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是一本关于禅宗如何开悟明心、眼见佛性的书。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本书,可以发现萧平实在书中将中国禅宗明心见性的佛学理论、修定功夫,以及具体培植福德、建立参禅知见的方法,有系统地建立理论体系、铺陈次第、架构程序,使得中国禅宗僧人如何明心见性的法门,终于在现代的语言体例下第一次被具体地阐述出来。萧平实后来又陆续写了七辑《公案拈提》系列,效法禅宗丛林祖师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对佛、法、僧等三宝修习信心,十信位满心后进入初住位中,始修菩萨六度万行,皆属外门六度之行;逮至开悟明心证真如时,方入真见道位中;次第进修相见道位诸法以后,直到通达而得入地时,历时一大阿僧祇劫,故说大乘见道之难,难可思议。大乘真见道之实证,即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能现观其真实而如如之自性,名为证真如;此际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的结果,百劫之后就上升到天上;到了天上,祂观察人间的因缘,于人间的因缘成熟以后,祂就诞生人间,于菩提树下一手按地明心,接着夜睹明星眼见佛性,就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这就取证了无住处涅槃啊!所以从这边可以告诉我们,佛菩提可以取得四种涅槃,声闻、缘觉有两种涅槃;这也告诉我们,唯有八识论才能够让人取证三乘菩提,也能够让人取证无住处涅盘啊,也就是成就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入楞伽经》卷8)也就是说,佛说:大慧菩萨啊!这个如来藏识就是第八识,祂的运行法相非常微细,唯有明心住于如来藏境界的菩萨能少分了知,唯有佛才究竟了知。既然只有佛跟菩萨能了知,那当然不是二乘人与外道穷尽定力与慧力所能了知。这我们可以从三德加以说明。所谓的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以及解脱德。法身德,指的是祖师们透过参禅的方式,用见闻觉知往离见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故大乘学人若欲真学菩萨行,若欲真求佛道,非唯纯求二乘菩提所讲之解脱果者,当先勤求禅宗之证悟明心,以此为首要之务: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见道急。证悟见道才是大乘之入道故,才是大乘法之入门故。而于求悟所须具备之定力、慧力、福德,亦当随从真善知识而戮力修学,然后次第修集、次第证之、次第成就佛道。故说临济禅宗之开悟,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之首要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开示说:往佛菩提道上前进之时,菩萨要逐渐具备一切施,然后世尊就举例说明菩萨摩诃萨,也就是说七住明心以后的菩萨,所应该修学的一些一切施的相貌。首先说,应该如法求物施,持以布施。如法求物的定义,前面几次的菩萨正行之中,已经说明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菩萨之所以要如法求物施的原因,是因为知道不如法求物施的果报,未来世虽得财物,却为王、贼、水、火之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像这样的出家人,在佛门不是没有,譬如有人主张:离念灵知的意识心是常住法,也就是要保持一念不生的状态,能够这样就是明心见性了。像这样不离意识所行境界的人,就是佛所说的常见外道。又譬如有人主张:心已经灭了是不能再生起,心生起了就是灭相;生是刹那顷都要灭的,灭相却是不灭的。像这样的人,就是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又譬如有人主张:大乘非佛说——坚持大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三施是菩萨应该去做的,而且还要努力去做;这是因为六度万行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如果不去布施,想要成就布施的功德来庄严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事!既然连布施都不肯做,更遑论能够成就持戒等五度,乃至未来能够明心见性了。从这个道理来观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布施的习惯,一般而言,如果要某人布施,不论是出钱、出力或者为人说法,都毫不犹豫、也不吝惜施与别人,表示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法要有长远心,听不懂没关系,先把了义正法的种子种入心田里,有因缘时再亲近正法道场,修学第一义佛法;总有缘熟的一天,将来菩提种子一定会发芽,一定有明心开悟的机缘。这是法忍的部分。第三,无生忍。什么是无生忍?无生忍分为二乘无生忍以及大乘无生忍。二乘法是说要把五阴十八界统统灭尽,入无余涅槃,未来世不再出生叫作无生;能够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凡是所证不是如来藏妙心,那就不是亲证般若,就不是禅宗的明心,就不是开悟般若禅的人。所以,从实修实证来说,禅不是不离五阴的四禅八定有为有生灭的世间境界,而是静虑;是要在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中,专精地去思虑,就是去参究去寻觅自身的本源第八识如来藏,然后一念相应破参找到了,般若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就生起了,法身慧命就出生了。但是,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虽然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密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生死大梦)者,转名为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在断我见乃至开悟明心的生活方式应该要如何呢?应该要学禅师那样「事上无心、心上无事」然后努力护持正法过日子!《无门关》卷1中,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果一个菩萨真实断我见,那他要给自己创伤疗愈就很容易了!创伤疗愈的关键就是在断我见与断我执!我们是因为有这个我见、我执或我所执,才会有创伤!譬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者说,难道佛法就只有解脱果吗?而声闻人的解脱果,乃至说他证了四果,真的是究竟的解脱吗?以断我见为基础而开始进一步去求参禅明心,那才是菩萨的七住位,后面还得要满足十住位,然后十住位之后还有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等这么多的菩萨阶位,要一一去修证。这个初分证出家法,还真的是基础而已! (原标题:真求出离三界法,不在身相作文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大乘的修法就是开悟明心并且转依如来藏。《瑜伽师地论》卷51:「缘真如境胜道方能转依故。」(CBETA,T30,no.1579,p.581,c10-11)以下关于转依如来藏的法语都是平实导师的在书中或讲经中的开示:【转依就是转变觉知心与意根自己的执我性、不净性,依止于常住如来藏的无我性、清净性、涅槃性。悟前都是依止于处处做主的我,依止于见闻觉知的我,现在开始转变自己而依止常住不坏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以故?无论是一般之禅净双修班、进阶班、增上班或者周二对外开放之萧老师讲经时段,都有已经明心的外护菩萨护持,包括环境卫生、舒适空调与座位、安全与秩序,让听课的学员能安心于佛法正知见的熏息。精进禅三共修,更全部都是已经明心或者已明心见性之外护菩萨在护持,从一切起居、饮食、打扫、作息,让学员能专心于生命实相之参究,不致有物质的缺乏与精神之怖畏,得以安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别以他法作为大乘见道者,或坚执离念灵知亦是实相心者(坚持意识觉知心离念时亦可作为明心见道者),则成为实相般若之见道内涵有多种,则成为实相有多种,则违实相绝待之圣教也!故知宗门之悟唯有一种: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转依如来藏所显真如性,除此别无悟处。此理正真,放诸往世、后世亦皆准,无人能否定之,则坚持离念灵知意识心是真心者,其言诚属妄语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证得真如以后,还要眼见佛性,那可是个特大号的瓶颈,这个瓶颈比明心的瓶颈更难通过,因为它很坚固,也很细小。想要通过这个瓶颈条件要很多,而且这个佛性是要凭眼见。所以大慧宗杲禅师讲眼见佛性时说:菩萨眼见佛性,须是眼见始得。也就是说,所谓眼见佛性,须是菩萨种性的人才能看得见,;而且得要以父母所生眼,亲眼看见才算数;并不是找到了如来藏,看到了如来藏有使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宗的参禅也是一样,一定要自己真参实究,加上有正确的禅法知见,就这样子突然间找到了,而且有智慧确认是正确的,是没有错误的,这时就称为开悟明心实证般若。所以,般若的难悟难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般若的见道,是一念相应而悟入的,不是经由思惟而渐渐增加出来的。有人依凭学术观点来理解佛法,就批评禅宗那个法都没有一个次第,一悟就说那就是了,然后禅宗的禅师就这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是不说而说,见色明心。又譬如说阿难陀尊者在世尊入灭的时候,他还没有悟入。后来他问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只回答他一句话:倒却门前刹竿著。他问这教外别传,世尊究竟是传个什么法。大迦叶尊者叫他去门前把刹竿放到。刹竿就是上面挂着布帆的竹竿。这也好像是眼见色而悟入,其实是从身根悟入的法。那么譬如说,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却答:百草头上祖师意。祖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而降生人间,八相成道,为的是要利益众生,转迷开悟;如果不是欲令众生开悟,那又何必辛苦来此五浊恶世说法四十九年?二祖为求明心,宁可立雪、断臂,这是何等的大心?五祖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可见证悟明心,对修学大乘法义的佛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明心就是大乘法的见道,见道之后还得通达见道位的别相智以后,才有可能真正的进入修道位中,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