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透过布施行的这个庄严,你可以让其它的众生了解到贪欲的过失,可以知道贪着一些事情,有种种的不利于自己未来世的种种的果报会发起。所以当这世间上,如果有一些天灾人祸的时候,你就可以在那个团体中来倡导怎么样去救济、怎么样去赈灾,然后鼓励大家往这地方来走;然后还可以告诉大家,如何藉由这样所布施的功德来回向,可以让他自己的家人、小孩都得到一分安乐。世间的人关心 admin

2020-02-20

如果自己没有财物布施,或有财物却舍不得布施,或看见他人布施时心中却不高兴,生起嫉妒之心;又不相信布施的果报,怀疑种福田的因果是不是真的?那这样的人就已大大的减损福德了,他的果报除了此世是贫穷人,来世也是无法脱贫的;或是有人此世有很多财宝能自在支配使用,而且他有因缘遇到良好的福田,但心中却没有对布施的因果生起信心,所以不能于此大良福田作布施护持,那么 admin

2020-02-20

有些人听了佛陀有关布施的开示以后,明了了由于有如来藏异熟性的缘故,所以今生所造的善业,在来世会得到百千万倍不等的果报;但是却认为,来世命终之后,今生所造善业的果报,就会完全失坏了,要再靠来生努力去造作善业,来积累后世的福德。但是这种见解其实是不正确的。世尊为我们开示说:【若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 admin

2020-02-20

菩萨们在发起了殊胜的大愿,受持戒法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勤加守护这个戒法;菩萨对于所有的戒相中,不论是轻戒或是重戒,因为都是如来世尊所制的戒,也因为对于我们都有殊胜的利益,因此都要生起尊重与守护之心,而不敢轻易毁犯,不要让烦恼染污与影响自己的心,要常常保持在不犯众生的清净作意之中;其中摄护诸根与远离恶法,对于持戒者来说,是很重要与基本的方法,因此我们今 admin

2020-02-20

接着佛又开示说:如果能够这样以至诚心来供养佛法僧三宝,如果能够在佛住世时来供养,或者在佛示现入涅槃后,供养佛像,未来世中所获得的福德相等而没有差别。所以我们要常常供佛,供奉佛像也是功德无量。这里就跟大家介绍供佛的一些细节,譬如不能以圣所遮物来供佛。什么是圣所遮物呢?是说佛菩萨所遮止的物品,不能用来供养三宝。譬如众生肉以及五辛;五辛就是葱、蒜、韭、薤 admin

2020-02-20

今世如果享福,而不勤作布施的话,未来世就会成为贫穷人;菩萨异地而想,如果未来世成为贫穷人,岂不是与今世没有钱的某甲一样吗?而且经常遭受别人的轻视。既然如此,今世有钱又有什么好娇慢的?如果菩萨能够这样看待,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菩萨。既然菩萨,可以享受有钱人的福报,应该善用今世的福德,多行有智慧的布施,来培植菩萨未来世更广大的福德;乃至于今世所拥有的福德, admin

2020-02-20

简单来说,所谓的善业就是所造作的这个业因,会让人在未来世得到可爱的异熟果报,而会在人天善道中受乐;而所谓的恶业则是所造的业因,会让人在未来世得到不可爱的异熟果报,而会堕入到三恶道中受苦果。最可怕的是地狱的寿量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大都是以兆年来起算,乃至要到几十大劫那么长久的时间;而且在地狱受完报之后,还要辗转经过饿鬼道、畜生道之后,才能够再回到人间;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如果因缘成熟,佛弟子也要能够为他们教导基本的知见,应该以佛教的仪式或者超荐、追福、念佛、诵经、演说正法、或者是开示因果正理这种种的方式,来让鬼道众生及祖先除了能够得到福德之外,并且能够结下与正法有关的因缘、结下这些善缘;在结下善缘的同时,双方都能够因此善缘而种下未来世能够共同修学佛法以及证悟佛菩提的因缘;而且这也是符合三乘菩提的正理之作法 admin

2020-02-20

它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常会因为无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种种未来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当临命终时,这恶报的业风吹起,落入中阴阶段,依着原有的贪欲执着,就会对未来世的父母生起颠倒想,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入胎,犹如睡着了一样;那等到醒来的时候,哇哇落地,已经堕在畜生道中,纵使说它曾经有愿想要求生诸佛净土,还是难以成办。因此释迦牟尼佛开示,如果能 admin

2020-02-20

来世,大德又遇到这些众生,因缘和合,八识田中种子起现行,对大德弘扬正法之举,势必造成障碍,若今世小怨,来世难说不成大怨,则大德仇人满天下矣…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喔! (2)建议大德,放下万缘,加行用功;若证圣道,当以证量,摧邪显正,证明所说之法为正法,转变不信者之心识;不然大德之教,随汝身灭即灭。除非有相同或更高之证量者,接续大德之教,否则 admin

2020-02-20

所以未来世当我们遇到与佛法有关的元素如佛经、佛号,便会很快地衔接上宿世学佛缘分而继续修习。 佛法上所言“业力”,如世上所言之“惯性”一般。以末学为例,小时至今一闻到韭菜味道,恰似闻到排泄物般地恶心想吐,所以很难理解为何有人偏好此味。推究原因,此现象并非末学偏食,实乃过去世就不喜欢此味道。 法界之六道众生(天道、人道、畜生 admin

2020-02-20

因为佛法它是清净解脱至善的法,假如说没有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没有情没有义,不知道要知恩报恩,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就已经不是具备人的品格了,那又如何与这个清净解脱至善的佛法相应呢?同时也要深信因果,因为,假如说认为没有三世,没有所谓的过去世、未来世,那么对因果就不会有深信的心,那自然不会去对现在应该修善去恶的这个部分有向往,也不会想要去修得解脱。所以, admin

2020-02-20

那既然小乘经典已经证明有八个识,那大乘呢?大乘菩萨跟声闻人不一样,因为声闻人没有实证到第八识;声闻的阿罗汉,最后把自己灭除掉之后,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杂阿含经》卷12,表示他要入无余涅槃,是要等他命终之后灭尽五阴十八界,他才真正入了无余涅槃,可是入了无余涅槃的状况是如何呢?他还是不知道,还要等到未来世成为不生法;可是成为不生法时,他没有存在了,没 admin

2020-02-20

贪爱是世间众生最大的敌人,众生由于不明白五阴的虚妄,在六根接触六尘的境界中,产生了种种的贪着,执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诸境为实有,因而造作身、口、意三业,搜集未来世受苦的种子。欲则是属于五别境心所法,意思是希求。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善法欲能使众生生起精进向善之心,而恶法欲则会导致众生产生贪着,因此贪、爱、欲这三个字,名称虽然有所不同,意思却 admin

2020-02-20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祭祀,都是可以得到福德的;这是因为祭祀,会让接受供养的鬼神、饿鬼,他们身心饱满,而产生了欢喜心的缘故;而且常常祭祀的人,可以使得他不会受到恶鬼对他加诸横难,也可以获得未来世财物上的回报,这些就是祭祀鬼神会得到的福德。但是现在有许多人,是为了求明牌(明牌指彩券开奖前,媒体或消息灵通人士甚至通灵人士预测 admin

2020-02-20

而且,如果把这些被畜养而几乎完全失去了自行求生本能的禽畜,或者把从国外引进的一些被弃养的动物随意放生的话,牠们的存活机率有多大呢?是否就等于在放死呢?是否会制造许多环境生态的浩劫呢?实际上,一年被人类吃进肚子里的生命,是无可计量的!这都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佛法的正知见,不了解包括这些畜生道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真如佛性,都是未来佛;也完全不懂得《楞严 admin

2020-02-20

但是如果他是心外求法,离于佛所说、佛所开示的这个如来藏心而心外求法,在意识心上面去着墨,在意识心上面想要让这个意识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修到一念不生,而且甚至于执著这个意识心能够到未来世、这个意识心能够出生万法,甚至于说这个意识心祂能够有细意识乃至有极细意识,这个都是意识心的一个化身;你如果去执著这个意识心的话,他所说的佛教就不是宗教。也就是说, admin

2020-02-20

也就是说,声闻人他对于六识的种种的境界,对六识的能知的境界,要完全把它舍弃,不再想要获得这一世的、不再受用这一世的六根六尘六识的境界,乃至对于未来世的六根也不再喜爱。所以说,他对于自己的色身乃至六根的损坏,他都不再爱惜;因为他认为说,六根的存在就是诸苦的所依,所以要把六根把它灭除掉,对于六根自我的贪爱,要完全把它灭除掉;因为灭除掉之后,让自己未来世 admin

2020-02-20

这是因为,如果否定了如来藏,在死后就会成为断灭;因为无论粗细意识等五蕴都是生灭法,都不可能去到未来世;而且菩萨藏一切诸法也当终归于幻灭。所以说,否定阿赖耶识如来藏常住心的人,就是谤菩萨藏,也同样是在谤佛。因为佛陀所开示的三乘佛法,都是依着如来藏的四种涅槃而施设的,否定了如来藏心就没有三乘佛法可说了。但是,有许多的出家二众,随着某些表相大师的邪见,来 admin

2020-02-20

像这样以意识妄心来取代佛所说的第八识,谎称这样修行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乃是最究竟的法,没有其他方法能够与之相比拟,这会使得众生在相信之后同样犯下了大妄语业,而在未来世要下堕三恶道来受无量的苦。这样的果报是非常的严重!有智慧的佛弟子,应该要远离这样的恶法,以免造下诽谤三宝的重罪以及大妄语业而不自知。此外,在《大正藏》续藏中也有不少的伪经。阿弥陀佛! admin

2020-02-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