。金刚慧。彼菩萨处胎出生。乃至成佛无余泥洹常放光明。般泥洹后舍利塔庙亦常放光。以是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转进无障碍.乃至究竟菩提果.不舍众生永无尽.愿我世尊恒慈愍.冥佑弟子成大愿.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佛.南无大乘胜义僧.南无究竟第一义.正觉总持咒五阴十八界,涅盘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7遍)无相拜佛10----2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意思是,大势至菩萨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这一段不断地使用忆字,并举相忆之情形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遥亿吾释尊,大慈大悲;愚鲁如我,亦取无生;多情无欲无悔,愿您常相随。佛法虽易证,无明成障;千年血脉,脚步跄踉;不免神伤,何时返靖康?救护无明众,十万火急;每思髪白,时不我予;诸师犹自顽愚,赤氛何时弭?菩萨道讴歌,盼除沉疴;我常思念,转侧难舍;愿您世世相伴,叵奈胎昧隔。菩萨底忧郁,多劫沉积;常思法脉,吴越早栖;愿您速满三地,令我舍忧郁。2、乌石话道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无生方便门》全一卷,详述隋唐时期北宗禅门之修持法要。在「五方便」修行阶次之中,「总彰佛体」是首方便,共七个步骤:(一)发四弘誓愿;(二)请十方诸佛为和尚;(三)请三世诸佛菩萨;(四)三皈依;(五)答五能;(六)各称己名,忏悔罪愆;(七)结加趺坐。(大正藏第85册)4.《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宋元照律师撰,其中卷十二载:「夏中方尺之地,悉并有虫,即《念经》云:夏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参禅办道的人,必须将此疑情,疑至极处,一旦因缘时至,打破疑团,摩着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无生啊!』自此之后,戒尘法师就一直跟着老和尚,对他老人家非常信服和尊敬了。后来,有一次,老和尚入定十八天,山上人知道了,都来参拜他,他感到厌烦,于是他们俩便背着背架子朝峨嵋山去了。一天晚上,他们俩在一个没有人住的破庙过夜。老和尚说,睡到半夜时,有跳蚤在戒尘法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遥忆吾释尊,大慈大悲;愚鲁如我,亦取无生;多情无欲无悔,愿您常相随。佛法虽易证,无明成障;千年血脉,脚步跄踉;护法不免神伤,何时返靖康?救护无明众,十万火急;每思髮白,时不我予;诸师犹自顽愚,赤氛何时弭?菩萨道讴歌,盼除沈疴;我常思念,转侧难捨;愿您世世相伴,叵奈胎昧隔。菩萨底忧郁,多劫沈积;常思法脉,吴越早栖;愿您速满三地,令我捨忧郁。(这是一首 | admin 2018-07-23 |
![]() |
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往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 | admin 2018-07-23 |
![]() |
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无我、无生的智慧,所以不能得解脱。解脱是发起无我、无生的智慧之后,断除见惑、思惑烦恼及我所烦恼而得到的果报,不是因为世间禅定而能使人证得解脱。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发起舍心,慧光圆通,证灭受想定,这样才因定而得到现世的解脱;但即使是已证无漏慧的阿罗汉不修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譬如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菩萨于智慧上的亲证,证得本来无生无死,本来也可以不用再回到人间了,因为怜悯众生还在生死苦之中,所以发愿再回到人间;所以菩萨是可以一世比一世更生于安乐,乃至也可以死于安乐的。至于说菩萨的另外一种生于安乐,也就是说,出生的时候能够不离安乐的境界。那这个部分,因为还要牵涉到禅定的证量,乃至于是极深的般若智慧的成就,这个就不是我们能够了知的。一般人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五)悟后起修之道次第未明,云何是佛教之大隐忧?谓世间纵有证悟之人,虽然已入菩萨数中,而悉不能知悟后如何进修、不知如何次第成办诸地功德,未得通达位之无生法忍功德故;不知悟后如何修证种智,次第迈向佛地;则显示此菩萨犹不能生起种智,则佛教势将无人有力破斥邪说而显之胜妙也。诚如玄奘菩萨摩诃萨所言:若不破邪,无以显正。若无人能破斥邪说,则未来佛教内,必如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如果从大乘别教来说,则还有另一层面的生缘慈,就是菩萨证悟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发起初品少分妙观察智,而能忍于如来藏的本来无生,也永远不灭。证得大乘无生忍,然后现观各个众生的如来藏都平等平等。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发起了初品少分平等性智,而兴起教导众生同证此永不于六尘起分别,自然离诸苦乐的实相心的慈悲。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圣教:【云何众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摘自《心经宗通》《心经宗通》——借《心经》通达解脱道、佛菩提道、禅宗公案之宗旨MasteryofSchoolTenetsintheHeartSutra【作者】萧平实述著【出版日期】2012-10-01【书号】9787547504413书摘平实导师以其所证解脱道之无生智及佛菩提之般若种智,将《心经》与解脱道、佛菩提道、祖师公案之关系与密意,以演讲之方式,用浅显之语句和盘托出,发前人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谓的「法宝」,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当中世尊开示说,法宝有三个层次:第一法宝,指的仍是一切众生都有、与佛无差无别、自性本来清净、无生无灭的如来藏,又称为是摩诃般若解脱法身。第二法宝,则是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戒定慧诸妙功德。因为修学这些法,就可以证得第一法宝清净法身,所以才被称为第二法宝。第三法宝才是指诸佛菩萨所开示的经律论等。世尊又说,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地的报身,则是为了成熟地上菩萨而出现的他受用身,报身常住不变,诸根相好,智慧光明,周遍法界,经常在色究竟天为诸地菩萨说无生法忍甚深之法,这是诸如来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修集的无量无边的真实功德所成就的。而佛的应化身,则是随顺众生得度的因缘,在一切世界六道中,化现无量无边的诸化佛身,在没有佛法的地方来建立,让有情众生能够归依佛法僧,而且受持清净的禁戒;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