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佛法是清净至善的法,假如没有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无情无义,不知要知恩报恩,反而予以抺黑造谣毁谤,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就已经不具人的格了,那又如何与这个清净解脱的佛法相应呢?再以佛教最为人所知的六祖与道明禅师的故事为例,道明禅师其法号本为慧明,虽是六祖慧能师兄,但因从六祖明心,故从此终生奉六祖为师并避师慧字改名道明。又世尊虽已成佛,但对不断欲谋害祂 | admin 2019-06-29 |
![]() |
诸位应该探求到底本来无念的是谁?本来无生的又是谁?若所悟的确实是本来无生的心,这个无生之心是没有一法不能从祂出生的;假使不能好好地自己参究体验一番,老是在经中所说的“机关、木人”等语句中,作文字训诂或思惟研究,是不可能开悟明心的;若是每天求佛施以佛力加持而不肯自己努力参禅体究,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成就见道的功德?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 | 三摩地 2019-06-25 |
![]() |
意根与如来藏相互配合运作的道理,若仅以意识思惟,是极难完全体会而无疑问的,最好是能如实修行,待证悟明心之后能现观如来藏与意根、意识了,自然能彻底明白的。◎众生遭受果报时连神通力都无法阻止,故想请问八识田中的业因,是如来藏把果报丢出来令七转识受报,还是末那识做主把业果拿出来受报?答:末那识虽然处处作主,可是只能在六尘诸法中处处作主,在业果上面是完全无 | admin 2019-06-19 |
![]() |
后学刚学佛法,之前是一贯道,虽然知道明心见性很好,但不知明心见性的定义是什么?请为后学释疑,谢谢!(6-1) 答:明心与见性,在导师著作中多有述及(如《正法眼藏》、《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平实书笺》、《宗通与说通》、《禅——悟前与悟后》等书),读者可以自行请阅。今略答如下: 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真实心、实相心,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第八识、如 | admin 2019-06-19 |
![]() |
明心开悟 ,几百人。明心就可以称为贤位菩萨了。眼见佛性 ,十数人。......般若证量不以神通为依据,神通是修行的副产品。神通抵不过业力,也抵不过一针麻醉剂。要特别防止有人怪力乱神,所以正信佛子不推崇神通,有神通也不宣传。成就这些证量者,多以居士身出现,确实令佛门名师们 难堪。不要忘记,善财童子53参, | admin 2019-06-19 |
![]() |
四谓实相般若甚深极甚深,明心之后方能实证,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能相应之菩萨远少于二乘学人,住持宗门正法实难故。五谓增上慧学一切种智之弘扬与住持,倍难于实相般若之弘传与住持,欲令多劫相随之往世亲人悉入种智实证位中,极难、极难。由此五缘,佛法命脉始终如丝如缕、几欲断绝,致令多情菩萨忧郁难解。(三)、菩萨底忧郁深沉难知,隐藏于法乐之内,非未入地菩萨所知, | admin 2019-05-05 |
![]() |
您知道吗?台湾四百年来第一位明心开悟的和尚就是广钦法师,大家称他为“菓子师”;他往生后,若是没有平实导师自参自悟,那么佛教的正法就没有了,只剩下表相佛教而已。平实导师是破三关(明心、见性、牢关)的大菩萨,是当今这个地球上真正的大善知识。我认识的出家人很多,把事实告诉了他们,有些人不服气;不服气也是正常的啦,我就请他们告诉我:平实导师的法义 | admin 2019-05-01 |
![]() |
本书是禅宗实修者追求明心开悟时参禅的方法书,也是求见佛性者作功夫时必读的方法书,内容兼顾眼见佛性的理论与实修之方法,是依实修之体验配合理论而详述,条理分明而且极为详实、周全、深入。 内容试阅 第一章佛性的本质──佛性不是六识的知觉性 第一节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本书所说见性的意思,是说禅宗的重关──证悟看见佛性,是《大般涅槃经》说 | admin 2019-05-01 |
![]() |
这当然要有善知识的教导,并具足该有的知见、定力、慧力、福德等资粮,才有可能经由参禅破参开悟明心。然而,话说回来,这个真心如来藏从无始劫以来是跟众生的觉知心不相应的,一直要到起心想要探究生命的根源、法界的实相时,才会开始相应。可是在这之前虽然还没有相应,众生却仍然被无始无明所笼罩。因此,马鸣菩萨这段论文中所说的,会让众生引生无量身心大苦的无明,包含了 | admin 2019-04-24 |
![]() |
前一是见道所断惑,但得明心,不唯能断见一处住地惑,亦能现前证知法界之实相,因此同时打破无始无明。若作二乘菩提之观行,现观觉知心我、思量心我虚妄不实者,唯能断我见,亦名断见一处住地,但不能了知法界之真实体性,不能了知法界之实相。后三则是修道所断之惑,要由见道后之历缘对境次第观行而断除之,非是见道时可以顿断之贪爱也。然有例外者,谓见道前已证得四禅八定者 | admin 2019-04-24 |
![]() |
《正法眼藏‐护法集》 明心见性以后一念无明仍然还存在,一念无明永远不会变为佛性。因一念无明是烦恼,见性以后断除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但其余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烦恼,不是见所断烦恼。既然一念无明中其它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烦恼,就应该在悟后历缘对境之中去修除;短的话一生修除,长则七次人天往返才能除尽,所以见性以后一念无明也没有变为佛性,说见性之后一念 | admin 2019-04-24 |
![]() |
」亦即:在凡夫众生尚未明心见性之前,所会生起的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都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所以都只有起烦恼,起烦恼则是从四种住地无明而产生。在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没有任何无始无明现起,除非开始修学大乘法而想要究明实相,因此称为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无始无明住地得要在修学大乘法,想要探究法界实相的时候才会与行者相应,无始无明的 | admin 2019-04-24 |
![]() |
接着,世尊又说:在凡夫众生尚未明心见性之前,都会生起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都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所以,凡夫众生都只有起烦恼,起烦恼则是从四种住地无明而产生的。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生起,没有任何无始无明现起;除非他开始修学大乘法,而想要究明法界实相,这时才与无始无明住地相应。所以我们说,一念无明四种住地烦恼不是从见闻觉知灵性来,它是 | admin 2019-04-24 |
![]() |
无始无明住地是说,对于法界实相不能了知的无智境界,是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但众生觉知心从来不与它相应;一直到想要探究法界的实相时,才会与它相应,但是仍然无法打破它,直到明心以后才算是打破它。这种无明也是二乘圣人从来不曾相应过的,因为他们一心想要证入涅槃,急着想要出离三界生死,只要断除一念无明三界爱的现行就可以达到目的,并无探究无余涅槃中境界是什么 | admin 2019-04-24 |
![]() |
或是有些修行人看了一些经论,想去了解世尊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个真相是什么?或是听过祖师有开示“修学佛法要明心见性”,想去了解到底要明什么心?见什么性?或是想去了解“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或是想了解“父母还没生我以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些也都可以跟无始无明相应。或是有些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想去探讨:当他舍报灭尽 | admin 2019-04-24 |
![]() |
目 录前言一、五蕴(一)色藴(二)识蕴(三)受藴(四)想藴(五)行藴二、十八界(一)六根(二)六尘(三)六识三、五蕴十八界的虚妄及苦患(一)色蕴无常(二)识蕴无常(三)受蕴无常(四)想蕴无常(五)行蕴无常(六)十八界虚妄四、五蕴十八界空相的证入(一)前方便(二)修声闻禅(三)思维四食(四)明心与见性——参禅五、五蕴十八界皆依阿赖 | admin 2019-04-24 |
![]() |
菩萨则不然,不忍心众生不断地轮回生死而无法出离,因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来累积自己的福德资粮,以此来求菩萨的真见道;于真见道以后,知道五蕴是以如来藏为因,借着种种缘而从如来藏出生,本来就是如来藏的局部体性,不能外于如来藏而有,所以五蕴我与真实我的如来藏,本来就是非一非异;也知道五蕴现前的当下,就是在无余涅槃中,所以不会像二乘人一样,断除五蕴而入无余涅 | admin 2019-04-24 |
![]() |
佛地的无垢识真如,就是因地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所以在明心开悟以后,还要继续悟后起修,要断尽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在断尽这二障随眠以后,所转的名称本来就是同一个第八识心体,只是在不同的修证阶段把祂施设为不同的名称。因此,我们不可以外于阿赖耶识心体而说另外有真如可修可证,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就是异熟识。第八识心体在还没有究竟断尽烦恼障与 | admin 2019-04-17 |
![]() |
因为当时非常多的修行人,都以苦行作为求得解脱的方法,所以佛陀之所以以祂的万金之躯,经历这些苦行,其实就是要示现、要告诉我们说:苦行是没有办法成就解脱的,而世尊是经过大家所无法修习的大苦行,然后放弃苦行,藉智慧才成就佛道的!在成佛的最后阶段,佛陀是先思惟四圣谛、八正道、因缘法而降伏欲界魔、证得解脱果以后,接着在初夜分的时候,坐在菩提树下思惟整理所有一 | 三摩地 2019-03-06 |
![]() |
眼见佛性者,于亲见佛性之时,即能于山河大地眼见自己佛性,亦能于他人身上眼见自己佛性及对方之佛性,如是境界无法为尚未实证者解释;勉强说之,纵使真实明心证悟之人闻之,亦只能以自身明心之境界想像之,但不论如何想像多属非量,能有正确之比量者亦是稀有,故说眼见佛性极为困难。眼见佛性之人若所见极分明时,在所见佛性之境界下所眼见之山河大地、自己五蕴身心皆是虚幻, | admin 2019-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